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华西都市报成为了老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除了看,老人也把剪报的习惯坚持了下来因为耳朵不好,又有脊椎病,因此,华西都市报成了他晚年最好的伴“他每天花在读报、剪报上的时间,至少有10个小时,手上、衣服上都粘满胶水了”老伴儿谯人群抱怨道
收藏120公斤剪报
龚静波养育了4个儿子、2个女儿,现在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30多口人,其乐融融虽然现在和三儿子住在新津,其他子女也常常过来看他,给老人送上红包不过,子女以及孙子孝敬的钱,老人从不用来买吃的穿的,全部用在订报、打印上了“我想把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打印出来,每个子女、孙子孙女发一份,让他们也看看”龚静波说
晚上睡不着觉,龚静波就会起床阅读剪报阅读后,还会手写心得和评华西都市报广告论在他的书桌上,一叠厚厚的a4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平时拉他出去走走,一会儿就喊着要回家,一回家就是弄这些”谯人群无奈地笑笑
300份中秋大礼包以及200张价值100元的打车券上周已分别找到主人,目前正在一一发送到获奖者手中接下来,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将走进读者家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您家的团圆一刻,在征得您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将通过报纸、网络把您家的这份幸福分享给更多人此外,我们还将关注那些不能团圆的人通过一通电话或视频,让留守儿童能够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见上一面;组织志愿者去养老院、孤儿院,让那里的老人、孩子过一个别样的中秋
半夜起床写心得
“年龄大了,一天还耗那么多时间在看报上,伤眼睛”对于父亲对读报、剪报的执着,龚先华西都市报爆料热线生有些担心父亲的身体,刚开始也并不太支持,但父亲却“说不听”,他也只好作罢,“我们做儿女的,只要他高兴就好”
“这本是‘5·12’地震期间的报道,这是这几年全国两会的报道,这些还没来得及整理,是今年以来“宽窄巷”的报道……”他一本一本的介绍着这些文件夹,每本至少有10厘米厚,里面全是他这几年来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内容
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老人还提前两天进行准备,手写了6页的草稿“活到老学到老,读华西都市报,才让我迎来了人生第二个黄金时代”他还特地为华西都市报报写了一首诗表示感谢:“书海驾舟耄耋年,华西报友情最真;水城新津风光好,第二故乡夕照明茂竹春笋茁壮出,四子二女十六孙;但愿阎王无奈何,我和老伴更年轻”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订阅电话记者吴冰清摄影报道
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几乎被报纸占据一侧的墙上,搭了两排简易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满了文件夹,整整48本,把书架都压得有些弯曲“年初时,我专门称过,有120公斤了”龚静波颇为得意
让特殊的他们过一个别样中秋
分类整理随时查看
从2008年到现在,华西都市报推出了哪些报道?新津82岁老人龚静波最清楚9月20日上午,这位获得“中秋大礼包”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8年来的成果:48本共重达120公斤的剪报
为回馈读者,从9月13日起,华西都市报通过网络发出征集令,寻找资深读者,献上总价值超过10万元的中秋大礼包
互动有礼
中秋节就快到了,华西都市报和华西社区报特别推出“中秋有礼,我们是一家人——华西都市报百名记者中秋进社区”大型活动,四重大礼回馈老华西都市报广告价格读者最近几天,华西都市报的记者、编辑陆续走进中奖读者家中送上大礼,而一些读者,也为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
龚静波的书房几乎被剪报占满
每天早上,龚静波吃完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和别人看报不同,老人一边读,一边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标记下来,放在右边的抽屉里每隔一个月,再把它们拿出来再读一遍,并按照时政要闻、国际时事、社会百味等进行分类整理“读一遍,过了就忘了,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分类放好,好找又好读,随时可以查看”老人说
其实,龚静波的剪报习惯要追溯到更久以前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龚静波却一直很爱读书,自学了高中文化课和中医
老人的卧室,就是他的书房,准确的说,应该是他的书房里加了一张床,用于休息更多的时间,他成都华西都市报热线都是坐在书桌前,剪报纸、粘贴、写心得
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权威,而且综合性强
写诗致谢华西报
在报纸上花费多
每天读报10小时
“那个时候,读书不容易,得到一本书,都会非常珍惜”曾是中医的他喜欢阅读健康养生类杂志,喜欢将一些有用的资料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以便日后查看这些本子,他至今还保留着,并从达州的老家带到了新津
白癜风对患者有什么影响0白癜风存在哪些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