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广告四十年

自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天津牙膏厂的蓝天牙膏广告以来,中国报业广告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在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回顾近40年来中国报业广告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探寻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下中国报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四十年来中国报业广告的发展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报业广告被完全禁止。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新的历史时代,改革开放同样也开启了中国报业乃至中国传媒业的新时代。广告从禁止到尝试投放,到大张旗鼓地正名成为报业及传媒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大致经历了广告恢复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调整增长期和衰退转型期五个阶段。

(一)广告恢复期(—)

年8月17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的下方刊登了一条“鼓风恒温干燥箱”的广告,从此商业广告就在中国的报纸上绝迹。在那之后,报纸上能看到的只有文化类的广告,如样板戏演出广告。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成为报纸恢复广告经营的动力和契机。

年1月4日,《天津日报》第三版以通栏广告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产品广告(见图1)。居中的“蓝天”牌高级牙膏,大概占了1/3的面积,其余4款产品一字排开,分别是“桔子香型”的“富强牙膏”“金刚牙膏”“氟化钠牙膏”和“美人蕉高级牙膏”。这些产品都是天津牙膏厂出品,天津百货站包销。这则广告成为有据可查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报纸广告。

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的蓝天牙膏广告

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同时,上海的《解放日报》也在讨论恢复商业广告的问题,当讨论到春节出四个版面亏损时,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王维拍板定下来可以用商业广告来弥补亏损。随即解放日报社广告部经理彭寿龙找到了当时上海的一家广告代理公司“上海广告装潢有限公司”。而“上海广告装潢有限公司”刚从北京游说中央报刊刊登商业广告无果而归,得到这一消息激动万分,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拉来了足够《解放日报》春节假期版面所用的商业广告。年1月28日正值春节,《解放日报》在二版、三版分别刊登了上海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和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的拳头产品,舞台刀枪、二胡三弦、佛手味精、幸福可乐、十全大补酒等一批广告。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年1月14日《文汇报》发表了当时在上海广告公司工作的丁允朋的一篇文章,“为广告正名”。这篇字的“杂谈”是当时第一篇公开呼吁恢复广告的文章,对中国广告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国内企业的广告开始逐渐多了起来,但对外国品牌的广告还有顾虑。年3月15日,《文汇报》刊登了“雷达表”的广告,成了第一家刊登外国品牌广告的报纸。当天,上海电视台也在晚间6点的节目中插播了“雷达表”的广告。

年初,天津、上海这几家报纸的广告标志着中国报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中开始恢复。之后各地报纸纷纷开始了广告经营。回顾恢复期的报纸广告经营,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广告的恢复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于这一认识现在已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那个年代,商业广告确是一个不可触及的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则为突破禁区恢复商业广告创造了条件。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播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肯定了广告的积极作用。自此之后,广告开始大量出现。

2.报纸广告的恢复是报社解决经营亏损的需要

从《天津日报》《解放日报》最初恢复商业广告的直接动机看,都是为了解决报社经营亏损的问题。《天津日报》恢复广告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尽快让报纸扭亏为盈,改善职工的生活。时任总编辑石坚回忆:“文革”前报纸每年是有盈余的,那时候有广告,国家是允许登广告的。到年9月我恢复职务,报纸已经连续亏损,入不敷出了。直到年底想到恢复广告,这中间停了10年,一下要恢复起来,阻力还是相当大。对广告,报社内部是欢迎的。当时有个现实,报社很多职工都没房住,有的还住在地震棚里。我在一次全体大会上保证,要改善职工生活,给大家盖房子。阻力主要来自外部。有的领导说,上面没有明确的指示,报纸恐怕还不能登广告。当年报纸就实现扭亏,职工宿舍也相继盖起来,新建了平方米,改建了多平方米。两口子都在报社工作的,我们给3间房。后来,我们到市财政局,那里的领导也笑脸相迎了,道理很简单,《天津日报》不再向他们伸手了嘛。

