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澜僖,女,生于年,棠湖中学高级学生。9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列入《四川省首批青少年作家档案名录》。现为中国青年作家学会理事、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会员、四川青少年作家协会特级会员、签约作家,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系四川省十佳文学少年、四川校园文学网专栏重点推荐作家、《华西都市报》专栏重点推荐的第一个四川文学苗子。
文学作品散见于《星星》《红领巾》《中国少年作家》《中国少年报》《华西都市报》《春芽儿童文学》《中外文艺》《中国乡土文学》等刊物。其诗因以“一股清新的文学力量给诗带来了有益的‘破坏’”,而荣登《中国诗歌地理:00后九人诗选》(年中国文学十大新闻之一)、《中国诗歌地理:00后九人诗选》、《年中国诗歌排行榜》(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星星诗人档案》等,先后荣获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二等奖、第六届全国校园文学新苗奖等奖项。
春天的歌
爸爸把音箱接好
我就唱起歌来
甜美的声音
逗得奶奶也唱起了歌
妈妈在一旁对奶奶说——
妈,您唱得真好听
我说——
妈妈,您和爸爸也唱吧
咱们一起唱出
春天的歌
年1月31日
儿童的世界满是美妙
——序孙澜僖诗集《泥娃娃》
蒋登科
江山代有才人出。最近这些年,我谈过好些诗人的诗,从60后到70后,再从80后到90后,现在轮到00后了。在感叹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欣慰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诗坛人才辈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当下的诗歌处境已经远不如从前,但爱诗的人始终存在,而且一代一代无穷尽。
我一直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充满信心。当我读到孙澜僖和她的同龄人的诗的时候,这种信心就更加明显。澜僖从9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很多儿童报刊和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作,获得过多种奖项,而且有作品被收入到一些有影响的选集中。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我还在大山里漫山遍野地疯跑,根本不知道诗为何物,更谈不上诗歌创作。我有时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在我看来,她至少是一个具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而且对诗歌创作充满兴趣,并有着不断进步的渴望。有诗歌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用诗歌滋润的人生之路也应该是充满梦想和色彩的。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只是每个人的童年有着不同的滋味。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但是在那时的农村,哪里有什么书可读呢?于是,我经常到生产队长家里去寻找那些过期的报纸,读上面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够发表作品的人,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甚至很伟大。我们小时候的知识面非常有限,见识也少,在当时,县城、省会、首都等等,在我们心目中都只是一个个遥远的概念,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去到那些地方并留下足迹。我们当然也没有多么远大的梦想,几乎每天与大山、森林、小溪、泥土为伍,没有支撑梦想的土壤。当我读到澜僖的诗歌作品的时候,我真的为她高兴,为他们这一代孩子高兴。他们不但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有了远足的条件,可以见多识广,而且能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感受、梦想、苦恼抒写出来,有些作品还可以在刊物上发表。关键是,诗歌界的很多长辈还为她写下了许多评介文字,对她给予鼓励。在我们那个年代,这些事情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写了,也没有谁来关心,更不可能和那么多知名的人士扯上任何关系。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只是我们有时对他们 ……
只是晚上总会起身
站在院墙边
朝远方望去无尽的山峦重叠
化为了一张亲近而又模糊的脸
但远方一直是远方
是无法抵达的天堂
于是你只好在梦里
流着泪呼喊
爸爸妈妈过年了
你们能回家吗
这样的诗句,读起来使人心酸,也带着亲情的温暖。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留守儿童”,但她和这些孩子在心灵上是相通的,其间透露出一种同情和关爱,蕴含着一种大爱的精神。
我不知道澜僖读过多少他人的作品,包括外国的、传统的诗歌作品,但我从她的有些作品中读到了一种传统诗词的韵味,比如这首《秋》:
挽一笼轻纱听两只昏鸦
叶子从树上飘零而落
吱呀
铺几许黄沙
拾一把桂花煮一壶清茶
任凭流水逝去
叮咚
品一杯浮生
赏一树红花
这是小诗人新近创作的作品,她使用了一些单音节词,使用了一些象声词,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意象,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别样的意味,比她过去的一些作品显得更优美,多了一些文人味道,有了更丰富的向内的体验。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小小年纪就外出求学,远离了父母、伙伴和其他亲人,她的感悟更加深入内心,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初学写作时曾有过的理念先行的不足。同样是新近创作的《可不可以》也可以为此提供佐证:“我可不可以/用鱼杆/钓一片月光/把她放在/没有星星的地方//我可不可以爬进烟囱/偷一小罐炊烟/密封/放在遥远的地方//好让想家的人/知道/家一直都在那个地方”,“月光”、“炊烟”在诗人那里是“家”和思念的象征,这些意象对于一个想家的孩子来说,显得特别亲切,因而在对月光、炊烟的反复吟咏中,诗人实际上也就抒写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的想念。
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澜僖的诗越来越切入了诗的本质,诗味越来越浓。从童年诗心态到少年心态,澜僖的诗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她的大量作品,清楚地捕捉到她在艺术上发展、变化的脉络。
我曾经读过很多儿童诗,也为一些儿童诗诗人(不是儿童诗人)写过评论,但我所读到的儿童诗更多地是成人创作的,有着明显的成人心态,或者说是尽力以成人身份、心态去揣摩儿童的心灵世界。澜僖的诗完全出自儿童、少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纯粹而美妙的儿童、少年的心灵世界。
我在前面说了,澜僖和他们这一代孩子是幸福的。就澜僖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她有非常爱她的诗人父亲和医生母亲,随时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ls/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