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写作间选择,在生活和诗歌中往返。年底,赵晓梦,这位曾经的重庆市首个文学特招生,出版了“搁笔”之后的第二本诗集《接骨木》。《接骨木》面世仅一个多月,已两次再版。包括马识途、阿来等数十位诗坛大咖纷纷点赞,全国40多家报刊、上百家网站进行了连续报道。新闻写实,文学写境,穿梭于双重角色之间,赵晓梦一次又一次借助诗歌回到“故乡”。他说,这本诗集更是意在向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致敬。
▲诗集《接骨木》
四川文艺出版社
收割着这些发育良好的玉米
让这片完整的开阔地失去挡风的墙
让卑微的灵魂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让我伸向大地的手
不再颗粒无收
——节选自《玉米地》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繁忙。赵晓梦除了诗人、作家的身份以外,还是一位扎根传媒20余年的资深报人。他长期服务于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这是他的正职工作,而写诗只能算是他的“副业”。
在传媒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赵晓梦的创作时间只能靠挤,“没事时就琢磨”。早晨步行上班的路上、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候、夜晚书房看书的间隙,一次灵感触发写出两首、三首甚至组诗,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与此同时,他还把自己从那些不必要的应酬中解脱出来,尽可能给写作留出时间。
如此一年半下来,首诗最终汇集成为一部《接骨木》。年最后一个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将这些作品公开,共计六辑。这是赵晓梦此前由于工作原因“搁笔”10余年后出版的第二本诗集,也是他个人第6部作品。
赵晓梦
接受范儿姐采访时,赵晓梦始终表现得谦逊、文雅。回顾过去的写作,他认为是“十分杂乱”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都曾是他的创作体裁。直到《接骨木》的成形,他才确信自己找到了写作方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中学生文学写作者风靡全国。这当中包括现已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邱华栋、70后代表性诗人曾蒙,赵晓梦也名列其中。“过去我曾经为自己是文学少年而沾沾自喜,个人命运也因为文学而改变”。赵晓梦的文学梦想始于13岁那一年公开发表作品,此后先后夺得过“四川十大文学少年”“全国十佳小记者”等荣誉称号,作品也陆续散见于《人民文学》《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等老牌文学刊物。
正是因为在文学领域的天份和成果,他破格被合川二中录取后,年又以免试特招的方式进入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成为重庆市第一个文学特招生。大学期间,他又出版了作品集《爱的小雨》和诗集《给雨取个名》。
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当口,赵晓梦被四川日报社选中。那一年的元旦,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红星路创办。半年后,赵晓梦加盟《华西都市报》社会新闻部担任记者,文学书写在此之后更多地让路于新闻稿件。20余年间,他报道过诸多重大新闻,也一路从记者变成了编辑、主编、编委、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与此同时,他也坚持不懈创作。传媒生涯的第六年,作品集《把门打开》亮相;第八年,报告文学作品集《最后一个问题》出版......
诗集《一夜之后》
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赵晓梦险些被迫放弃文学梦想。长达十年未出版个人文学作品的境况,一直让他心有不甘。年,他以极大的毅力和韧性再次归来,随后以每年一部诗集的频率持续推出新品佳作。
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凸凹在读完《接骨木》后称,“他是用他内心的乡土、内心的农耕——他的乡愁——来对抗、稀释、平衡他现实中的城市的烦躁、急切和肮脏。”而对于赵晓梦而言,这一年半的创作是因为生活的细节在内心澎湃生长,他不仅比以往更有耐心地对待写作技巧和生活态度,也更加愿意与人分享万物生长的力量。
QA聊新作:在激越处触摸到诗人的心跳
范儿姐:最新诗集《接骨木》与之前5部作品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在您创作这部诗集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开始写下这本诗集的背景是怎样的?
