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刘建,49岁,成都人,曾服役于黄继光部队,空降兵。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华西都市报经管(市场部)牌总监。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极限探险”的记者,国家级登山健将。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副总队长。年4月,借调到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担任三级项目专家,参与珠峰火炬传递工作;年8月在成都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刘建部分登山探险户外活动经历: 年9月采访报道中日大学生联合攀登“雪宝顶”。年7月新疆慕士塔格(米),登顶。年1月非洲乞利马扎罗山(米),登顶。年5月成都第一峰“大雪塘”(米),登顶。年6月北美洲麦金利山(米),登顶。年10月四姑娘山大峰(米)见证王石、张朝阳会师,登顶。年5月珠穆朗玛峰(米),登顶。年12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米),登顶。年1月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米),登顶。年5月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米),登顶。年澳洲最高峰科休斯科,登顶。年4月徒步到达北极极点。年12月徒步到达南极极点。年、年、年、年四次至长江源头参加科考漂流探险。年10月-11月,参加中科院横穿可可西里科考活动。图片来源:华西新闻“7+2”勇士“7+2极限探险”代表攀上全球七大洲的最高峰并且徒步到达南北极点,是极限探险的一项殊荣。能戴这顶桂冠的探险家们无不拥有着强键体魄、丰富经验、十二分的小心和上帝的眷顾,才走到这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至高境界。年12月16日0时15分,南极登山探险队7名勇士站在了南极点上,完成“7+2”壮举的名单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名字——王勇峰、次落、刘建!刘建是全球首位完成“7+2探险”的记者。为了采访登珠峰极限探险在普通人的眼里往往神秘,探险家的动力在哪里更是圈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登山是为了采访。”刘建如是说。年,刘建采访攀登四川岷山最高峰雪宝顶的中日大学生联合登山队时,想要“靠近新闻对象”,可是登山队上山带着记者是累赘。没爬过山的他用行动说服了队长王勇峰——扛着25斤物资呼哧带喘上了营地。“如果我没有跟着登山,我怎么知道登山员什么表情?他在山上哭了吗?他在峰顶笑了吗?他路上趴下了吗?还是他很坚强?写不出来对吧,那我要去采访他们,最好的就是我跟着登山员一起去。”就这样一来二往,登山队后来几乎有大的活动都邀请刘建一起去。刘建和队员们一起攀登一起安营,山友的目标是山顶,刘建的目标却是他们。“接近、接近、再接近”这种异乎寻常的执着源于刘建的新闻信条:“接近、接近、再接近。”他采访的新闻里,不光有“7+2”这种世界顶级的探险项目,也有长江漂流、溶洞探险、穿越无人区等带有传奇色彩的新闻,更有计划生育、人工授精、防雹降雨、水管爆裂、民工讨薪、暗访黄窝这样的社会新闻。刘建不喜欢别人叫他“登山记者”,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探险记者”。“记者就是记者,我就是一个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其实每一个记者都在探险,我们的人生也是在探险。只是有时到底涉水有多深、多险,我们不一定知道。”刘建有一句“名言”:“人可以为使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不能为自己的爱好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四川大学演讲的时候,师生让他留下一段话,他提起毛笔写着:“在困难面前永远不要给自己找退缩的理由。”“做记者时,遇到问题往往会下意识想:这个太远了,太危险了,这个事应该是公安去做的嘛……这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所以我的人生有一个信条——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给自己找退缩的理由。”胆子很大?胆子很小?刘建胆子不可谓不大,当空降兵演习时常从万米高空一跃而下,做记者也曾乔装打扮孤身潜入阿坝原始森林暗访;但是他却自谓“胆子很小”,“在楼顶上高高的地方一站,就想栏杆结不结实、会不会掉下去,过马路绝对小心——在雪山都没死掉,过马路被撞了,我肯定不干。做事情的时候我做得很朴素,准备工作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只有一万,没有万一。”雪山以其超脱凡俗的美丽和卓绝崇高的象征吸引登山史上一代代朝圣者,即使它偶有的震怒已经让无数人长眠。已故著名登山家严冬冬是刘建的好朋友,严冬冬遇难前在博客里写道:“我理解登山是一项本质上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可能导致严重受伤或死亡。”“他对山峰的感觉我不知道,但是冥冥中他的灵魂是放在雪山上的,而我觉得我的灵魂应该落地。”刘建没有采访任务时,从不为了冒险而去挑战雪山。“我永远成不了严冬冬,即使我理解他的举动。他可以成为一名别人尊敬的登山家,我能成为别人尊敬的记者。”“建哥”很传奇刘建的朋友们都习惯叫他“建哥”,“建哥”爱好比较多元,平日里烧得一手好菜,最近收获了人生第二个发明专利——一种侧壁式开启应急疏散客车车厢,业余主要的爱好是寻找、清理、打磨化石——他的家里甚至有个小型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但在16岁之前,刘建却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少年。高中体育考试米都觉得累,高考数学只有6分,拉低总分落榜。去部队当兵之后由于“豆芽菜”的体型被排长嫌弃,“排长看我,说你这种走路都要吹倒的,以后训练肯定是个老大难。”“我性格里面还是比较逞强,我想我为什么是老大难呢,我跑步我也跑下来了,单杠、双杠、一二三练习我也完成了。每次打射击,从体验到比赛我都是第一名,从来没拿过第二,后来成了二级射击运动员。”军旅生活不仅练就刘建强健的体魄,更锻炼了他顽强的意志,给他“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好”的信心。后来,刘建以整个空军系统防化部队第一的专业成绩退役。这边风景独好如果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目标,刘建在登顶前的人生路可谓千转百折:退伍之后,他上过夜校,在电子科大招生办工作,下海开印刷厂,当销售员,学摄像做摄影记者……在邂逅记者岗位之前,他就没“安分”过。“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十字路口,转个弯儿就上了另一条路。何必出发的时候就这样直走,那肯定会遇到磕碰、围墙甚至走不成。我七拐八拐不也就拐上珠峰了吗?”户外运动者们常常会因为意外导致目的地不能成行,但是拐弯到另外一个地方,会突然发现“这边风景更好”。“有时候要看到明天,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今天。人生其实不是规划的小学初中高中、挤独木桥、到新的起跑线,人生每天都是十字路口。”刘建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认真地做好。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我的职业就是扫地,我一定会把地扫得很干净,但这不等于我喜欢扫地。在职场上你选择一个职业,觉得不好你可以跳槽,但是你不能一边工作一边抱怨。选择很多,我们唯一很需要的就是干好我们在干的事情。”文章内容有改动来源:《职场起跑线》杂志第二十七期作者:倪亮蓝宁欣排版:李天庄责任编辑:刘家豪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