3.媒体在广告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和强势地位

年全国的报纸仅有种,全国的报纸数量远不如现在,一个省一个城市的报纸也没有几家,主流报纸几乎都是党报。当时著名的“四大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前身为《天津晚报》),在“文革”初期全部停刊,直到年到年才陆续复刊。到年,全国报纸的数量增长到种,但注册了广告营业执照的只有家,还是不能满足广告市场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初见端倪,企业对广告的需求急剧增长。广告的需求和媒体的短缺形成了严重的脱节。

报纸供给的短缺,造成了媒体在广告产业链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和强势地位。企业、广告公司投放广告“拉关系”、排长队的现象非常普遍。报社广告部基本不需要跑客户,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客户就在外面排长队。

4.广告创意制作水平较低但效果奇好

在报业广告恢复时期,广告几乎谈不上创意,制作水平也很低。从《天津日报》和《解放日报》最初刊登的广告看,广告的内容只是产品的展示,几乎没有什么创意。而且还要在很小的广告版面中挤进更多的产品。

就是这些在现在看来没有创意、水平不高的报纸广告,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刊登广告的产品销量都大幅增加,甚至卖到脱销。更有甚者市场上还没有产品,品牌就几乎家喻户晓。

也许很多报业广告人和广告商会怀念那时的广告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广告效果是在商业广告恢复特殊历史时期的必然,随着经济环境、传媒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广告效果也将成为历史。

(二)初步发展期(—)

经过四年的广告恢复期,各类媒体已经全面恢复了广告经营。相应的广告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业的管理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年12月中国广告协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广告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现在能够查到最早的中国广告业统计数据只是年的数据,这还是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年开始进行全面统计时的追索数据,当年全国广告营业额为1.18亿元,但没有报纸广告的分类数据。报纸广告最早的统计数据是年,当年报纸广告经营额为万元,同年的媒体广告经营额,电视为万元,杂志为万元,广播为万元。报纸广告占四大媒体广告的比例达62%,是当时的第一大广告媒体。

到年,报纸广告规模增长到9.62亿元,从有数据统计的年算起,8年间增长了12倍。可以说,从年恢复广告到年的十几年间,报纸广告一直是广告市场的媒体主角,从年到年报纸广告一直占全国广告总规模的三成以上。但是,到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电视开始赶上来与报纸争夺第一大广告媒体的地位。年电视广告经营额达到10亿元,首次超过报纸。虽然报纸在年和年又反超电视夺回霸主地位,但之后就再也没有染指过第一大广告媒体。

在这一时期,报业广告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增长速度很高,但仍是初步发展期

—年的8年间,报业广告虽然增长了12倍,但仍然具有初步发展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起步阶段的数据基数太低而造成高增长率,另一方面是广告经营在发展中有过较大的波动。如果把这8年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年报纸广告从万元急速增长到5.34亿元,五年增长了6倍以上;年增速显著减缓至17.8%,年增速更是减缓到7.6%。直至年增速才恢复到42.1%。其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关。这不仅表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待深化,市场化趋向的改革有待再次突破。同时也表明依赖市场经济发展的广告业的发展还没有进入成熟的稳定快速发展期。

2.报纸供给的急剧扩张为广告市场增长奠定了基础

媒体是广告的载体,广告业的发展必然依赖载体的发展。年全国的报纸仅剩下种,这些报纸大都是党政机关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报业也迎来了恢复和大发展的时机。年11月1日《南昌晚报》成为第一个复刊的晚报,随后《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相继复刊。与此同时,一大批新的晚报开始创刊,年1月1日新的《春城晚报》创刊,之后《重庆晚报》《新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陆续创刊。晚报成为中国报业市场最亮丽的风景线。到年,晚报已达78家,日发行量达万份以上。到年全国报纸数量已经达到种,其中有超过种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行业报。广告市场的主流报纸还是党报和晚报。

3.自办发行兴起,发行的扩张为广告经营奠定了基础

发行是报纸与读者连接的渠道,发行量在当时是广告商判断报纸广告传播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期,中国的报纸都是交邮局征订发行。邮局效率的低下严重制约着报纸的发展。

年1月1日,《洛阳日报》第一个宣布脱离邮发系统,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自办发行之先河。《洛阳日报》的成功很快得到效仿。年1月1日,《太原日报(含太原晚报)》《合肥晚报》《柳州日报》《开封日报》《新乡晚报》《嘉峪关报》六家报社脱出邮发系统,加入自办发行队伍。年1月1日,又有《扬子晚报》《南宁晚报》《武汉晚报》《无锡日报》《重庆晚报》等11家报纸开始自办发行。

