特稿写作:那些牛x闪闪的开头们
林天宏
写故事不难,但把故事写好了,吸引读者,的确并不那么简早。从无数国外国内特稿记者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那些凝结着阅历、视野和人娄智慧的文本,正在闪闪发光与传统新闻写作不同,特稿这种文本的出现要感谢新新闻写作主义的诞生与普及,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种批评与非议。
我一直认为,特稿也是一种新闻产品,说得特殊些,无非是手工打造的非流水线产品。那么,既然是手工艺品,除了那些属于个人的特殊体验外,所有的制作过程都可以进行技术上的分解与分析,得出结论,以供后来者借鉴。
所以,在这个“牛逼闪闪”系列中,试图对那些优秀文本进行技术分解。第一辑是做的是“开头”。说得具体些,则是一种新新闻写作文体下的十种开头分娄。欢迎各路高手拍砖。
1、开门见山式
张明明决定杀掉他的父母。
这个想法在他脑中盘旋了差不多两个月。
“我想,只有杀了我的父母,才能让我多年积累的仇恨到释放,让我真正地过着无拘无柬的生活。”
年11月25日,陈菊生下了他,’年6月12日,他将陈菊打晕、掐死,然后割喉。
其间,陈菊打开大门惨一声,但门很快又被关上。那就像荒林里一声绝望的鸦叫,一切又恢复了寂静。
——记者林珊珊尼克蒋志高《少年杀母事件》南方人物周刊7年
high点:报道一开头,就迅速进入了核心新闻事件。用简洁冷静的汉语,描进了残酷而直指人心的事实与场景,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读了这样的开头,很难有读者不愿继续往下看。另外,使用巧妙精准的比喻,也是文中一大亮点。
开门见山,是特稿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开头。但这样的开头,其实对写作者本人的要求极高,必须呈现新闻事件里最吸引人、最具有强烈反差或是悬念的核心要素,一击而中。否则,很容易成为随意、无味的“温吞水”。
2、综述式
在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后,他脱颖而出,成了纽约市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一位反对一揽子解决问题的领袖。他耿直,桀骜不驯,考虑问题不周全,做事毛毛糙糙,爱开玩笑,爱激动,很有主见,不怕选举团的威胁,缺乏性格,不漂亮,不时髦,总而言之,他具有领袖人物那种超凡的感人魅力。他是一位能在不平静的处境中显得出奇平静的人,一位以不相称的快乐心情主持着这个国家中最大的通天塔(注:即巴别塔,巴别的意思是喧哗混乱的地方,此处指纽约市)市政的市长。
——索尔贝特《抓住高树使劲摇撼》美联社年7月
high点:描写时任纽约市市长爱德华科克的人物报道,特稿记者的必读篇目之一,综述式开头的典范。密集而精准的排比句和形容词,就像重机枪里倾泻出的装上了精确制导的子弹。
3、悬念式
邓贵大被杀死的那天,醒来得很晚。早上7点,郑爱芝从床上爬起来,看到丈夫连一个翻身的迹象都没有,平常这个时候,夫妻俩几乎是同时起床,一起吃早餐,然后各自忙碌。但那天是周日,郑爱芝以为这是由于丈夫头一天晚上应酬太累,疲惫还未褪去,所以也就没吵醒他。
“那天很奇怪,他是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晚上从来没有超过12点睡觉,早上也没有迟过8点起床。”她后来回忆说,当时并没有将这点视为不祥之兆。
——龙志《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南方都市报9年5月20日
high点:死亡,一直是人性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核心要素中最为吸引读者的名词之一,非正常的死亡更是如此。
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洗脚妹邓玉娇剌死招商办官员邓贵大事件,一度轰动全国,无数媒体与公众舆论人物深度介入此事,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当下官民矛盾激化的中国,此事也成为了公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口,更有甚者,封封为此次事件贴上了“弱女子反抗强权”的标签。
在这次“媒体大合唱”中,南方都市报记者龙志的《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篇报道通过详尽的采访和冷静的笔调,僦到了“去标签化”,尽可能地逼近真相。
在我看来,这个悬念式开头,也为这篇报道定下了一个总体性基调。将被杀者邓贵大还原为一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清晰地再现了这个底层小吏平日里的生活场景。并用最平实的文字制造了最直接的悬念——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你想知道吗?请往下看吧。
4、假设式
假如我们僦这样的假设:你在一栋拥有一千人的办公大楼里办公。那里每天至少兰生两起工伤事故,其中有的人伤势很重——多处开放性骨折、伤口深达肌肉、筋腱和神经,骨盐碎裂——也许他们再也不能重操日业了。大约每半年左右,就有一旦尸体被抬进太平间。
这种情况几乎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会被看作是野蛮现象,人们会为此大声疾呼。但在西北部部濒临镕太平洋的采伐林里,人们却以一种特别的感情默默地忍受着。伐木工作家斯恒黑格把这种感情叫做“自豪的宿命感”。
——威廉布伦德尔《伐木工的生死之交》华尔街日报年12月8日
hgh点:一篇描写伐木工生活的经典特稿。用假设式的开头,把读者放进他们韩恶的环境中,然后有意识地制造强烈反响,引起共鸣,对描写的伐木工群体产生同情心,为接下来的长文阅读奠定基础。
5、隐喻式
欢迎来到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华西村,江苏省东部0.91平方公里多岩石土壤上创建的村庄,成立于年。这个刚刚在10月大肆庆祝成立50周年的村庄,在老书记吴仁宝的运作下,利用长期政治正确打造的典型形象,获得了官方的高度认可,撬动了庞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使得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庄,走出了一条无法复制的独特发展轨迹。
从上海出发,驱车多公里,你就可以到达这个魔幻村庄。
中央广场的高音喇叭里,每小时都震耳欲聋地播放着一个声音:“如果你想看到一个奇迹,请来华西。”
——沈玎、杨雄、季天琴、温克《华西村的秘密》南都周刊
h.gh点:是不是觉得这个关于高音喇叭的细节有些眼熟?是的,如果你读过《古拉格群岛》、《肖申克的拙赎》或者《》,那你一定能在脑海中折射出相似的场景。
