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文举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创刊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编者按

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人士会质疑都市报在整个中国报业发展改革中的巨大作用与地位。依靠都市报模式及其所创造的报业经济增量与创新价值,中国报业持续繁荣了二十多年。第一张“都市报”实际上是年的《贵阳都市报》,还有年的《三秦都市报》也早已创刊,但它们都没有形成《华西都市报》那样的影响力。

而且,席文举所领衔创办的《华西都市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都市报理念和稳定办报模式,《华西都市报》不仅使自己成为一张品牌报纸,而且还让“市民生活报”的办报思路风行全国,掀起一阵“都市报冲击波”,它开创了都市报时代。席文举也被人尊称为“都市报之父”。

一、创刊前的筹备

年,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报业也大发展,全国出现8家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纸,都是城市报纸。与此相反,各家省报广告收入却远远不如城市报纸。一直领先于《成都晚报》的《四川日报》,当年广告是后入仅有多万元,比《成都日报》少了一半。

面对这样的境况,大家开始思考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市场经济发展,广告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房地产、生活用品、商贸广告已经取代了昔日生产资料广告的统治地位。而且广告厂家、商家看好城市报纸所拥有的广大市民读者群,在市报上打广告回报率高。严峻的现实,使省报总编辑们不得不放下大报架子,考虑如何争取城市读者群,如何为市民服务。四川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成都既是天府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市民的商品意识比较浓。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择业、购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范围,这需要沟通信息,日常生活更离不开信息服务。但成都缺乏一张与日益发展的国际大都会相适应的都市生活报。基于这些现实原因,当时决定办一张适应新形式的城市报纸。当四川日报党组将创办城市报纸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将这张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年春末夏初,我带上《四川日报》一名编委外出考察取经。我们先后到北京、天津、南京、无锡、广州等地考察了15家报纸。一些成功的办报经验给我了很多启迪。《新华日报》总编辑刘向东介绍说他们年创办《扬子晚报》,成功的经验就是为市民提供信息服务。在具体操作上,《扬子晚报》总编辑周正荣说:“办报的人你安心办报,下功夫办好报纸吸引广告。”《扬子晚报》提出革新传统晚报的版面格局,嫁接机关报优势,把党报的权威性与晚报的服务性结合起来,办一种新型晚报。

这一系列的考察下来,我们深受启发,决定采纳新型晚报的办报思路,学习《扬子晚报》的信息性服务,学习《钱江晚报》的实用性服务,借鉴《今晚报》的文化新闻和经济新闻以及《成都晚报》的体育新闻等,博采各家晚报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的“市民生活报”,报名就叫《华西都市报》。报纸的风格是:实、快、短、热、活、宽。实就是实际、实用、实惠;快就是新闻时效要快;热指经常要有自己的热点;活就是写文章要活,版面要搞活,报纸要生动;宽就是信息设计的领域要宽。

年8月,报社实行全新的机制,除少数几个骨干从四川日报社带过去外,开始招聘编采人员。各大传媒一登消息,引来多人报名,报社严格把关,经过面试、笔试,最后选中87个人。报社也开始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工效挂钩,奖勤罚獭,优胜劣汰。这批人成为创刊后的中坚力量。这87个人中后来也出了好多知名记者、专栏主编。

二、新型晚报的创刊

经历近两年的筹备,年元旦,《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

年元月6日,《华西都市报》举办了创刊周年庆典会。自《华西都市报》创刊以来,短时间内产生较大反响,初步形成了贴近生活、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四川味浓、版面清新活泼的风格,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发行突破15万份。在当时看来,一张四开八版的小报算是成功了。

现在回顾当时创刊前后,我们为这份都市报的发展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也进行了不少的改革。

在年进行的考察中,当时的晚报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晚报,它的代表理论有两句话:“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以向读者提供文教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第二类是“机关晚报,既提供文教娱乐消遣,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宜传喉舌;第三类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90年代崛起的“新型晚报”。这类晚报强调自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讲究实用性强的新闻、信息类新型报纸。

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创办新型晚报,而且要突出三大新元素。

第一,突出实用性,以指导性为主,以实用性为主。市民的需要就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我们讲求实,就是实际、实用、实惠、实在。当市民特别需要报纸从舆论上支持的时候,报纸就要站出来替他们说话。

第二,改变经济报道,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变计划经济报为市场经济报报道。计划经济报告往往是从上级领导部门指导工作出发,报道生产领域的情况,老百姓不关心。新的经济报告应从消费者出发,报道流通领域的信息,指导消费。

第二,变“党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晚报观念为满足市民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信息的需要。

这三大新元素造就了三大新思维,即报纸的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可读性强。总而言之,就是“按照读者的需求办报。”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开辟各种专版,最大限度地从各方面去满足谈者的不同需要。信息量大,知识面宽,一报在手,全知家事国事天下事。社会新闻主要抓住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法制案件、社会秩序,突发事件等。深度挖掘,抓住社会热点、人物命运,做好连续报道。除此以外,报纸还要有独家新闻。

作为一张市民生活报,市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市民的组成又是多层次的。至今,还有不少人。

三、坚持与创新

在办报方面,我一直坚持三条原则:一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二不违背宜传纪律,三不搞低级庸俗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追求高格调的可读性。