年中国仅有报纸种,平均期印数万份,到年报纸数量增加到种,平均期印数大幅增长到万份。自办发行促进了报纸发行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广告的快速增长。

4.报社专业广告经营管理团队迅速成长

报业广告恢复初期,报社陆续恢复或建立广告部,但专业从业人员非常匮乏,基本是边干边学,逐步成熟。截至年年底,全国共颁发广告营业执照家,其中报纸家,到年报纸发展到家,占全国广告经营单位的11.8%。报纸的广告从业人员也达到人,占全国广告从业人员的6.3%。

年11月,中国广告协会报纸委员会正式成立。年4月,报委会在西安召开了首届报纸广告工作交流会,62家报社和14家企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月又举办了首届报纸广告理论研讨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和行业组织的指导下,报业广告经营专业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三)快速发展期(—)

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久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旋风席卷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在新的改革浪潮推动下,中国报业开始了真正市场导向的改革和转变,报业广告经营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报业广告恢复到年的13年间,报业广告从零起步发展到近10个亿,尤其是在初步增长期报业广告增长了12倍。但是,这时的增长带有起步和恢复的特点,虽然增长率很高,但规模还很小。年全国的报纸广告经营额还不如后来《广州日报》一家报纸的多。年以后的8年,中国报业广告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到年报业广告达到.3亿元,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这一时期的增长率也很高,以年为基期,到年中国报业广告增长了10倍。

在这一时期,报业广告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纸广告集中度趋高

这一时期,优势报纸广告快速增长带动报业广告市场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优势报纸广告集中度趋高和地区集中度趋高的显著特点。形成北上广三大广告中心城市。

年,中国广告协会开始统计媒体广告经营情况,尽管数据不够完善,可能会有遗漏。但这些珍贵的数据已经可以使我们对报纸广告经营的历史做更深入的分析。

年,全国报纸广告营业额大涨68.2%,《解放日报》和《广州日报》的广告营业额都已超过万元。当年,排在报纸广告营业额前10位的报纸有8家来自广东、上海和北京,还有两家报纸是《人民日报》和《长江日报》。TOP10报纸的广告营业额合计达5.76亿元,占当年全国报纸广告总量的35.6%。

年,报纸广告营业额再剧增.0%,排在广告经营额前8位的报纸都突破亿元大关,《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都突破了1.8亿元。TOP10报纸的广告营业额合计达13.2亿元,集中度为34.9%。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广东、上海、北京的主要报纸基本稳定在TOP10当中,一些其他地方的报纸也开始出现在TOP10中,如,《海南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今晚报》《成都晚报》等。到年,《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出现在TOP10中,年《精品购物指南》第一次出现在TOP10中,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的后期专业类报纸和生活服务类报纸开始强势增长。

从报纸广告经营的规模看,年《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双双突破3亿元,年又是《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达到了4.6亿元,年是《新民晚报》和《广州日报》率先突破5亿元大关。年又是《广州日报》和《新民晚报》突破了7亿元,到年《广州日报》已接近10亿元(9.74亿元)。

到年,TOP10报纸占报纸广告营业额的比重一直占35%~37%,而到年集中度突然提高到45.9%。统计资料显示的报纸广告TOP25集中度,也由年的53.2%提高到年的70.7%。而广东、上海、北京(包括《精品购物指南》)三地的报纸广告占全国报纸广告的比重在年也达到45.9%。

可见,高集中度是这一时期报纸广告发展的特点,正是广东、上海、北京三地的主流报纸带动了报纸广告市场的快速增长。

2.晚报、都市报成为报纸广告市场发展主要推动力

在报业广告的恢复期和初步发展期,报纸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的报纸类型还是各级党政机关报,党报也就成为主要的广告载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晚报开始迅速发展,到年晚报已增至家,到年发展到家,日发行量万以上。在当时,晚报成了党报联系市民的有效补充,改文风、接地气,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娱乐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晚报迅速成为城市居民最欢迎的报纸。

