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白江区龙王镇梁湾村的牟池塔,有这么一座独特的川西民间建筑——刘家祠堂。
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一般的老祠堂大都是木柱式结构、篱笆墙或砖墙,而它却是土夯墙结构。从外面看起来,更像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川西民居。
刘家祠堂外观
”
大家都叫它刘家老屋,是目前成都周边区县保存比较完好的老祠堂之一。
走进祠堂,一股古朴简雅之风迎面而来,时光回溯近年历史,诉说这支刘氏家族的故事。
土夯墙的祠堂
1给人不少意外
和四川很多现存的老祠堂墙体,要么是砖石,要么是木柱结构、竹篱笆抹泥墙不同,这座刘家祠堂是土夯墙。
版筑墙是用特制的造墙木版固定在地基上,用竹条横穿其中,起到现在的钢筋作用,把富有粘性的泥土填充进去,用特制的木杵把泥土捣实成墙。然后再在筑好的泥墙上固定木版,继续填土捣实。如此一层一层地往上筑,就筑成了土墙。以前的四川民居,大都是这样的土墙。
制作之法
夯土墙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刘家祠堂横跨了梁湾村两个组。
据说,当初在行政区划的时候,梁湾村7组和12组把刘家祠堂从正厅到大门各分了一半,刘家祠堂横跨了两个组。因为如此,这座祠堂才非常“幸运”地得以保存下来。
刘家祠堂建筑面积近1平方米,由上、中、下三堂构成,有36个房间、4个天井。原来祠堂前有一口池塘,后来填上做了菜地,如今被平整为水泥板坝子,为刘氏族人开展祭祖活动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场地。
刘家祠堂的土夯墙分为两部分,下面用沙石、泥土、糯米浆混合夯实而成,相当于如今农村修砖房时下面用石头砌成的墙。这种墙体结实耐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上面是用未经烧化的土砖砌成。
土夯墙上下两部分结合处鲜明
一般农村的土夯墙,由于长期受风吹雨淋,寿命不是很长。而刘家祠堂的土夯墙,却在风雨中保存了近年,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祠堂的屋顶是木构顶,为独特的穿榫结构,具有抗震性强的特点。如果就此而已,这个祠堂似乎显得很为寻常。但祠堂总是不断给人以惊喜,当初的建造者在一些细节上花了很多心思。
正门挑梁上雕的木狮子
它屋顶盖的是小青瓦,也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祠堂还有一大特色是,排水功能齐全,至今排水性能完好。天井的漏引在中堂呈龙形,中间有两个沉沙池,便于清掏。即使下再大的雨,祠堂也不会积水。
老父一个决定
2
四个兄弟入川
据刘氏家谱记载,这支刘氏族人,因位于青白江区龙王镇,俗称龙王刘氏,奉刘文聪为始祖。
刘文聪,名振先,讳从文,字伯元,号文聪,生活在元朝,本是广东嘉应州程乡龙牙村(今广东梅县隆文镇岩前村)人。刘文聪官授千总,与夫人李氏生有刘胜祖。明朝洪武元年(),刘文聪去世。至于刘文聪是战死还是病逝,家谱中没有详细记载。
战乱中,李氏带着幼小的儿子刘胜祖,跟随哥哥(或弟弟)李荣启,流落到兴宁县梓皋井下(今广东兴宁县水口镇井下村)。由此开创了井下刘氏一脉,后世蕃衍到海内外,尊奉刘文聪为始祖。
井下刘氏传到刘文聪第11世刘茂成时,已是清朝初期。刘茂成和夫人廖氏有刘西璧、刘西琳、刘西琏、刘西珍、刘西琮5个儿子。其中,刘西珍排行老四,生于康熙20年()。