办一份报纸,总策划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策划的就是报纸的定位、受众、形式等。当时,全国有多家晚报,《扬子晚报》创刊10年,发行万份,仅南京市就零售50万份,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百姓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所以,要把报纸当成商品来经营。

(一)政治与宣传的结合

办报要将政治,也要讲宣传艺术。我们力争要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当时市委市政府有个一号工程——府南河工程,党和人民都关系,但是怎么宣传?建设工程的宣传容易枯燥乏味,为此,报社策划了府南河工程百万市民大参与活动,组织进行知识竞赛,吸引广大市民投票。与此同时,《华西都市报》推出《气势磅礴的府南河大合唱》《党心民心心连心》等系列报道,读者愿意读,政府也高兴。这次尝试,是政治和宣传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华西都市报》能打开局面,因素是多方面的,搞新闻追踪是成功因素之一。引进了文艺作结的悬念,正在发生的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对人的吸引力更大。这里面有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对人们的心理进行反复冲击,造成舆论压力,舆论监督就会发挥更好的效果,是数学上的扬力作用。

(二)新闻追踪报道

年底,在《华西都市报》试刊期间,上海有些人来成都,在省展览馆举办“上海轻纺产品博览会”,实际上是倾销伪劣产品。记者发现了这件事后,报社决定揭露这伙骗子,进行新闻追踪报道。女记者李莉和其他记者全力投入,把新闻追踪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众多读者。他们还与上海新闻界联系,互相供稿,同时见报,联合起来打假,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倾销伪劣产品的骗子们无处藏身,取得辉煌战果。刚试刊的《华西都市报》一炮打响。这之后,《华西都市报》又接连推出“四川打工妹在山西倍受虐待”、“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追踪”、“国际大都会建筑质量低劣”、“陈道蓉之死”、解救被拐卖儿童的“孩子回家行动”等,一年之内推出38个新闻追踪报道。一时间,成都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华西都市报》追踪的人和事。每搞一次追踪报道,报纸发行数就跃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让一些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

(三)地毯式敲门发行

年9月,《华西都币报》在成都拉开了“敲门发行”的战幕。报纸走进千家万户,如何才能走得进?靠发行人员的两条腿才走得进。要对传统的发行观念进行彻底的更新和“换血”,在报纸的发行上推行“上门发行”,你家住几楼,报纸就被送到几楼。

我们像地毯式扫射那样去上门征订,挨家挨户去敲门。成都的上门征订工作果然有效:第一个月下来,征订量就增加了一万七千份。“敲门发行”奠定了后来发行的基础。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就成了“敲门发行”的根本保障。次年,《华西都市报》遍布四川各大中小城市的发行大军突破了人。

举个例子:有个叫刘素云的女征订员,曾经是成都针织厂的优秀岗位能手、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她在《华西都市报》当发行征订员第一个月,就拿了多块钱。她是怎么做征订工作的呢?刘素云说,她负责两条街,每天挨家挨户去了解情况。人家有什么困难,她想方设法帮人家解决。有人生病住院,医院看望,很快她就和大家混熟了。为方便一个住在7楼的订户,她每天把本应该送到一楼收发室的报纸坚持送到7楼,并且还帮助订户做家务事。为了说服一个对投递员有意见的订户,她不计前嫌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以至在她负责的片区,大家都把她看成是自家人,大事小事都爱找她。即便是她父亲病逝的当天,她为了能让订户按时看到报纸,愣是在深夜里戴着黑纱,坚持把报纸送到了订户的家中。

“敲门发行”成了《华西都市报》日后发行壮大的重要推动,也是发展路上关键的一步。通过征订,打开了原来仅以零售为主的市场。

(四)批评报道要“打苍蝇,抓生活”

我曾写过一本书《新闻批评心里学》,批评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倡导新闻改革时,新闻界把批评报道作为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但年以后,又很少搞批评报道了。很多人认为上面的条条框框多,限制了批评报道。这实际上是新闻界作茧自缚,思想认识进入了一个误区。上面的新闻宜传纪律的确有一些限制,但在这些限制之外,新闻工作者还有很宽的领域可以发挥,还大有用武之地。批评报道就应该是“打苍蝇、抓生活”。《华西都市报》批评报道的原则是:批评要留有余地,批评的事件或对象宁小勿大,级别不要整大,范围不要扩大,性质不要夸大。紧紧围绕老百姓的生活来进行,并和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如打假、反暴利就与工商、技监、物价等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以后,报道就会进行得很顺利。

当年的《华西都市报》即是这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办报路子,取得了成功。后来,都市报如雨后春笋一般蔓延开办。

(本文转自《中国报业40年》,由中国报业协会授权在《报业转型》刊发)

—END—

编辑:谢苗

—相关文章链接—

丁法章:《新民晚报》在美国发行曲折历程

李宗挺:《洛阳日报》自建发行网纪实

年,《天津日报》为什么会第一个恢复刊登广告?

《中国报业40年》即将出版发行

报业转型ID:baoye9

《报业转型》的专题策划《报业转型40年——亲历者讲述》正在持续推出,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讲述!有兴趣的同行请分享!

长按识别

↓点击阅读原文内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ls/10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