在现代新新闻观念里,某些类型的报道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呈现事实,还要赋予事实以意义与见解。这个隐喻式的开头,就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利用官方政治资源,进行垄断性经营的村庄,是怎样对人进行禁锢,成为一座对健康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来说有着反动意味的心灵集中营。
6、直接引语式
“你瞧-”理查德尼克松对吉米卡特说。
“什么?”卡特问。
“你瞧鹰徽的上面—有些枪眼。”尼克松说,“天花板上也有。”
杰拉尔德福特也仰起头来审视这些枪眼。
——帕特里克斯洛杨《萨达特遗体落葬,举世瞩目》新闻日报年10月10日
h.gh点:这是一篇描写葬礼现场的报道。死者是在阅兵时被士兵刺杀的埃及总统萨达特。通过这个直接引语式的开头,人们会饶有意味地发现,即便是美国总统这样的大人物,在面对小小的枪眼时,也会下意识地流露出紧张甚至恐惧。毕竟,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7、场景式
起栅是黑沉沉的夜,然后晨光微微明亮起来,东关清真寺的晨祷就在西宁上空悠长地吟唱起来。接着,病房东侧太平间门口噼噼啪啪地响起鞭炮声,呜呜咽咽的哭声,好像被刀子插中的嚎啕、哭诉、劝说,陆续从窗户里爬进来。病房和过道里的人,几乎都在睡觉,只有老日的厕所传出滴滴管答的水声。
——马金瑜《医院》LENS视觉年3月号
h点:对于特稿写作者来说,场景式开头通常最不讨读者喜欢,节奏相对缓慢,无故事性可言。但对于高手来说,一切都不是问题。一个“爬”字,画面尽出,故事也由此徐徐展开。
8、外貌描写式
有一天,王卫站在镜子前面,他看到7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到40岁。在同龄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虽然个子很高,总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长相和衣着都显得过于朴素。他留着简早的平头,脸鹿瘦削,颧骨突出,皮肤因为早年间的操劳和后来的户外运动显得黝黑粗糙。他的穿着不怎么讲究,一件普通的衬衣就能出门。他也不怎么说话,沉默的时候显得更加严肃,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雷晓宇《寻找王卫》创业家杂志年3月
h.gh点:我是个对商业娄报道向来没太大兴趣的人,此前不知道王卫是谁。但这个人物外貌描写式的开头,却牢牢抓住了我,事后想想,原因其实也很简早。
首先,这个开头极其镜头感与画面感,看着文字,你可以想象出一个男人照镜子的全过程。
第二,镜子这种道具,通带具有强烈的隐喻效果。照出的不仅是应相,还有内心。
第三,从王卫身上,我看到了城市里许多30来岁男人(包括我在内)共同的状态——田为工作或者其他什么压力而身心疲惫,这足以引起内心共鸣。
许多时候,对大众综合性媒体来说,商业类报道通常是鸡肋,弃之可惜,但又不知道从何下口。做得专业,普通读者常会觉得艰深,做得太大众,又常被专业人士无视,最后常成为经营部门的负责范围和转文园地。但《寻找王卫》的开头,无疑提供7一种可惜鉴的方式:即便人的职业、阶层、地位、财富、专业程度、影响力等等会有差异,但人性总是共通的。把大人物还原成普通人,精准地描写他的外貌,以及通过外貌流露出的隐藏信息。牢牢记住这一点,就不用担心抓不住读者的心。
然,这转文字也引发了业界的一些争议,譬如,有人说,既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访到王卫,作者怎么能虚构出这么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呢?作者雷晓宇的回答是:“没见到就不能写他照镜子?哈,也许鬼魂才不照镜子。”
9、代入式
我是被这样一条消息击中的:“两位重度角膜炎患者重见光明,两位尿毒症患者有了新的肾脏,一位肝硬化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这些幸运,都来自一位田车祸去世的年仅22岁的湖北武汉大学生。他的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儿子就还活着,一直活着”
这个故事催促着我启程。第二天,6月11日,我从北京到达武汉,试图找到逝者父母。但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听说我的采访要求后却表现得很为难,这对夫妇并不想面对媒体,已经拒绝了所有采访,甚至当获取器官手术进行时有人带着相机混入现场,闪光灯一闪,都被他们赶了出去。最后,我辗转从这家人的亲戚那里要到了一个固定电话号码。
他们生活在距离武汉多公里的荆门市京山县。我在两场暴雨间短暂的空挡中到达京山,晚上8点,拨通了那部电话。
“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平凡的事,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的生活-”父亲张天锐接听了电话,他嗓门很大,声音听上去有些愤怒。
我反复地向他说明来意,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当我告诉他,我只比他的儿子大3岁时,他沉默了一阵。
我说:“别把我当成记者,就;成您儿子的同学吧。”
他捂住话筒,似乎是和身边的妻子商量了几句,然后,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那你过来吧。”
——《生命的礼物》赵涵漠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年06月22日
h.gh点:在传统新闻操作方式里,毫无疑问地,记者被严格禁止自现在自己的报道中,田为这会有喧宾夺主,伤害客观事实之嫌。
但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记者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新闻写作的新新闻写作尝试。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允许自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报道中,以记者本人的经历与叙述作为主线,不时流露个人的主观情感。这种代入式的操作方式,也逐渐被业界所接受。
在这篇名为《生命的礼物》的特稿中,写作者就尝试使用了代入式的开头,并获得了¨很好的晓果。当然,并非任何报道都可采用“代入式”,它起码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记者本身的直接介入,才触发甚至改变了这篇报道的采访方式与写作流程。
2、记者介入新闻现场或是接触新闻当事人后,获得了足够有意味、有戏剧性的细节与故事。