赵晓梦: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说,他的状态不应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哪怕他是专业作家。所以,我的这本《接骨木》不是为了什么而写的,也就不存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一夜之后》出版之后,我很快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写作的方向感、表达技艺等问题,于是通过写组诗等方式来锻炼自己,不断延展自己诗歌花园的小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考的深入,让我的心性更加成熟,更愿意说出自己这个阶段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要说这部诗集与之前作品最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这部诗集更加有耐心了,对生活和写作的耐心。
接骨木
范儿姐:我们知道接骨木是一种植物的名称,为何诗集最终用到这个名字?抛开植物本身,想借此传递什么内涵?
赵晓梦:接骨木被视为灵魂的栖息地,我第一次接触到接骨木这个意象,是从俄罗斯伟大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中,当时心灵受到的震憾至今仍在回响。所以后来我不仅写了一首《接骨木》的诗,也用它作了这本诗集的名字,我想除了这本诗集表达寻求精神上的情感安放地,更是向茨维塔耶娃致敬。
范儿姐:从年少时的文学少年到今天出了6部诗集的诗人,您的创作有没有随着阅历一起变化?
赵晓梦:尽管现在看当初的不少文字显得十分稚嫩,但不乏直诚。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中途搁笔十好几年。两三年前“回归”,也是“三天不摸手生”,差点放弃,好在坚持了下来,一年一本诗集,我想这些变化都已在《一夜之后》和《接骨木》里了。我个人而言,一是诗歌写作方向感更明确,二是诗歌样式更加丰富,写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了。
范儿姐:截至目前,您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数量颇丰。通过大量的创作,您最终想构建起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宫殿”?
赵晓梦:我之前的写作十分杂乱,一会小说,一会诗歌,一会散文,一会报告文学,直到这本《接骨木》,我才找到著名诗人、《青年作家》和《草堂》诗刊主编梁平在序言里说的“写作方向”,我坚信他说的“能够找到自己写作路径的人,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后用心去“深挖一口井”,让“每一注清泉的涌出都有激越之处”,让读者“在激越处触摸到诗人的心跳”。
谈初衷:延伸回望的视线
范儿姐:您的作品里有不少是跟自然、故乡、季节有关的,之所以选择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赵晓梦:我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写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东西,所以我观察的自然、生活的故乡、经历的四季、路边的草、随风摇摆的垂柳,甚至我家里的抽屉、洋葱、鱼缸、窗帘等等看得见的东西都进入了我的诗里,成为我写作的诗题或诗歌意象。这些生活的细节,在我内心澎湃生长,我没有理由不把它们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这种美好,感受到万物生长的力量,延伸着我们回望的视线。
重庆合川
范儿姐:有人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您的作品中也集中传递着“精神原乡”这一内核。对于您而言,精神原乡指代的是怎样一个范畴?
赵晓梦:我一直认为,写作是自己的事,评价和贴标签是读者或批评家的事。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天马行空般幻想的人,爱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事诗意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一旦多了,就容易被标签化。我觉得,诗人就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劲地抒情,再干旱的土地,只要你用力往下挖,准能挖出水来。
范儿姐:在创作中,“故乡”和“原乡”是否是有所不同?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异应该怎样去理解?
赵晓梦: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每个有故乡的人,都会禁不住怀乡,尤其是离开故乡在城市或他乡生活久了,便会产生“乡愁”。对一个怀旧的诗人来说,我在写作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时常回到“故乡”,只是这么多年过去,“故乡”在我这里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合川龙洞那个嘉陵江边的小乡村,它们早已幻化为我笔下奔跑的群山、蓝色的天空、低飞的白鹭、拉长的影子、折叠的光阴,一如我深扎泥土的内心。
说跨界:诗歌与传媒的相互作用
范儿姐:四川是一个诗歌大省,您觉得四川现阶段的诗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赵晓梦:四川自古就是诗歌大省,优秀的诗人数不胜数,我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写作者,岂敢妄言。但我想说的是,现阶段四川的诗歌氛围十分浓厚,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仅成都就有两份全国有名的诗刊——《星星》和《草堂》,还有众多民间诗刊、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s/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