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谢幕也许曲终人未散

伤离别

作者:六七

朋友圈没有为周五的早晨准备鸡汤,而是提供了一颗炸弹。好些老哥们儿发出一张成都某报纸的图片,别无阐释,我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这份发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报纸,是不是要停刊了?!

原谅我往坏处想。这只是一个曾经的报人再正常不过的条件反射。多方求证,得到的回复大多是“市里已决定停刊,应该就是本月底”。不过,既然官方没有宣布,我还是不点出老东家的名字为好。但请相信,空穴来风,不存在的。

第一时间拨打它的新闻热线,无人接听。发行热线,已停机。广告热线倒是接通了,但小姐姐有些发懵,说,不知道情况哎。

存心去买报纸,发现比吃上放心食堂还难。好不容易在“新闻一条街”附近找到一家报刊亭,却打了烊。近水楼台的杂货店难得有卖,老板表示,没有任何一种报纸,每天能卖出10份。

毫无疑问,报纸早已过气。像个失意的老艺人,猫在舞台的角落,只能朝蔡徐坤易烊千玺投去复杂的眼光。不必煽情地说,成都某报的谢幕,标志着属于我们老报人的时代结束了——其实,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真正属于过我们,曾经的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也只是用最珍贵的芳华,在时代的内页上留下过一点点笔墨。真的,仅此而已。

但这并不妨碍我用一点点追忆,向成都报业过往的辉煌致敬。

报业第二城的芳华

年左右,成都的市场类日报在数量上迎来巅峰。除了目前尚在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还有随后不久就停刊的商务早报、蜀报、四川青年报。惨烈的竞争,逼得记者们成为了一只只愤怒的公牛,每一次采访,都像极了杀红眼的战斗。拼独家,拼视角,拼质量,报酬反倒不是最大的重点,年轻人们那熊熊燃烧的荣誉感,天真到可爱。

市场容量有限,政治不正确更是灭顶之灾。三家报纸的关闭,数商务早报最为惋惜。后来我听同行说,商务早报的编辑、记者们还为它组织了一场葬礼,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寄托沉痛和不甘。那是个情怀浓烈的时代,跟眼下众多自媒体拿情怀作姿态的狡黠,绝不可同日而语。

党报姑且不论,四大市场报分为两个阵营、两个档次,捉对厮杀。成都商报最为企业化,也最生猛,年广告收入就超过7亿元,进入中国报业TOP3,力压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一头;成立于年的成都晚报,底蕴最足,多年来略比生于年的天府早报得势,但早报又往往在报道质量上反超晚报。

尽管成都报纸圈缺乏北京、上海那样的精英色彩,编辑、记者的教育背景大多不算漂亮,但大家都自诩成都是“中国报业第二城”。广州有南方系,数它最牛,其他城市除了南京尚可与成都一战,还有哪个能掰手腕?最被深深diss的是重庆的报纸,成都报人的主流评价是,“至少落后我们五到十年。”

现在看来,这略显自负的自信,也是无伤大雅的青春宣言吧。山大的压力、高负荷的劳动、平庸的收入,难道还不让人浪一把了?

当年有本写成都报纸的纪实小说,在圈内一度流行。A报刚讨论出选题,B报就鼓捣出了同选题的稿子,A报总编震怒,深入调查,发现编委会里竟然有B报派来的卧底!比较牛掰的是,小说里的情节,乃是现实中的真事。

这正是成都报业巅峰期的缩影。年成都报业攀上历史新高度后,发行量、影响力和收入断崖式下滑。而今,谍战剧一般的紧张刺激,恍若隔世。

我们的月亮与六便士

那些年,身为一名报纸的编辑或记者,比较体面。你的未来丈母娘知道了你这样的身份,虽不敢高估你的财力,但一定会主动给你夹几筷子回锅肉。把时间推后到年……她会尽可能把淡淡的忧伤藏好,欲言又止,最终把闺女拉到一边问:“这娃养家不会有问题嘛?”

