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京华时报东方早报今天停刊,看他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开封市文广新局”再点   今天是年的最后一天。东方早报决定从明天,也就是年月日起,不再出版纸质版。

  但是,今天我们不说再见。

  东方早报虽然休刊了,但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功能,将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

  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所属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时政类新媒体——澎湃新闻网上线。两年多来,澎湃新闻网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品牌。东方早报向澎湃新闻网彻底转型,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澎湃新闻网是东方早报文脉的相继、薪火的相传、理念的破茧化蝶。时代在变,我们也将与时俱进,以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服务于寄予我们莫大信任的受众。

  年7月7日,东方早报正式出版发行。3年里,东方早报与上海这座城市相行相伴,忠实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进步。

  这3年里,东方早报始终保持对严肃、专业议题的   今后,澎湃新闻网也将延续东方早报的新闻理念:对光明的赞美,对美好的感动,对新闻事件的专业调查,对真相的追问。有思想,有锐气,有温度,一切曾经打动我们读者的地方,也将全部呈现在澎湃新闻网上。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因为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服务于我们的受众,从油墨飘香的报纸,全面转型为网络传播。

  感谢3年来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也希望你们继续   东方早报社

我们只是转身我们不会离去

年2月3日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   作者:刘洋邱慧来源:公号“錄音筆”(ID:recorder)

《京华时报》创刊号

  2月3日凌晨京华时报评论部主任朱峰做完这份报纸最后一个评论版,当其他媒体在发出新年献词时,这份报纸发出的是对读者的告别《让我们留存时间的景深》。

  年月日,中国颇有影响力的两份都市报《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停刊了。

  这两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停刊,真正开启了报纸的另一个时代。

  此前一周,京华时报以每天一个整版加一个半版的广告篇幅,为自己倒计时。

  但这在创办者朱德付看来,京华已经名存实亡。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中国都市报的黄金十年是年至7年。他同意一种观点:报纸早就死了。

  从年5月28日创刊至停刊,作为一份早报,《京华时报》通常是第一个出现在清晨的报摊上。

  朱德付曾兴奋地讲起,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他的一个体育记者拿到了多元的薪酬。

  “是体制的选择,也是市场的选择。”离开京华之前,朱德付已经察觉大势已去。只不过“以为是抛物线,没想到是断崖式。”

  朱德付总结自己,“我是落草为寇的人,落荒而逃。因为大势已去落荒而逃,离开体制下海是落草为寇。”

《东方早报》创刊号

  《京华时报》创立正统观念里首次确立了都市报的地位

  年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立。

  由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主管主办,占50%股份,北大青鸟公司占50%股份。社长吴海民、总编辑朱德付引入北大青鸟的资金,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模式经营报纸。按照合作协议,采编体系由人民日报负责,经营体系由北大青鸟负责。《京华时报》成为全国各级党报第一份引进社会资金,且党报不控股5%的都市报。

  《録音筆》:离开京华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朱德付:8年的时候,我跟记者讲这个职业的光荣。当做到一个层级你也不能突破自己,团队,政策,各种各样的限制,自己不能超越自我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没有职业光荣了,也就是那时候我想着应该离开京华了。

  《録音筆》:第一份都市报是年月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年《京华时报》创刊,京华的特殊之处是由《人民日报》创办的。

  朱德付:从党报一统天下到慢慢市场化,这个脉络非常清楚。先是全国党报,90年代初期有南方周末等周末报,到了年、年,全国周末报就大办都市报。

  年前后,因为周末报容量太小,周期太长,一个礼拜才出一次。最终人民日报办了《京华时报》,这等于中央机关报创办都市报,这就确立了都市报在全国、在党的正统观念里的地位。

  《録音筆》:中国都市报的黄金期是哪个阶段?

  朱德付:年到7年,这是都市报的黄金时代,从《南方都市报》的创立开始。

  《録音筆》:京华创立之初是什么情况?

  朱德付:我年3月0号到了北京,当时采编一个人没有,我们招了很多。就四个字——京华时报,没有什么人来,基本就是北京的行业报混不下去的,那个时候北京的报纸没有竞争,都活得很滋润。

  我说用两三年的时间,做到北京第一。北京的报纸,口水多过茶(意为口水比喝的茶还多,全是空空洞洞的废话),和新闻背道而驰。

  年我们就做到了发行量第一。

  《録音筆》:有一种说法,《京华时报》成也朱德付败也朱德付。报纸的个人风格很重,你离开后却没有给京华留下管理遗产。

  朱德付:一个报纸的风格其实就是总编辑的风格,希望它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写了25万字的《管理大纲》。

  《録音筆》:《京华时报》曾为都市报翘楚,发行量远超于北京地区其他都市报纸,停刊是否标志着都市报的时代就此过去了?