广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当时广告是企业塑造品牌、联系消费者的主要通道,广告必然去寻找符合诉求对象的媒体。随着晚报的崛起,晚报逐渐与党报共同成为主要的广告媒体,进而超越党报成为最主要的广告媒体。到年,全国报纸广告营业额.3亿元中,加入中国晚报协会的家晚报的经营额合计就有50亿元之多,晚报已经构筑了中国报业广告的半壁江山。

在都市报名称出现前,一批报纸已经在主流城市报纸的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广州日报》在年的初期就开始自办发行,采用广告代理制。《成都商报》年1月1日创刊就是朝着综合城市市民生活报纸的方向发展。与《华西都市报》同日创刊的《华商报》定位也是综合类城市生活报纸。

都市报的兴起迅速改变了报业的结构,也推动了报业广告又一次爆发式的增长。

3.报纸扩版、开辟专刊推动广告快速扩张

改革开放之前,外国报纸普遍只出对开4版。随着报纸内容和功能的丰富,对开4版的报纸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了。年,《广州日报》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党委机关报,率先由对开4版扩版至对开8版,成为第一家对开8版的地方报纸。之后,陆续有一批报纸改为对开8版。

年之后,一阵扩版风潮袭来,晚报、都市类城市报纸纷纷扩版,从8版扩到16版、24版,甚至48版、64版。在特定活动时版的报纸也常常见到,更有甚者达到版。中国城市报纸的厚报时代来临。

这一阶段之所以大幅扩版,一方面是新闻内容和副刊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应广告经营的要求发展起来的广告专刊的要求。

年,《广州日报》开辟了“电脑时代”“汽车时代”“广厦时代”三个专刊,以加强IT、汽车、房地产广告的经营。专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告客户在投放时对“大众”和“分众、窄众”的细分要求。在这一时期,城市报纸纷纷开辟各种专刊,如“美容”“时尚”“家电”“教育”“旅游”等,基本上一类广告就配合一个专刊,逐渐未来便于经营管理,开始将专刊划归广告部编辑出版。这标志着报纸广告经营向着产品化的细分和实效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4.报业从事业全面走向产业,广告经营成为报纸经营的重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报社都属于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市场导向的改革浪潮必然渗透到报业。年底,《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年4月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实施办法》,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上实行企业管理办法。推动了报社经营管理的改革。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报社多元化经营合法化。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集团化、资本化驶入了快车道,报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广告经营成为报社经营的重点,广告经营在报社经营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达到了经营收入的80%左右。年,广告经营额超亿元的报社已达25家,到年更是超过30家,超过6亿元的报社(集团)也达到6家。

5.实行广告代理制,提升广告经营能力

年7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城市进行广告代理制和广告发布前审查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从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开展广告代理制试点。代理制把媒体直接承揽广告业务的经营体制改为媒体通过广告代理公司承揽广告业务的经营体制。年广告代理制逐步在报业推广,《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成都商报》等都先后实现了广告代理制。之后,代理制在报业得到普及。

代理制是广告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90年代,我国报纸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报纸的广告版面销售仅靠报社广告部运营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广告部业务员所能触及的领域和所能完成的业务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报纸广告总量的扩张,报纸媒体急需中介机构帮助进行市场开发。同时又有了政策的鼓励,于是广告代理制应运而生。代理制的实施使报纸广告经营更加贴近市场,在透明度、规范化和合理化上迈出了一大步。广告代理公司和报社的合作,加强了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带来了广告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四)调整增长期(—)

进入新千年后,中国报业广告在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减缓,出现第一次报业危机,但在波动、调整中,报纸广告仍在继续增长。年以来,传媒市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普及,大批网络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日益增大的压力。广告商的媒体选择也随媒体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报业广告市场在这一时期开始感受到了来自网络媒体的压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万人,其中,北京占21.2%,有万人上网,上海占11.2%,有99.8万人上网,广东占12.9%,有.2万人上网。仅仅过了一年,到年上网人数就扩张到万人,其中北京.8万人、上海.8万人、广东.0万人。而这三个地区正是三大广告中心城市,也是报纸广告最集中的地区。互联网对报业的影响也必然从这三个地区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把这一年作为报业广告调整增长期的开始。

