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正清ldquo我本就是大凉山的儿子

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5379.html

-第41期-

从贫困的山村走出去是他儿时的梦想,从繁华的城市转回乡是他现在的决定。

在美丽的四川凉山,有一位彝族小伙扎根故乡,用智慧和爱回报生养他的这片土地。

他就是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刘家坪乡刘家坪村第一书记祝正清。

今天团团将带领大家走进祝正清,听听他的扶贫青春故事。

“我要回去,我本就是大凉山的儿子”

出身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右所乡彝族贫困家庭的祝正清是位励志而阳光的青年。经历过贫穷的生活,他知道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从小梦想走出大山的他,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实现了人生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毕业后他成功入职中国银行四川省凉山分行。年6月至12月在分行星光广场支行担任综合柜员;年1月至年7月在该分行综合管理部担任办公室文书。

当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来到凉山,心系故乡的他主动向行里请缨回到凉山普格县刘家坪乡刘家坪村工作。当看到父老乡亲贫困的生活状态时,他更加坚定了“我要回去”的信念,誓要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在他任职的两年间,凉山普格县刘家坪乡刘家坪村从一个无水、无电、无公路的“三无”贫困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彝家新寨。村里贫困人口从人下降到34人,贫困发生率从34.9%下降到1.7%。“普格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凉山州银行业扶贫先进个人”、“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最美青年员工”、“四川省银行业保险业扶贫先进个人”,这些荣誉是对他扶贫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祝正清的扶贫工作得到肯定

大凉山的秀美孕育了他的质朴,

面对荣誉和称赞,

这个大男孩总是憨憨一笑:

“我本就是大凉山的儿子。”

“再难,也要让大家富起来”

“脱贫致富靠产业,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群众的‘苦干’变成‘白干’。”祝正清认为“发展产业”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

发现了问题的根本,他便带领省派农技员反复调研、充分论证。通过化验土壤、研究气候、考察地形等举措,确定了坡地发展回报周期较长的藤椒种植、平地发展回报周期较短的烟草种植和生姜种植的发展基调。通过长短结合,大小并举,形成了“一村多品、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祝正清在摸排登记乡民生产情况

61岁的吉仕莫日各是刘家坪村典型的贫困户。她早年丧偶,后来儿子吸毒、儿媳改嫁,留下两个不满10岁的孙子。婆孙三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因年老体弱多病,也没上过学,吉仕莫日各只能靠地里的庄稼和养一些家禽勉强生活,带着两个孙子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深入了解吉仕莫日各家的情况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祝正清亲自走访,与吉仕莫日各深入谈话,鼓励其由种植水稻改种藤椒和生姜。起初吉仕莫日各还有些犹豫,自己手上没有钱可以投资买藤椒和生姜种子,也没有藤椒和生姜的种植经验,心里更担心最后的成果卖不出去,日子就更没法过了。祝正清早已考虑到吉仕莫日各的这些顾虑,告诉她刘家坪村村委会将为其提供产业扶持金贷款元,这就解决“投资难”问题。同时介绍农技员手把手教授藤椒和生姜种植经验,帮助她解决种植难的问题。

目前,吉仕莫日各的藤椒长势喜人,预计年初见成效,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余元。年,吉仕莫日各的生姜成熟后,祝正清帮忙积极联系商户拓宽销路,鼓励政企各界人士以购代捐,最终3亩生姜全部卖出,实现盈利元,除此之外还得到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金元。

当一沓百元大钞拿到手里,吉仕莫日各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她没想到自己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一把年纪的今天还能过上手里有钱的生活。

吉仕莫日各的生活慢慢好转起来,未来的日子也有了奔头,她打心眼里感激祝正清。

祝正清帮助乡民发展烟草产业

“看到产业发展起来了,

父老乡亲的日子越来越好,

我打心眼儿里替大家高兴。”

祝正清在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如是说。

“让孩子们‘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长远之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举措,祝正清这样认为。

刚来到刘家坪村时,他发现村里的适龄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村里的适龄儿童辍学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幼教点师资紧缺、老师不会教普通话等情况,他开始认真思考“该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

针对刘家坪村的实际情况,祝正清在村里率先推出了农民夜校、坝子会议、火塘夜话等活动。祝正清和村民们坐在一起,倾听村民心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他宣传国家教育政策,将“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播种在家长和孩子心里,在全村营造有学、爱学、重学的教育氛围。年以来,他通过上门走访、落实补助等方式成功劝返辍学儿童31名。

祝正清在农民夜校、坝子会议上宣讲金融知识

火补色祖便是被祝正清成功劝返的孩子之一。年10月的一天,刘家坪乡中心学校来电告知,该村4组的火补色祖同学连日无故缺席,疑似辍学。收到消息的祝正清顾不得犹豫,装上两个馒头当干粮,踏上上山劝返之路。

历经3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了火补色祖的家,他从火补色祖的爷爷火补机哈口中得知他辍学的缘由。火补色祖的父亲因吸毒被强制收监,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年老的爷爷难以独自抚养5个孙子,迫不得已才决定让火补色祖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

祝正清以身为典,鼓励火补机哈不畏艰难让孙子复学,并承诺努力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回乡后,祝正清为火补机哈家庭申请了低保金,又为火补色祖申请了教育扶贫救助金,并接洽成都的一位爱心人士“一对一”进行帮扶为火补色祖每月提供补助费用。火补色祖开心地回到熟悉的校园,这一次他决心一定好好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家坪村的村民对教育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但是教学物资又是一个急难问题。为了让教学顺利开展,祝正清四处奔走,多方筹集教学物资,接洽爱心人士成立教育救助基金。他创新开展“看电视学说普通话”的学前学普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事迹也被刊登在华西都市报上,成为学前学普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祝正清组织开展贫困儿童暖冬行动

“听到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笑容会从心里绽放出来,

他们是彝族父老乡亲们未来的希望。”

祝正清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疫情就是命令,百姓安危就是责任”

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村民安危牵动人心。春节期间,祝正清毅然放弃休假回到刘家坪村,带领村民们共抗疫情。

彝族村民听不懂汉语,无法通过新闻媒体等手段获取防疫的相关知识,这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祝正清立马创新工作思路,搜索学习防疫知识,翻译录制了彝语版疫情防控知识音频,在“村村响”广播中滚动播放,以彝族乡民听得懂、易接受的形式普及防疫常识,打通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祝正清正积极开展防疫工作

“要把防控做牢,设立卡点就是最好的方法!”为严防疫情,祝正清开始带领村组干部在海拔.14米的进出要道设立防疫卡点。这里常年刮风低温,多雨多雪,夜里温度接近0℃。恶劣的天气让守卡人员的值守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卡点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勤,他便组织带领村组干部搭架帐篷,直接在帐篷里打地铺。防疫卡点离乡政府远,往返耗时长,为了不影响防控任务,祝正清和守卡人员一日三餐多以方便面和烧土豆充饥,只有轮换休息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热饭,洗洗脸洗洗澡。

自设立卡点以来,祝正清连续守卡20多天未曾休假,检查过往车辆余辆,检测进出人员余名。在这期间,他那身为凉山州疫情隔离区医护人员的妻子,也在医疗战线与他并肩作战。想到妻子的安危,祝正清虽寝食难安,时刻挂念,但同在防疫前线的他也只能每日通过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nr/11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