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先进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寨村。大寨村的“铁姑娘”郭凤莲在当时家喻户晓,她的故事广为流传。
如今,60年过去了,郭凤莲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探寻她的故事。
郭凤莲年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武家坪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中华大地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环境中,郭凤莲的母亲因为劳累过度,不幸在她三岁时离世。
年幼的她不得不跟着姥姥来到大寨村生活。
大寨村在解放前是一个典型的穷困山村,地势险恶、耕地稀少、地形破碎,使得粮食亩产只有区区一百四十斤左右。
当地村民普遍生活在赤贫之中,是昔阳县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在年,大寨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大寨梯田的美好时代开始。陈永贵书记带领乡亲们,创立了互助小组,填平沟壑、开垦土地,以崎岖的山坡为基地,开垦出了多亩梯田,提高了每家每户的粮食产量。
大寨村的多户人家,也逐步摆脱了赤贫。甚至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大寨村还能上交余粮给国家。因为其卓越的表现,大寨村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并成为“农业学大寨”口号的代表。
年6月的一次特大洪灾,让陈永贵和郭凤莲带领的大寨村遭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场山洪不仅冲毁了他们的新增耕地和大部分住房,更让村民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积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然而,身为村书记的陈永贵面对如此灾难,却并未被击倒。
郭凤莲带领村民开会,提出自力更生、不依赖国家援助重建家园的建议,获得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其中包括16岁的郭凤莲。
由于受灾面积大,仅靠村里的男性进行抢险救灾显得力不从心。幸运的是,大寨村成立了一支“铁姑娘队”,让村中的女性也参与抢险救灾。
尽管郭凤莲只有小学学历,但在劳动中她表现出了勤劳肯干、处处争先的品质,面对困难时头脑灵活,指挥得当。因此,她赢得了大寨村农户的信任,17岁那年就成为了“铁姑娘队”的队长。
“铁姑娘”郭凤莲,她常年在烈日下辛勤耕耘,黝黑的皮肤见证了她为大寨村的付出。在她的带领下,一群坚韧不拔的姑娘们齐心协力,无惧困难。
一年的努力,不仅使损毁的梯田焕发新生,更在洪水的洗礼中重建了民房。她们还在山坡上修建了防洪设施,将易发洪涝灾害的山坡改造成了“海绵田”。
同时,她们还修建了灌溉水渠,解决了许多田地的缺水问题。这些努力最终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年,大寨村的粮食亩产达到了斤,这是她们辛勤付出的见证。
周总理陪同外宾游览大寨,这一喜人的成就不仅在山西省内传开,更迅速传播到了中央。因此,中央特别表扬了大寨村,并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求各地农业学习大寨精神。
自此,全国各地的名士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大寨村,欣赏其全新的风貌。
在陈永贵被上级调离后,郭凤莲成为了大寨村的新领导。她以勤劳、才智和德行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敬仰,被推举为新的村领导。
郭凤莲不负众望,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她立即着手改善大寨村的农业排水灌溉体系,并在荒僻的山岭植树造林,以防风固沙。
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大寨村的粮食产量,为村庄的未来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随着年改革开放的到来,大寨村再也无法沿用以前的统购统销方式来保证农产品销售,郭凤莲这位被全国广泛赞誉的干部和她所在的村子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尽管如此,大寨村在喜人的成绩的衬托下,仍然被评为先进典型,郭凤莲的领导能力也得到了全国的认可。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大寨村的村民们感到无所适从。作为大寨村的领导者,郭凤莲也因为被调离村外任职而无法及时回归。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郭凤莲投身于果树种植和公路建设,并远离了大寨村。然而,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大寨村这个曾经举国闻名的先进典型,在发展上逐渐被周边的村落超越。
如今,大寨村的人均收入只有七百多元,无法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寨村的村民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内心焦急,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曾经的大寨书记郭凤莲身上。在上级领导的委派下,郭凤莲重回故乡,她深入走访农户,和老农们进行交流。
她发现,村民们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面对市场的变化,他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郭凤莲看着围坐的乡亲们,心中萌生了为大寨开辟新路的决心。她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希望在大寨本地筹办工厂,发展企业。