  朱德付:已经过去了,我们要承认,心甘情愿的承认我们是过去,不要不服。

  我早就看到了这条向下的线,只不过我以为是抛物线,没想到是断崖式的。

  整个大势已去。

《京华时报》创刊者朱德付

  京华、新京崛起北京报业市场洗牌

  年《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合作创办《新京报》。定价元,高于多个都市报5毛钱的定价。读者定位为知识分子。从此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被彻底改变。

  《新京报》创办前夕,有一场被朱德付称为“后海共识”的谈话。谈话者,除了朱德付,另两人是程益中和戴自更。

  《録音筆》:京华创立之前,北京的报业市场不存在竞争。《新京报》创办后,新京和京华都是做监督性报道见长,是否存在激烈的竞争?

  朱德付:创办《新京报》的都是《南方都市报》过去的同事,但这两份报纸有差异。

  《京华时报》创刊初期全部克隆《南方都市报》,变化的是内容。《南方都市报》的形式就是最成功的报式。

  当时我跟老戴(戴自更,《新京报》社长)和程益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创办人之一、前总编辑)在后海聊天,我个人提出一些建议,如果你们要办《新京报》,定价市场的配置,竞争对手,读者对象应该是什么样的。

  但我要办民工报,北京新闻界很看不起。

  我从来不想办知识分子,有钱有势人看的报纸。我办民工报,我很光荣,一个民工一个月块钱的收入每天拿5毛钱买我的报纸,就是对我最大的尊重。

  北京所有的民工看我的报纸就行,有钱有势人的人就一定会看我的报。为什么?我的报影响这么大,从正面上讲影响大多数的底层人民,有钱人也会去   我跟他们说,我用几年的时间把北京5毛钱的报纸全部灭了,你们把块钱的报纸也灭了。8年,我们俩家再决战京城之巅。

  8年北京晨报就不行了、《娱乐信报》变成了在地铁里发。《北京青年报》也被《新京报》打压下去了。

  《録音筆》:8年的情况如何?

  朱德付:北京市场特别大,你不可能一个人独吞这个市场。只有分兵,最后殊途同归。《新京报》的基因决定他们的优秀,他们的团队是从南方整体过来的,整个团队的能力、意识都很强。

  我是一个人过来的,在北京街头招降纳叛,搞了一个月,底子很差,想让京华做高大上,它也做不了,只能低一点的。

  《録音筆》: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报纸行业的门槛在降低,也导致行业下滑,职业也逐渐失去原来很高的社会地位。

  朱德付:任何人在我们这里一个月,就可以成为很成熟的新闻记者。我不需要文本很优秀,讲清楚事情就行、勤快就行。天天跑、写得实在、原材料多,我下锅炒菜。

  我本来开始就想给都市报做成流水线,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的人来这里一个礼拜就可以上岗。

  做记者不高深,但是做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水平,写作优秀很难。但是你要吃这碗饭很简单,因为只是做的不高深,人员流动性就无所谓。

最后几天,《京华时报》为停刊倒计时

  会场上门户总编和报纸总编的座次变了

  离开《京华时报》后,朱德付用两年时间创办《中国周刊》。年3月,朱德付离开体制,加盟阿里巴巴,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朱德付加盟阿里,被业内认为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结合必然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在他看来,这个选择只因为“老马”在饭桌上问他的一句话,你得到了什么?你还缺什么?

  《録音筆》:9年你离开《京华时报》,什么时候有了离开的想法?

  朱德付:你拿报纸来赚钱,报纸必死。我看很多报纸,每一个字都有铜臭味。

  我跟京华说,我不能肯定我的报纸都是优秀的,但是我要做到我的《京华时报》在北京报纸里我是最干净的。

  我不要做得最好,只要我是最干净的。

  《録音筆》:你9年离开的时候,京华经营状况还是很好的。

  朱德付:对,惯性。

  《録音筆》:离开时,你想到京华会有停刊的一天吗?

