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达川携手共建
“监委组建后,必须找准职责定位,创新执纪执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既把纪律挺在前面,又把力量向监督倾斜。”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吴胜鸿指出。
万事开头难。达川区监委一成立,便就“如何走好第一步”进行深入探索。第一时间组织了2期共64人赴西南政法大学脱产培训;选派干部到中纪委培训2次,省市纪委跟班学习20余人次;开办“纪法大讲坛”,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到达川区授课3期;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为契机,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工作办法》等法规制度;组织参加旁听庭审提升法治意识和证据意识;将全省纪委监委干部集中培训延伸至村级监委会,共人参加了视频培训,有效推进了纪法衔接、法法衔接,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养不断强化,监督执纪工作质效明显提升。
构筑监督新架融合聚合力
“听到转隶的消息后,很长一段时间压力很大,怕转隶到新单位跟不上形势。后来工作组领导一次次面对面找我们谈心谈话,既讲改革政策、业务专长,又谈家庭情况、个人想法,不仅消除了我的思想顾虑,还让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转隶同志于兴江深有感触地说。
事实上,像于兴江一样存在思想顾虑的转隶干部大有人在。为此,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一启动,达川区就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始终,强化落实“两不三坚持”,即不分先来后到,不搞厚此薄彼,坚持政策落实到位,坚持人员混合编成,坚持厚爱一分,给全体转隶干部吃下了“定心丸”。
完成监委组建,只是迈出了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一步,尽早实现监察委员会正常高效运转才是要务。改革后,区纪委监委按照机构、职数、编制“三个不增加”的要求,共设立17个内设机构,突出将力量配备向监督执纪和审查调查一线倾斜,执纪监督、审查调查部门达到14个,占内设机构总数比例由改革前的77%上升到82.4%,一线干部44人,占机关全体人员总数比例由改革前的67%上升到73%,工作力量进一步向主责主业聚焦。
合署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好传统好做法的深度融合。达川区把推动人员融合、机构整合和工作磨合作为重点,通过做深理念教育、转隶人员提前适岗、干部交叉配置、完善内部纪法衔接机制等方式,促进人员思想上合心、学习上合力、工作上合拍,使“物理融合”发生“化学反应”,使反腐败的铁拳攥得更紧、招数更多、威力更大。
探索监督新机制做实后半篇
监察体制改革后,达川区的监察对象从改革前的名增加到改革后的名,增加了近万名。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做好监督?
“要重点盯住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认为,要在日常监督上下苦功,用好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廉政意见回复以及分析研判政治生态等工作抓手。
在日常监督中,探索专项监督与联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即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与巡视、派驻机构联动监督。创新制度机制,如在脱贫攻坚和作风建设方面,创新施行“两全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做到全天候、全覆盖监督,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总、一案一通报;在信访举报办理方面,创新施行“两同两化”机制,即市县同步标准化,县乡同步规范化,均取得良好成效。”
与此同时,区纪委监委相关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也同步部署、同步展开,建立健全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完善规范内部运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高效顺畅的“纪法”“法法”衔接,以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的方式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12项调查措施,是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履行调查职责的重要手段。达川区在实践中,按照能试尽试、全要素使用原则,全面审慎、积极稳妥探索实践12项调查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区监委成立以来,全区已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8件46人。共运用监察措施开展谈话次,讯问13次,询问次,查询63次,调取55次,扣押31次,搜查4次,留置2例,充分展现了1+12的效应。
“改革进行时,创新无止境。”下阶段,达川区纪委监委将继续稳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实践监察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反腐上,以监察全覆盖释放治理效能,增强震慑效应。
来源:达川区纪委监委
编辑:粟高峰
审校:唐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