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报道看大数据咋定困难指数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有82名学生发现,自己的卡里悄悄多了元。这是学校向贫困学生定向发放的“隐形”补助。不过这个补助既不是学生自己申请的,也不是班级评议出来的,而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子科大名学生获得了贫困补助,总额达11万元。

据该校学工部负责人何迪介绍,为了让有限的贫困资助资源找准对象,去年9月,学校上线了“智能助困系统”,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确定受助对象。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取自学生校内使用一卡通的消费规律,地点包括食堂、超市、澡堂、校车等。系统自动收集学生信息,挖掘并分析这些数据后,判断学生的困难指数(1-9),指数越高表示学生越贫困。最后系统给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核实名单的真实性之后,困难补助就会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上面。

借助大数据,还可以把一些“不愿出面”的贫困生甄别出来。他们为保护隐私或自尊,不愿主动申请困难认定,所以没有享受到学校的资助。

对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补助直接打到学生卡上这种方式,网友纷纷点赞:“智能、高效、人性化”“这才是正确的发放方式”“做法暖心”。

而对于网友提出的“不用一卡通在校外吃饭会不会也被系统识别为贫困生?”的质疑,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负责人张凤寒予以否定:“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贫困学生在食堂的消费规律。长期不住学校或者经常在校外消费,这本身就是影响大数据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一个因素。”

作者

成都晚报记者王雅妮

编辑

寻道君

赞赏

长按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遗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fz/7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