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的产品准入门槛,让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这几年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望求在中国这个巨大面膜市场分得一杯羹。但“少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惯性,形成“重营销轻研发”的畸形产品形态,大部分面膜产品功效“平平且同质”,导致盈利弹性不足。
以“微商”为代表的线上面膜品牌通过吆喝积累财富后开始寻求转型,却因订单量下滑步履维艰。看似火热的中国面膜市场正经历着惨痛洗牌的过程,但依然有品牌前仆后继加入了这场厮杀惨烈的战争中。
“你使用面膜的频次是?”
“每天都会敷,我不敷面膜不行。”
“每天敷几片?”
“基本上每天都是三张以上。敷完之后脸上就变白了,变润了,觉得效果挺好的。”
“你大概敷过多少种面膜?”
“至少两三百款,最少…”
这是《社计》记者在前期走访中与一位面膜重度用户的聊天记录,也许有人看后会觉得惊讶,但在我们身边像她这样的“面膜狂热者”并不在少数。前几年不管是楼宇电梯还是公交车车载电视广告,到处充斥着“停下来享受美丽”的某品牌广告,各类国际大牌也在近一两年纷纷宣布进入面膜市场。
尤其从去年开始,大量的“面膜微商”以汹涌磅礴之势入侵每个人的朋友圈,“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卖面膜就卖面膜”,面膜这个相对平价的护肤产品一跃成为了“国民护肤神器”。
在众多的护肤品门类中,为什么偏偏面膜能够如此“飞扬跋扈”?
《社计》记者走访了国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田燕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这样认为:“面膜就像在你皮肤外面盖了一个大棚,让你用完了能瞬间感觉到它的效果”,台湾著名美容专家家弘也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因为它(面膜)效果体现非常直观,而这种越立即、越直观的东西越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的确,与乳霜、精华等需要“持久作战”才能看出效果的护肤形式相比,面膜来的更加迅速、直接,只需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让肌肤瞬间水润有光泽,这符合大部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消费心理。
同时,与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乳霜、精华相比,面膜的价格就显得十分“亲民”,少则几块,多则几十块一片的价格,极大的降低了用户消费门槛,“单次消费金额不高让消费者有能力去不断尝试新的品牌”。家弘这样分析。
既然谁都买得起,那面膜面对的必然是一个空前庞大的市场,据英国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报告显示:年,中国女性仅在面膜上的花费就达到了65亿人民币,而到年,中国的面膜市场预计将达到亿人民币。
作为一位面膜“重度痴迷者”,万方每个月在面膜上的花费高达几千块,“具体没算过,反正每次出去,基本都带两三万的面膜回来,平均每个月几千块”。腾讯网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消费者会同时使用2-3款面膜,50.85%的网友使用的面膜价位在10元-30元/片,而面膜的整体花销会在他们整个护肤品花销的40%。
真有效还是心理安慰?
虽然大众对于面膜态度狂热,但面膜真的有效吗?针对这个问题,腾讯时尚的网友调查给出了我们可供参考的结果:
14.36%的网友选择皮肤立即变好;
48.53%的网友选择长期使用有改观;
33.66%的网友选择无明显变化;
3.45%的网友选择皮肤变差。
由此可见,这种“10分钟”的立即反应,并不被众多网友买账。连万芳这样的重度用户也会忍不住吐槽:“其实大部分面膜揭完之后,顶多十分钟之内还感觉皮肤还挺水的,但之后就完全没有任何效果了。”
作为一名美容专家,家弘自身对面膜有着10多年的使用史,试过的各种不同品牌、不同功效、不同种类面膜,总共不下千片,在有了这么多使用经验之后,家弘老师这样来描述他对面膜的总体感受:“一些面膜,可以把它当成是安慰剂来使用”。
这样的结果显然大众不肯接受,在多数人看来,既然在面膜上花了钱,那就要像商家描述的那样产生效果。针对“你最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好白癜风专科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s/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