刘西珍30岁那年,也就是康熙50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刘茂成考虑到5个儿子都蜗居在老家,发展前途不大,还不如让他们响应朝廷号召,到四川去寻找新的家园。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于是,刘茂成召集5个儿子商议决定,老二刘西琳留下来奉养父母。父命难违,刘西珍等4兄弟收拾家当,带着各自的家人择日前往四川。一路艰辛不用多说,4兄弟辗转到了隆邑(今隆昌县)一个叫黄果树的地方落业。雍正7年(),刘西珍又迁居到成都府简州黄土场(今龙泉驿区黄土镇)。
刘西珍4兄弟入川后2年,刘茂成去世。乾隆4年(),刘西璧等返回广东老家祭祖,把父母的骨骸背回四川。刘茂成安葬在今龙泉驿区黄土镇大同村3组,至今墓仍在,廖氏则葬在隆昌。
更为重要的是,刘西璧等人一并带回了老家的族谱,使得在川的刘氏后人得以留传至今。
刘西珍的孙子
3
刘耀龙修祠堂
刘西珍有刘特俊、刘升俊、刘公俊、刘仕俊、刘伯俊、刘启俊6个儿子。其中,老幺刘启俊号酵毅,与夫人李氏生有刘见龙、刘祥龙、刘昌龙、刘毓龙、刘耀龙、刘达龙6个儿子。
刘耀龙,就是修建刘家祠堂的人。生于乾隆35年(),嘉庆23年()迁移到成都府金堂县上元乡(今青白江区龙王镇梁湾村)牟池塔。刘耀龙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家境很快殷实起来。
当时的人很讲究耕读传家、孝义仁慈,其中,修建祠堂以祭祀先祖、教育后代是重要的体现。大凡移民后裔富庶起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新的家园修建祠堂、编修家谱,以示不忘祖源、不忘根本。
刘耀龙也不例外。在嘉庆23年()迁居到新家的同时,他主持修建了这座刘家祠堂。因此,刘家祠堂距今已有近年历史。
祠堂内的天井
秉承耕读传家
4
曾经开办私塾
刘家祠堂目前还保存有光绪年间的刘玉瑞和夫人古氏的画像,极为珍贵。只有祠堂开展祭祀活动戓遇到族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请出来供奉在祭祖正堂,供族人瞻仰、祭祀。
刘峰廷说,以前祠堂里挂了很多匾额,如今只剩3块了:祭祖正堂的“禄阁长辉”、中厅正面的“坤维正气”和中厅背面的“旌表节孝”。其中,中厅的两块匾额是赠给古氏的。
中厅背面的“旌表节孝”匾额
刘氏家族一向秉承“耕读传家”的家风。年左右,刘氏族人在距离祠堂米的刘家院子(如今已毁)开办私塾,由刘氏家族中一个饱学之士担任老师,学生都是刘氏家族的子弟。
维持私塾运转的经费,来源于祠堂的蒸尝款项,相当于是祠堂基金。读书的刘氏子弟家,也要出一部分学费。这个私塾一直开办到年代才关闭,为刘氏家族培养了不少读书人。
”
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刘西珍的后裔人口已达数万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城区、周边区县及东山各乡镇乃至全国,有的还移居到了海外。
为了纪念始祖刘文聪,刘氏族人设立了冬至祭祖活动,又称冬至会。以前定在每年冬月二十二日,祭祀地点在龙泉驿区黄土镇永丰村的刘氏文聪公祠。但这个祠堂已经不存在了,祭祀活动也因此中止了60多年。今年,刘氏族人商议,决定在龙王镇的祠堂恢复冬至会,并确定在冬月二十日(12月18日)举行。
刘家祠堂的正堂,是祭祖所在地
当天,刘西珍的后裔多人从各地赶到刘家祠堂,在刘氏始高曾祖考妣神位前,致告于天地神祗、日月星辰暨刘氏列祖列宗。祭祀活动结束后,大家相聚一堂,把酒叙亲情,其乐也融融。
来源:华西都市报
联系青白江区新闻中心
白癜风的问题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nr/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