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74岁的尹念绍也是古稀老人了
后来,老人挺过来了,树葬成了他坚定的选择
“等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在树下”尹光裕喘着气跟儿子说
生态葬有哪些方式?
尹光裕的儿子尹念绍生于1942年,在西藏工作过18年退休后,他就在家陪着多病的老父亲跟父亲一样,他也从不讳谈生死他认为,死了后墓葬,动不动就是好几万,而人死了骨灰作为肥料,养育树木植物,植物养活其他生命……生命正是如此循环往复
“你要树葬嘛,我也就陪你咯!我给你孙子说了,以后我死了,把我的骨灰跟您埋在同一棵树下”尹念绍笑着说完,父亲也笑了,两人转头朝窗外望去
响应生态葬知识分子率先行动
响应生态葬的家属,都是应死者生前的要求
树葬、海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塔葬、太空葬、烟花华西都市报新闻葬、气球葬
胡燕琴65岁,年轻时在长春当兵,退伍后在重庆企业工作,后调到计委信息中心,再后来到了成都的企业,直到后来因胃癌提前退休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帮助,老人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跟尹光裕一样,她也为土地担忧,死者的墓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活人怎么办?另外,人都死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多钱隆重埋葬,不如节约下来,让后人活得更好
胡燕琴跟周围的老年朋友交流,引起了很多老人共鸣于是,胡燕琴给市政府写信,响应国家生态葬写完后,另外33位老人也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支持
退休老人写联名信呼吁生态葬
于是,尹念绍跑到医学院去咨询捐献遗体的事,对方不接受回来告诉父亲,父亲决定树葬
3月31日上午,成都市长松寺公墓和磨盘山公墓同时举华西都市报投诉电话行了免费捐赠生态葬仪式截至当日,磨盘山公墓今年免费提供了20个树葬墓,捐出12个墓位,而长松寺公墓免费提供的100个生态鲜花葬墓位,今年已全部捐出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环保、节能和成本低民政部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骨灰撒海、树葬等生态安葬活动,争取对不保留骨灰的实行免费海葬、撒散等生态化安葬,并对其家属实施奖励同时,鼓励经营性公墓开辟生态公益墓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骨灰安葬服务,引导群众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
百年之后,树下陪你
“捐不出去的话,就学邓小平水葬嘛”父亲说“我们成都没有大江大河,府南河又不准甩,咋水葬嘛?”儿子笑着华西都市报2015招聘回答
清明故事
这天在家里,父亲还是强调要树葬,尹念绍听了望着父亲浑浊的双眼:“好嘛,老汉儿,你死了要树葬,我就陪你嘛,我以后的骨灰,也埋在你的树下”父子俩一阵沉默,算是一场约定
百年之后,树下葬我
前几天,她去给父亲扫墓,她积极响应用鲜花替代烧纸,亲戚要烧,她也提醒少烧一点,以免污染环境墓地工作人员告诉她,很多祭奠安葬死者的材料,降解非常困难她想到,久远未来,谁也不认识谁,隆重安葬有什么意义呢?
