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坚守护牙一线讲述一辈子一件

本文转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周学东——46年坚守“护牙”一线(讲述·一辈子一件事)周学东在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年,周学东(右二)在给患者诊疗。念扎摄人物小传周学东: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龋病、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疾病的研究,钻研牙体牙髓病防治新技术,提出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沿着葱茏的绿道,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4楼,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士,正手握试管,给课题组研究生讲解全生命周期护牙研究前沿;她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实验操作平台,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仪器……她是周学东,口腔医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岁时走进华西坝,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19岁时走进华西坝,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周学东的肺腑之言,令人印象深刻。老成都的南郊,有这样一片土地,“浅草方场广陌通”,年,这里诞生了华西协合大学,这片土地开始被人们称为“华西坝”。周学东一来到这儿,就深深地扎根在这里;到如今,已有46轮春秋。年初春,周学东成为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十分珍惜在华西坝学习的一分一秒。当时学校宿舍每晚10点钟熄灯,早上6点半亮灯。为了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她几乎每天早上5点就到校园路灯下晨读,“路灯下的读书女生”成为她学生时期的代号,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年,周学东毕业后被分配到攀医院口腔科。年3月,周学东突然接到电报,让她到火车站接口腔医学专家岳松龄老师。周学东没有想到,岳老师从成都坐了一夜火车,专程来见她,是为了动员她报考研究生,选择龋病学专业,成为他的学生;岳松龄还把新版《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送给她。周学东心中掀起波澜:一位学术前辈为了学生如此尽心,这是何等的信任!“继续深造!”年,周学东考上了研究生,回到华西坝,主攻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研究;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主攻牙菌斑生物膜与龋病方向,年12月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改医院和中国龋病学的第一位博士。博士毕业后,周学东出国留学,但立志报国的她在学业完成后,谢绝了当地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国……凭窗远眺,轻风拥绿荫,周学东心里只想着,“快些,再快些!”她知道,最美的风景,还是在家乡。“牢记恩师的教导,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回到学校,周学东埋头从事龋病和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潜心开展临床诊疗和教学工作。她医院副院长,年担任院长。她多次婉拒更好的工作岗位,目的只有一个:“牢记恩师的教导,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30多年来,周学东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实验室。从教授到在读学生,谈到周学东,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周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包含科学家精神、医学人文等;她注重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理念和意识。“周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教导我们要把口腔和全身关系都纳入科研视野。”研究生杜信眉说道。周学东还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创建以恢复口腔微生态为主的口腔疾病群体防治技术,提出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前移龋病防治,倡导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延长牙齿使用寿命。团队成员郑欣讲了一个故事:“学习口腔生物膜研究技术时,我在实验室忙了几个月,观察各种瓶瓶罐罐,得出一组数据,赶紧去跟周老师报喜。结果周老师看了我的数据,淡淡一笑说,二维图像上的信息经常会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你不妨再尝试一下三维成像的方法,让数据更可靠。于是我又摸索三维成像方法,才得出了准确数据。”通过做根管治疗,把患牙保存下来,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中国口腔医学界,也困扰着周学东……周学东发现,牙齿的根管形态有不同类型。周学东提出,“要研究中国人根管系统的特征,制定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她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开展针对中国人的根管系统解剖特征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中国人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价体系。紧接着,周学东又率先开创显微根管治疗和显微根管外科手术等临床新技术。这项成果于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她主持的龋病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真正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华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实验室的学习室,有两本期刊引起了记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sj/15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