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村住宅建设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

当代乡村住宅发展现状延续了早期住宅演变的规律,当代乡村住宅的更新在城镇化背景的驱动下稳步进行,当代乡村住宅建设分为“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自下而上”的乡村住宅自建两种形式。本课题主要讨论是乡村住宅自建这种乡村建设的模式。自古以来乡村和城市遵循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城市的建设大多遵循前期的城市规划,而乡村村落更多的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传统的乡村住宅自建是一个自主自发的过程。

在初看是无序随意的生长模式下,是生产生活方式和血缘族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域上,江南地区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为方便生产生活,居住空间一般与土地紧密结合,同时水系也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南地区居住、水系、农耕相结合的地域特点造就了乡村住宅和环境的紧密联系,形成内部隐藏着的高度的关联和秩序。在文本习俗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乡村形成了聚居的传统,相互之间都有一些血缘、地缘和族群的关联,使乡村社会成为了一个“熟人社会”。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使村民们在乡村住宅建设的道路上遇到了抉择和尴尬。如今的江南地区乡村早已丧失了传统的风貌,乡村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迁,贫富差距的加大使乡村住宅的更新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类人在获得了财富的积累之后放弃了传统用的农耕生产,从事工业生产甚至移居城市,乡村住宅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休闲度假探亲之所,将乡村住宅打造成城市的郊区。

而另一类是还保留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村民,乡村住宅对他们而言还有着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在整体风格的定位上也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方向。一类是向前看,全盘城市化,诸如华西村等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一类是向后看,回归传统,像水乡古镇边上的乡村又在倡导白墙黛瓦的乡村风貌。多种观念和方式的冲击使现在的乡村住宅建设正经历着转型期的模糊和尴尬。

乡村住宅自建基本遵循模式+调整的建设模式,主要依靠乡村施工队的经验模式再根据村民的需求做少量调整,这样的建设模式使住宅的经济性得到最大的保证,同时也满足村民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需求,然而乡村施工队没有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当所建房屋超出了经验模式的范畴,这种建造行为就会变得异常地缓慢和困难,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心理上,对乡村施工队的接收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元素进入乡村住宅的建造中,村民对房屋的品味不断提高,这种模式+调整的乡村施工队建设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地的建造要求,专业建筑设计人员介入乡村住宅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住宅自建在乡村逐渐演变成一种观念上的建造,房屋已经不简单是满足居住的要求,在乡村他更是承载了村民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念。村民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度和建筑面积,在某种情况下演变成了一种相互攀比的行为。

住宅内部空间过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居住空间的合理需求,而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扩大房间的大小,这种做法也未必可取,如有些家庭将卧室的空间扩大到二十平米以上,使卧室空间的亲切感全无,同时也增大了装修和能耗的代价。为了节约造价,结构基本选用砖混结构,建筑内部可变性较差,内部空间单调,同时建筑只能按照最初的施工进行空间划分,不能适应后期可能因为生活方式变化可能带来的空间的转化,造成住宅发展的局限性。

当代乡村住宅以砖混结构为主,外墙装饰以彩色釉面瓷砖较为常见,这种瓷砖贴面的做法即经济实惠又耐脏,同时艳丽的色彩较符合村民的心理需求,为了体现自己建筑的独特性,村民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各式的窗框和屋面样式成为了很好的选择,针对村民的需求,在市场上能买到各种风格的窗户和屋面装饰,以及配套的线脚柱廊等,受城市别墅的影响,欧式风格的建筑装饰为当代乡村住宅中较为流行的风格。

上拱下方配有欧式线脚和柱式的窗框风靡一时,屋面多采用粘土陶瓦,住宅屋顶多为双坡顶,而屋顶的装饰成为村民建筑造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sj/15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