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死去活来,新媒体降低新闻失实的伤

作者

李广来源

蓝媒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当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阎肃是谁的时候,阎肃已经在媒体圈“死去活来”。阎肃“被去世”,阎肃之子阎宇:可能要告腾讯新闻(于文华微博截图,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一大清早,知名歌手于文华发微博称“阎肃老师医院去世”,该消息瞬间在媒体圈炸开了锅,人民日报、央广网、央视音乐频道等央级媒体纷纷在在微博转发阎肃去世的消息,此外,各大新闻客户端也在第一时间推送该消息。

一时间,阎肃去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微博上、朋友圈燃起蜡烛、呼天抢地。

事件很快发生转折。于文华再发微博表示阎肃健在,同时致歉。

同时,阎肃之子阎宇也在朋友圈辟谣。另外,阎宇请大家帮转告腾讯新闻需自重,因为“我可能告他,哈哈”。对于于文华发布不实消息,阎宇表示对方也是出于关心,不会苛责。

另据华西都市报消息,记者从空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歌唱家陈小涛处获悉:“我刚才问了阿姨(阎肃的夫人),阿姨很生气,阎肃没有去世!谁这样缺德?人活得好好的。”陈小涛表示:阎肃夫人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媒体的迷思目前,阎肃被去世的闹剧在舆论圈已趋于平息。不少网友把责任归于于文华,诚然,“造谣”是她,“辟谣”也是她。但是,更应该反思的是广大新闻媒体,不当只是发布一则道歉消息后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从三月份的李光耀被去世,到十月份的阎肃被乌龙。包括更早之前成龙、六小龄童、陈冠希、刘德华、李宇春等,都曾“被去世”,而金庸可谓每年都要“去世”一次,前前后后“去世”了不下20次。在这个“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自媒体时代,本该负责任的媒体单位也不加辨别与核实,贸然参与其中,不惜以消耗媒体公信力为代价拼速度、抢新闻。

前知名财经媒体人罗昌平评价媒体表现,“今天有关阎肃去世的消息,歌手于文华的微博成了唯一消息,一些媒体还故意写成‘据多个消息人士’。这一次腾讯也未能幸免,刚刚发布了致歉声明。针对死讯,最好还是有家属或官方渠道的确证为好。”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继伟认为,抢新闻不是抄新闻,而是比谁先达到事发现场,谁先能得到权威信源的确认。如果只是躲在后台,比谁抄得快,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这与普通民众随手转发没有差别,不仅玷污了新闻职业,甚至也是对“抢”这一行为的不尊重。

阎宇点名提到“需自重”的腾讯新闻,在李光耀被去世事件中,表现克制受到业界点赞,但此次腾讯也“在阴沟里翻了船”。有媒体人士认为,在抢新闻的战场上,没有人是冷静的,那些没中枪的可能只是反应慢、误打误撞罢了。同样,在阎肃事件中,知名博主

王左中右认为澎湃新闻“又一次展现了他们对信息发布的谨慎态度”。阎肃、闫肃,傻傻分不清楚

另外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众多媒体和记者,傻傻分不清楚“阎肃”和“闫肃”,包括半岛都市报、新民晚报、家人杂志等媒体官微均写成“闫肃”,还有延参法师,央视记者,一些资深记者和当地文化宫主任等也“一时手残”。

媒体的反思业界关于新闻采访的首要原则,就是——权威、真实、多个消息源。在媒体缺乏消息源的情况下,媒体依靠自媒体单一消息源发布新闻的情况愈发常见,陷入了“他人:造谣与辟谣”——“媒体:传谣——传辟谣”的怪圈。自嘲为“新闻民工”的媒体人,不妨把自己定位成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艺术家”。艺术家要精雕细作、要反复验证,在让新闻抵达受众前反复核实信息源,传播渠道,鉴别其真伪;对于暂时无法核实真实性的消息,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给自身留下更多时间去探究观察。抢速度无可厚非,但发布信息前的核实程序的缺失,成为媒体三番五次中枪的关键原因。既然媒体官方微博坐拥上百万乃至千万粉丝,就要对受众负责,微博发布,虽不能像报纸签印一样程序严谨,但面对重大信息,多几个人把关实属必要。、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好口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jj/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