当初,像我这样的小记者每天都在为稿分而奋斗。完成任务,那点工资和稿费落袋为安。要是完不成,工资泡汤,稿费打折,头比篮球还大。我使出追女生的劲头,好歹每月都能过关,不过,直至多年以后,我还在梦中焦虑“好可怕,这个月稿分过不了及格线了!”

年,从新闻部门到房产专刊,压力小了不少,收入却有所提高。其他一度看不上专刊的新闻记者们,也前后脚放弃莫名的傲娇,投奔房地产业的怒海。我向来既没傲慢,又无偏见,在内部跳槽到专刊这事上,无须任何的心理建设。只是从那时起,我发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论断:从功利上来说,选择远远比努力更重要。

那说点不功利的:做报纸的家伙,到底有没有新闻理想?于我而言,这个话题明显过大。能落地的一点成就感是,质疑过光彩工程,拿到报社内部的奖金;多次报道过四川茶艺,为这个小行当新添了一些工作机会。终究没脸皮去拔高自己。

但的确有人在心底竖起过理想的旗帜。

安主任,瘦弱的小个子,一旦有劲爆的社会新闻线索,一副大眼镜背后就能发射出激动的强光。“快快快,我们要抢先!”他在办公室里声如洪钟,全无多数成年人的那点矜持。

通宵值守新闻热线,是一个苦差,一般由精力旺盛的年轻记者担纲。安主任倒主动要求跟记者一起值班,就怕菜鸟浪费了大新闻。他多次熬夜采访、赶稿,又是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又是揭露黑心棉的丑闻,愣是将自己所在报纸的社会新闻,拔高了一两个档次。

可悲,可叹!这位老大哥几年前因失足从高楼坠下,永远离开了人世。每年,都有前同事自发去他的坟前扫墓——对于心怀月亮的新闻人,大家仍从心底里由衷敬重。

而偶有被提及的报业大佬,如果仅有那么点功利心,恐怕也不会在这性价比相当不高的行业里,呕心沥血这么多年。X总德高望重,远赴东北某省办报,却因特殊因素折戟沉沙,从此跌落神坛。令人扼腕。

更有身陷囹圄的报纸创始人,无法敞开细说。圈内人多评价为“一代报业枭雄”。哎。

捏紧拳头的后半生

但凡有报纸关停,往往有个好听的说法,叫做“转战新媒体”。可转世的新媒体能有几个工作机会?步入中年的老报人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问号很多,也很大。当成都某报即将停刊的消息散播开来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众多员工四处寻找出路的消息。

我们这代报人,中年没有危机,身后只有悬崖。

这是个在高科技光芒掩盖下,略显轻浮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无须过多的专职记者铁肩担道义。每个人都为生计奔波,没时间阅读那些耗费了记者如雨汗水的深度报道。每个人都在今日头条上刷着视频,哪顾及你曾为了文字的完美绞尽脑汁。

报人们其实早就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只是多数人向左、向右,放弃了原来的方向,早早转行;少数人为了六便士,更少人为了月亮,朝着前方一点点艰难挪步——遗憾的是,前方已经快没路了。

人生的下半场怎么打?曾经“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的报人,也多有迷惘。上有老,下有小,形势总会把人逼成勇士,一边学些新东西,一边踏实从低做起,无论在新媒体还是其他行当,总会有一扇窗子为报人打开。

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Beyond唱道的《不再犹豫》,歌词是那么应景。其实,合格的媒体人,也应该有那股不低头的倔强。

亲爱的同行们,不妨在心里悄悄捏紧拳头,就像我们当初握笔时那样。

广告:

-往期热门-

成都最文艺的那条街又燃了

楼面价背后的开发逻辑

封底成都

TOD来了,他是谁?来干什么?

机会成都:三圣花乡,涅槃是你的宿命

机会成都里,地产没有圈

机会成都:腾腾的豪宅,一叶知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bbfz/10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