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情劲爆麻婆豆腐传奇,麻辣鲜香热炒人生悲壮篇章。”清朝末年,一个曾患天花病的女子在成都西北城摆了一个卖豆腐小摊,并热情地为过往客商加工豆腐。从此,一道享誉中外的四川名菜——“麻婆豆腐”诞生了。1月30日、31日,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排,知名剧作家包德宾编剧,知名川剧导演毛庭齐执导,虞佳、陈作全、康勇、孔刚、周海琴、彭凌、刘文丽、王华茂等主演的,以特色川菜麻婆豆腐的故事为题材的川剧《传说陈麻婆》,将在成都市西南剧场与成都戏迷见面。
20年筹备3年打磨
编剧:我把陈麻婆当成女神在写
“世事沧桑,情仇难忘,百年生息梦未央。豆腐菜赢得口碑誉天下,小女子创出人生大辉煌。”1月2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传说陈麻婆》的彩排现场,提前用眼睛“嗅”该剧的“麻辣鲜香”。舞台上,清末年间的场景还原、川人的经典服装造型,尽显原滋原味老成都风采。“陈麻婆”虞佳、“陈富春”陈作全等,将角色的拿捏恰如其分。
“这个戏排练的时间非常短,演员们在有其他演出任务的同时,还要每天排练这个戏,很不容易。”包德宾说,“虽然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他们确实还有的地方不熟练,但不得不说,演员们对唱腔、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把握上很到位,我觉得他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能排出一部大幕戏,真的非常不错。特别是虞佳,真的很不错,她刻画的人物,还有她的唱腔。”
包德宾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收集关于陈麻婆的资料,想写一部关于陈麻婆的剧本。“在戏曲舞台上,更多的是帝王将相,草根故事很少。在我们四川,陈麻婆是很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全世界都在吃麻婆豆腐,很让人敬佩,我是把她当成女神在写。而且她也体现了我们四川姑娘的聪明、麻辣的个性。”
年年末,医院打点滴的包德宾,突然有了灵感。“仿佛是有一扇窗子打开了,我拔了针头就回家写剧本,初稿只用了40多天时间就写出来了。”这也是擅长写偕剧的包德宾,首次提笔川剧,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修改打磨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剧本还都在不断的修改,首演之后,肯定还是会有改动,十年磨一戏嘛。”
《传说陈麻婆》也是包德宾多年来沉浸于舞台艺术实践的一次新尝试。“我多年一直从事偕剧、话剧剧本创作,写川剧是第一次。川剧一般是在唱的过程中多抒情少叙事,川剧中喜与悲的界限不是特别鲜明,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偕剧注重塑造人物,川剧注重传奇,我写的时候二者结合,在传奇中,还要塑造好人物。”
川剧融入现代元素
除了现代舞还有大提琴
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传说陈麻婆》除了“传说”和“陈麻婆”,还有一个“新”字,因为在该剧中,融合了不少新的元素。比如剧中人物口中的“money”“装修”等现代词汇,令人捧腹。该剧副导演熊剑告诉记者,“加入现代的词汇非常新鲜好玩,更加吸引观众,不过我们的‘新’是符合川剧的传统的,从古至今,小花脸、摇旦这种角色都会说一些俏皮话,其中就包括新词。”
除了现代词语,该剧还有不少现代舞。“当刘巧姑感染天花,与病魔斗争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一段‘鬼魅舞’,采用的是现代舞的形式,充分展现出鬼魅的轻和飘,营造出诡异的气氛。剧中的‘采茶舞’也是比较现代感的,类似于民族舞。”熊剑说。
此外,《传说陈麻婆》的音乐也相当“新”。当打击乐配上炫酷的‘铜人’舞蹈开场,让观众有种穿越的感觉。“这是一台新编现代戏,所以我在川剧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加入了较多新的元素,”该剧作曲周玉介绍说,“《传说陈麻婆》的乐队是个20多人的小型民乐团,而川剧传统戏演出乐队只有七八人。这次的乐队编制我们加入了较多的西洋乐器,合成器、大提琴、倍大提琴在传统川剧演出中几乎都是见不到的。”
人物造型有特点
发型和《甄嬛传》剪秋一样
记者看到,《传说陈麻婆》的剧中人物造型很是别致,尤其是“少奶奶”和“丁太太”的扮相,似乎在戏曲舞台上都是不曾见到。该剧服装造型设计、知名造型设计师徐鹏表示,这两个造型都是他为《传说陈麻婆》特别打造的,在川剧乃至戏曲中首次亮相。
“剧中‘少奶奶’的发型最为独特,它是我国清代的真实发型‘喜鹊尾’,和《甄嬛传》里剪秋姑姑的发型一样,这个设计非常符合该剧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和‘少奶奶’怀孕的大肚子相映成趣,非常具有夸张的艺术效果,也展现出人物喜感、泼辣的性格。”徐鹏说,“‘丁太太’的扮相有两个创新,一是她的发型是‘小旗头’,借鉴了京剧中的旗头发型,但比较含蓄优雅,再加上点翠发饰,显得十分高贵。我还为她设计了‘美人尖’,显得更加端庄美丽,这在戏曲造型中还是独创。”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荀超摄影陈羽啸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白癜风有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