  朱德付:我知道会有这一天,所有的报纸都有可能。

  《録音筆》:为什么?

  朱德付:移动的时代到来,这点预见性要有。

  我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企业请媒体老总参加的活动。过去是按照媒体在整个传媒地位来划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些传统党报体系来设计你座哪个位置。

  门户的影响力出来以后,就按照影响力来坐。新浪的总编辑原来坐在后排,后来坐在第一排,我们已经退居二席。

  那时候就进入了新浪的时代,应该是在4年、5年左右。那个时候,我们成了打工仔,传统媒体变成为门户打工。

  《録音筆》:你认为从4年、5年开始,传统媒体就已经大势已去了吗?

  朱德付:从5年开始就感觉传统媒体这个大势已去,门户鼎盛和移动互联的出现,天花板看到了,我们发行量没那么大,也就是这样了。发行量的增长,印刷率,纸张成本,广告,很多很多,门户、移动是没有成本的。

  《録音筆》:为什么选择去阿里巴巴做《淘宝天下》三本杂志?

  朱德付:很偶然,9年满天飞雪的时候老马来找我,请我在世贸天街吃饭,说老朱为国做这么久得到什么了?

  我说,该给我的都给我了,我该得到的都得到了。

  他说你缺什么?

  我说,我缺钱。为国做事只能得到荣誉。

  他说老朱你跟我干,你跟我干保证你四年解决财务自由。当时阿里已经非常厉害,但在转型期,还没有到今天这样。老马这么说了,我就将信将疑,试一下。

停刊前,报社为历代京华人拍合影,这是其中一张。

  移动互联新闻是大势所趋现在正是群雄纷起

  6年《新京报》发生巨大的动荡,当时的总编辑被免职。实际,5年前后传统媒体人开始向互联网靠拢。9年朱德付离开《京华时报》,一批媒体人随之离开。

  这一波传统媒体人向互联网的出走,是不可逆的。

  《録音筆》:纸媒最终会被完全替代吗?

  朱德付:都市报是市场化的,注定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它结束就结束了。纸媒的时代过去了。

  只要有取代的东西,原来的就没有存在必要了。没必要有那种过去存在的辉煌失去了,就很失落的感觉。一定是越来越好,从做媒体的角度讲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不好的事情。

  《録音筆》:你现在还看报纸吗?

  朱德付:我不看报纸了,报纸同质得太重。好不好再说,至少干干净净,在堕落时代,什么都可以卖钱。

  《録音筆》:以后中国新闻业会怎么样?

  朱德付:移动互联新闻是大势所趋。以后的新闻业肯定会越来越好。别看报纸没有人看,但它跟互联网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公众的知情权。现在公众知情权多了几十倍,上百倍。

  《録音筆》:但有一种担忧,纸媒消亡会导致新闻专业主义消亡,现在的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生产的内容鱼龙混杂。

  朱德付:互联网初期和都市报初期一样,都会回到信息垃圾的处境,但优胜劣汰的法则一定会发挥效用的。

  难道报纸上的内容就真实吗?作为媒体人,到了有尊严的媒体就会注重品牌,记者有了荣誉感才会对报道负责。互联网也一样,做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会在乎质量,就要讲体面了。

  现在正是群雄纷起的时候。

  《録音筆》:如今《新京报》还在,但京华已经停刊。你有没有遗憾?

  朱德付:对我来讲做报纸已经是我自己个人的职业的高度了。我走以后,这个报纸一个是国家的,我尽我所职,但不是我能左右的,也不是我考虑的事。

  但是它不好我非常惋惜,毕竟付出很多的辛苦,八年的辛苦。

  《録音筆》:你看着京华一步步的变化,会有什么感想?

  朱德付:我离开就不看了。

  对你们来讲还有奋斗,对我们来讲已经尽到我们所能了。我们命运都是被时代所裹挟的,你就心甘情愿的放弃就行。还在死磕没必要,该奋斗的奋斗了,基本上问心无愧了,但是你不能再超越自我了,会被自己欺负的。

  但这对于时代来讲,只是个小事。

  《録音筆》:京华的媒体人也会面对重新找工作的窘境。

  朱德付:后来留了一堆人,我说开一个群吧,大家抱团取暖吧。都是在我手下工作过的。

  《録音筆》:群名?

  朱德付:京华铁军。

开封市文广新局官方







































白癜风怎么治疗可以好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s/6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