年报纸广告营业额规模达到.45亿元,与年的.3亿元比较,增长了3.2倍。增速较之前两个时期明显减缓,其中年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还有五个年份增长率在个位数。年时,报纸广告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比重还有20.6%,到年则只有15.0%了。在波动中调整,在调整中继续增长,在广告市场的比重逐步降低,是这一时期报业广告市场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报业广告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纸日到达率进入下降通道,读者流失开始显现

读者规模和构成特点是报纸广告经营的基础,广告商向报纸投放广告看重的就在于此。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的中国城市居民调查CNRS的连续调查数据,在中国城市年报纸的日到达率达到了71.19%,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城市居民每天都在接触报纸。这是广告经营的坚实基础。

但自年开始,报纸的日到达率开始逐年下降,年出现第一个跳跃式下降,从年的68.77%下降至65.47%。年出现第二个跳跃并持续快速下降的局面,从年的65.84%急剧下降到年的59.14%,而城市报纸(含都市报和晚报)的日到达率更是下降到54.4%。这意味着11年间在城市报纸的读者减少了17%。与此同时,互联网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年上半年,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亿人,达1.03亿人,而到年底则急速增长到5.13亿人,手机网民也增长到3.56亿人。

一方面互联网网民和手机网民急速增长,另一方面报纸读者显著减少,而报纸到达率的变化趋势与报业广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反映了互联网的发展是报纸读者减少的原因,而读者规模的缩减又是报纸广告增长减缓以致下降的主要原因。

2.城市报纸供给继续增加,竞争日益激化

进入新世纪后,90年代都市报快速发展带来的显著效益仍然不断“诱使”新创刊报纸加入城市报纸市场,更有大批其他类型报纸改版挤入城市报纸市场。城市报纸供给无节制的增长,造成了市场竞争急剧恶化。到年以后,一批竞争失败的城市报纸又开始陆续改版为其他类型报纸,退出惨烈的城市报纸竞争市场。

北京、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这个时期在广州、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城市都发生了类似的报业大战。

报业大战并非发生在发行领域,战火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广告经营。最突出的是当一些后起之秀的报纸对原来领先的报纸形成竞争威胁时,领先的报纸采取广告的“全面封杀”,要求广告商不得向竞争报纸投放广告,否则将停止广告商在本报的合作。在深圳、重庆等报业市场都发生过这种恶性竞争。恶行竞争的结果没有带来良好的市场环境,还由于同时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使报纸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3.财经类、生活服务类报纸崛起

在城市报纸惨烈竞争的同时,其他类型的报纸也不甘示弱,纷纷进入市场化的报业市场。在这些报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财经类报纸和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财经类报纸当属《经济日报》,而最早的市场化财经类报纸则是《中国经营报》。年1月,《专业户经营报》《中国农村经营报》正式更名为《中国经营报》。在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的浪潮中,《中国经营报》本着为工商业者提供全方位经营参考的宗旨,提供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版面,很快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回报。年,《中国经营报》的广告收入比上年大增43%,突破亿元,成为当时报业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年1月《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并在年1月改为一周五刊,成为第一份周五刊的财经报纸。年4月《经济观察报》创刊,年11月《第一财经日报》创刊,成为第一份财经类日报。至此,在财经类报纸市场,形成了四大报领先的竞争市场,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到年四大财经报纸的广告刊例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

《精品购物指南》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的诞生和成长。年1月《申江服务导报》创刊,几年内就成为广告收入过亿元的报纸。年《周末画报》改版,定位于时尚精英周报。年12月《渝州服务导报》创刊,年12月《新女报》创刊……一时间类似于杂志,时尚精美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的城市。

4.报纸开始“触网”但收效甚微

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开始快速普及的时候,报业并非没有认识到时代的变化。虽然初期对网络时代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变化的认识还显不足,但已经开始尝试性地接触互联网,试图将网络作为报纸传播的补充。年南方报业网开通,成为第一批开通报纸网站的先行者之一。年《中国妇女报》第一个开通手机报彩信版,到年开通手机报的报社超过了家。

当年新浪微博出现,年腾讯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白癜风中医疗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nr/10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