2012年,锦江区东湖社区胡燕琴老人,曾写下一封建议信,响应国家生态葬胡燕琴在信中说,清明期间,她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条新闻,由政府出资,为选择海葬的人们组织了庄严的葬礼,并由政府投资修建了一座海葬纪念碑,为亲人提供了华西都市报广告代理祭奠场所看了这条新闻,老人非常感慨她认为,这样的殡葬,利国利民造福子孙,节约土地资源,文明又环保,而政府投入,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成都越来越多人接受生态葬
早在1997年,邓小平去世,电视直播骨灰撒向大海尹光裕看了很感动,于是与儿子聊起身后事,人死了什么都没了,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没什么好眷恋的死了埋个墓要占土地,一代一代人死了,土地占用越来越多,所以死后没必要跟活人争地“等我死了,就把遗体捐出去”儿子尹念绍打趣说:“你又没得啥子怪病或者特殊的,没有研究价值”
申请生态葬数量逐年递增
生态葬的受捐家属各有申请缘由市民吴女士为69岁的父亲选择树葬是因为母亲是中学生物教师,一直提倡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昨华西都市报报电子版日,在公墓现场,徐大姐将存放于公墓3个月的骨灰捧出去年12月,78岁的丈夫去世,徐大姐自己倾向于墓葬,而丈夫生前希望可以与大地融为一体听说了公墓的免费生态葬活动,她便立即报了名;卿先生将存放在公墓14年的骨灰罐抱了出来,他以往每年都会抱出骨灰罐祭奠86岁的母亲,当日,他将母亲的遗照与骨灰一同下葬,“看到树枝就像看到她”;杨女士说,丈夫生前曾经参与过环保记录片的拍摄,受捐是为了完成他的心愿
老人后来又从网上发现,在深圳、大连、广州、上海等地都开辟了生态葬,政府主导的生态葬,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倡导文明进步、回归自然的新风尚,对引导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调查
跟胡燕琴一样,很多响应生态葬的老人,都有参军的经华西都市报广告办理历,或是有知识文化的读书人,还有一些是退休老干部他们对社会责任看得更重,而对自己的身后事看到更淡,对生命和死亡都看得很透彻
3月30日,洗面桥横街社区,在一栋老旧楼房三楼,窗外绿树成阴
磨盘山公墓负责人介绍,这是公墓举行的第二次举行捐赠仪式长松寺公墓负责人说,生态葬逐渐被更多人接受,自公墓于2002年启动捐赠以来,申请人逐年递增
清明祭扫注意护眼
成都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主任李晓峰建议,扫墓时忌戴隐形眼镜,因为隐形眼镜透氧性差,眼表容易干燥,加上扫墓时灰尘较大,焚烧时温度较高,易引起眼睛干涩不适,建议尽量选配戴框架眼镜,出行前滴上几滴眼药水或人工泪对有三高或血管异常的患者,高温易引发眼睛异常,导致结膜出血、视网膜华西都市报报料热线破裂等眼部问题李晓峰提醒,扫墓时如遇高温灼伤眼部或香灰入眼,应及时取出眼内的隐形眼镜,用大量清水清洗眼睛,并尽快到医院就诊他跟儿子也提起过,儿子听了没表态也许,他不愿去谈父亲死亡的问题尹念绍跟妻子也说过树葬的事,妻子表示支持,并说以后自己也要树葬
尹光裕是湖南邵阳人,他给儿子起名念绍,意思是让儿子记住祖籍老人生于1923年,青年时代在上海读大学上海解放,他参军进入野战军西南服务团1949年9月30日,他随部队从南京出发向西南行军,后到达重庆在涪陵地委工作过,又当过老师,后分配到四川省农业厅,曾参与编辑《四川农业志》,1984年离休
“不行就埋在树下嘛,树葬”父亲的态度很坚定2014年,尹光裕病重,写了遗嘱老人在遗嘱里说,自己去世后不开成都华西都市报追悼会,不接受亲友馈赠,不设灵堂,把遗献用于医学研究,如果不行,就树葬或花葬
这些年,尹光裕的制氧机换了好几台,他从12岁开始吸烟,现在阻塞性肺炎非常严重清明将至,他再次嘱咐儿子落实百年之后埋葬的问题,要绿色殡葬尹念绍打听到,清明前各大公墓都会推出生态葬葬位,于是跑到长松寺去报名回到家里,尹念绍说没办好老人有些嗔怪:“怎么办不好?”“人家说骨灰都还没有,不得行”
华西都市报记者 苟明 张元玲摄影报道小知识
尹光裕老人坐在靠窗的床上,鼻子上夹着氧气管,说话声音却很洪亮儿子尹念绍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两人再次聊起死后的问题尹光裕93岁,尹念绍74岁,关于死亡的话题,他们从不避讳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