3、这些细节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足以丰满呈现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性格,并与整篇报道的指向高度重合
在适当的时候代入,进行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写作,便是“代入式”成功的前提条件。这不仅不会破坏报道本身的客观公正,反而会给读者带来更加真实可信的感觉。
10、无法定义式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各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宙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
叫起了老伴才福忡。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住的郊区房附近的野地里,紧抿着嘴,一言不发地走,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回到家,吃了稀饭,就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南方周末3年6月
h.g.点:我很难把《举重冠军之死》的开头做一个准确的类型定义,事实上,这个开头也的确很难分娄。它似乎包涵了许多类型开头的要素,却又与它们截然不同。
如果用一句话来最精确地概括新新闻写作,那或许就是那句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给我一个故事,把它写得好看些”。
如果这个要求再具体一些,就如同本文作者李海鹏所做的那样——“像写小说那样写新闻。”
据李海鹏自己说,在这个开头中,他有意无意地借鉴了马尔克斯的小说《没有人写信的上校》。从一个梦境写起,其指向是故事主人公的孤独感、悲剧感以及神秘的宿命感,用小说的笔法,在不动声色中宣告了悲剧的最后时刻即将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发表于3年,这是中国的新新闻写作刚刚开始萌芽的年代。《举重冠军之死》的出现,为中国的同行们树立了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本标杆与典范。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个开头的模仿者甚众,但鲜有超越与突破者,起码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作为为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
怎么写开头?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说,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里跟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他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带狗的女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古罗夫想跟一位刚到当地的女人搭讪。他正在公园里吃饭,那个女人带着一条狮子狗坐在旁边的一桌。他亲切地招呼那条小狗,但到小狗凑近之后又摇着手指吓唬它。直到那个女人脸一红:“它不咬人”。古罗夫趁机请求她,允许他给那条狗一根骨头。于是,两个人就搭上了话。
故事就是这样开头的。奥兹说,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去逗引小狗,再通过小狗接近那个女人。
这个比喻真是新奇而又香艳。但每个写作者都知道,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开头,真是要绞尽脑汁,一点浪漫的感觉都没有。
奥兹拿十篇小说的开头为例,讲述了他的“开头观”。他说,开头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合同”。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著名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看就知道,作者要一本正经地讲人生的大道理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叙述冗长而繁琐,似乎摆明了就是要告诉你,此处票价很贵,而且决不讨价还价,如果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最好不要打算进场。
尽管奥兹谈的是开头,但他实际上 特稿,又叫纪实特稿、纪实稿,或者新闻特稿。《新闻学大辞典》对特稿是这样解释的:“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
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特稿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究竟靠什么赢得受众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众的审美、阅读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之处:
纪实特稿首先要是新闻,但又一种有别于通常消息、报道的特殊的新闻。特稿是一种新闻故事,又是带故事的新闻,它与一般的通讯相比较,篇幅更长、最接近文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复杂,同时有大量的细节和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也很高。
特稿就是把身边闯进了你的生活的百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离奇古怪、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看似平常经过提炼又不平常的人和事,用特别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写出别具特色情节的,让人看了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真实故事的稿件。
深度突击——创建于6年,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和准记者们打造的民间互助新闻教育公益平台。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