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刚刚从计划经济走出的村民和郭凤莲显得有些稚嫩。工厂在短时间内因为经营不善和收支不平衡而倒闭。
这个失败几乎击垮了大寨村民的信心,许多人对郭凤莲产生了怀疑。
“以前是农业学大寨,现在我们要主动向全国学习,发展出符合我们自身情况的企业。”
郭凤莲以实际行动鼓励大寨村民开阔眼界,她自掏腰包组织多名村民前往当时经济发展繁荣的华西村等地,汲取先进的经验。
村民们在看到了与其他地方的差距后,心态变得更为端正,他们虚心学习各地的经验,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家乡的经济建设。
年,郭凤莲担任大寨整理开发公司负责人,开始在当地投资建设羊毛衫厂、水泥厂等乡镇工业。尽管转型初期,大寨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逐步解决了资金引进和企业落地等问题,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
大寨不仅偿还了之前因经营不善而欠下的债务,还有余力在村里修建新房,为老人提供养老补助,并逐步免除孩童的学杂费,重新恢复了昔日的荣耀,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郭凤莲敏锐地意识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她提前做好了布局,利用大寨企业的盈余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过去那些高污染的相关企业,如水泥和煤炭,都被郭凤莲关掉了,为今后拓展大寨旅游业打下了基础。她还保留了原来的农田,用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同时,也学习华西村的经验,在村中空地上修建了大寨博物馆。
郭凤莲的窑洞曾一度破败不堪,但在她的建议下,乡亲们将其改造成了一家独特的农家乐。此外,她还将过去的集体建筑改建成了纪念商店,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择。
年,大寨背靠的虎头山被列为森林公园,这为郭凤莲利用优质的自然风景资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如今,大寨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郭凤莲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地将大寨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小镇,转变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为辅助的产业结构。
现在,全村有60%的人口从事旅游业,这种健康的产业结构为大寨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仅8年,大寨的总收入就达到了2.6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款万元,人均收入也接近了一万元。
郭凤莲带领大寨村成功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翘楚。她的出色表现使她荣获9年“中国时代杰出女性”称号。
然而,郭凤莲从未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即使功成名就,她依然带领富裕起来的大寨村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积极帮扶偏远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展现了大寨村和郭凤莲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革命摇篮和将军故乡的安徽省金寨县,由于地处大山之中,地形崎岖,经济发展困难,即使经过多年的重点帮扶,仍然是安徽省的贫困县。
在年,响应国家号召的郭凤莲主动提议,让大寨村与多个经济发展良好的新农村合作,共同助力金寨县脱贫致富。
郭凤莲的提议得到了中央的迅速批准,大寨村作为领头羊,组织多个村庄支援金寨县,其中金刚台村就是其重点帮扶对象。
为了更好地助力当地发展,郭凤莲不辞劳苦,多次亲赴基层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了解实情。随后,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旨在解决当地交通不便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在郭凤莲的资金支持下,当地不仅修建了全新的山路,还为村民们建造了新的家园。更为重要的是,她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帮助村民种植出各种高价值的作物。
在郭凤莲的大力扶持下,金刚台村迅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摆脱了贫困,成为当地率先完成脱贫的单位之一,村民们也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74岁的郭凤莲仍在一线发光发热,担任党支部书记和经开发公司董事长。在年,面对疫情的冲击,作为一名干部领导和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响应山西省的网上平台直播带货行动,向普罗大众介绍大寨村各级企业的产品,成功缓解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郭凤莲,从战天斗地开垦梯田,到引资办厂发展经济,再到乡村扶贫,她的精神永远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她团结人民,顺应时代,始终走在前列,使大寨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郭凤莲的精神犹如“大寨精神”的璀璨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