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请猴容易送猴难!
13年前,为致富引猴入村。
13年后,由于缺乏资金和人员管理
多只猴子破坏庄稼、捣乱扰民。
从请猴到赶猴
人与猴友谊的小船
说翻就翻
。。。
这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故事
大概是酱紫滴↓↓↓
起因
为让村子致富村支书引猴下山
从请猴到赶猴,“猴王”何有亮心情复杂。
13年前,也就是年,川滇交界处的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还比较贫穷。这是一个彝族村,地处大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当年,与外界连通的只有一条土路,遇到下雨常常断道,出行困难。
也就在这一年,何有亮当选为先锋村村支书。
要致富,先修路。但修路的资金,让何有亮很抠脑壳。有人提醒他:你们村的山上有猴子,如果猴子能来到村里,说不定就会有人来投资,何止修路,连旅游开发都能搞起来。
先锋村境内,的确有野生猕猴。年,24岁的何有亮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巡山这些年,他发现,随着当地生态环境变好,山里的猴子多了起来。
何有亮打定主意,要把山上的野猴子引到村里来,搞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请猴
48天走10公里从山上引来73只猴
年9月1日,何有亮带上侄子何福林和另两名村民,背着干粮和水壶,闯入屋后的森林,搜寻猴子的踪迹。
先锋村和云南交界,他翻山到云南境内,向老猎人打听。老猎人告诉他:猴子爱扒枣树皮,喜欢翻石头吃下面的虫子。
费了一番功夫,何有亮终于找到了猴群,但它们非常机警,人一靠近,全都跑了。看来,要想将猴群引下山,用食物引诱是最好的办法。
最初,何有亮尝试用糖果引诱,但猴子似乎并不喜欢甜食。当他拿出玉米时,猴子动心了。
“一天能引两三公里。”何有亮和村民将玉米撒在树林里,猴子们跟着玉米,一步步往山下移动。第二天,他们在更前面的地方放上玉米,猴子也跟着走。
从发现猴子的地方到村里,直线距离约10公里。引猴走这10公里的路,何有亮和村民花了整整48天。
当年10月,猴群在食物的诱惑下,跟着何有亮来到了村上的“水帘洞”一带。这是何有亮取的地名,目的是希望猴子在此安家落户。
经过清点,下山的猴子一共有73只。
护猴
受到照顾猴群壮大到只
景区红火时,猴群吸引了很多游客。
猴群在村里安了家。
年,当地企业家周正贵投资成立了生态旅游公司,在村里建起猕猴山庄,年5月1日正式营业。
旅游公司进村后,将外界通到村里的19.8公里弹石路面修通。村民何富明说,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靠着旅游有了更多收入,土鸡、羊等都能顺利地卖到山下。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每户村民都买了摩托车,还有不少村民开起了轿车。
年,何有亮引猴进村的事被媒体报道,他有了“猴王”村支书的称号。
景区最繁盛时期,是年到年,“最多的时候,来景区的车排起一公里长队。”何有亮说,特别是春节、国庆等假期,每天游客上千人。而猴群数量也壮大到多只。
变故
景区停摆猴子没人管成负担
停摆后冷冷清清的景区,没有游客到来。
但过了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旅游公司负责人周正贵病逝,其女儿接手公司后,因各种原因经营不善。到年,公司每况愈下,连员工工资也发不出,从年10月至今,公司已处于停业状态。
何有亮说,按照公司和村里达成的协议,猴群由公司负责看管和提供喂养资金,加上看护人员工资和喂猴的食物,一个月养猴成本在1.2万-1.5万元之间。但从年12月开始,公司就拿不出这些经费了。
今年6月13日,景区内冷冷清清,只有一家小卖店还开着门。店主说,现在一天连一瓶水都卖不出去,景区停业,已经很少有游客到来。
为了照顾猴子,何有亮向村民赊账垫付,有的村民还从自家拿出玉米喂养猴子。何有亮出示了一张村上曾向仁和区民宗局发出的申请,内容是反映村里的实际困难,最后,村里得到了4万元补助。但到了年,他没有再争取到资金。
现在,村里的猴群,成了何有亮要面对的棘手事。
送猴
猴群扰民请猴人变成赶猴人
六月六日,被赶走的猴群再次下山。
何有亮挠着头说,猴子因为食物不够,又无人管理,饿了就四处觅食,破坏庄稼,上房揭瓦。
“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很快一片玉米地就被糟蹋了。”何有亮说,村里有几十亩土地,因猴子总是光顾,村民干脆就空出来,不再种庄稼。
此外,猴群喜欢跳到房屋上奔跑打架,经常把瓦掀到地上打碎,村民无可奈何。
同村民商量后,何有亮决定,将猴群送走,赶上山。“在没找到资金前,这是唯一的办法。”从请猴到赶猴,“猴王”何有亮颇为尴尬和无奈。
他说,多年来村民和猴群已有了很深的感情。要赶走它们,破坏这份友谊,大家于心不忍,但也别无他法。
今年5月,村里正式开始实施“赶猴”计划,主要靠人大声吆喝,就像是赶羊。宝鼎山上的猴子,并不像峨眉山或者西昌泸山的猴子胆子那么大。何有亮大声吆喝,挥动手臂,猴子就会往后退。实在不行,他会请村民牵来一条猎狗,主要起吓唬作用,将猴子赶回森林。
一般来说,猴子会回到距离村子五六公里的森林,但第二天又会下山。何有亮和侄子再次把它们往山上赶,结果第三天,猴子又下来了。
6月的前几天,猴群没有再下山。何有亮和村民们都很难过,他说,“是我们让它们伤透了心。”
念猴
上山投食盼景区恢复留猴群
年6月6日上午,何有亮接到电话,村民告诉他,猴群又下山了。
何有亮有些激动,立即出门,走了几步,又转身回家扛上一袋玉米。在村子的缓坡上,猴群见到了这个熟悉的身影,不过,它们不敢靠得太近,眼神里似乎充满疑惑。
何有亮将玉米撒在地上,猴群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跑了过来。
现在,何有亮面临两难境地:一边是朝夕相处多年的猴子,而另一边是被猴子破坏的庄稼、收成受到影响的村民。当天,他在朋友圈发信息——“去了又回来,真的不忍心啊。”
从当初的请猴人,到现在的赶猴人,13年间,身份的转变,让何有亮一时难以适应。“纠结,太纠结了。”他说,当年将猴子带到村里,现在又要赶它们走,心里很难受,但眼下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为了让猴群能逐步挺过困难时期,他自掏腰包买了玉米,让侄子骑着摩托车,到远离村子的山上继续给猴子投食。他还四处“化缘”,有一家热心企业捐赠了部分玉米。不过,这并非长久之计。
“我们还是希望猴子能留下来。”何有亮认为,这对村子、对猴子都有好处。他希望上级政府部门能帮忙引进新的企业,让景区恢复运转。
对此尴尬局面
相关部门给出了回复↓↓↓
林业部门:
不提倡喂食野生猕猴超承载能力已捕走只
对太平乡政府关于请求解决先锋村野生猕猴保护经费的请示,今年5月12日,仁和区林业局曾进行回复。
林业部门的意见是,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不被破坏,减少人为干扰,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繁衍,提高生存能力,因此不提倡对野生猕猴进行人工喂食。因为过分投食会使它们产生惰性,导致自主生存能力下降。
攀枝花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从年起,先锋村的猕猴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且该村当年引进猕猴,未经林业部门批准。
由于先锋村猕猴数量太多,年初,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林业部门曾组织专人对猴群进行活捕,一共捕捉了只分流到外地,所以现在景区内还剩下约只,猕猴对农作物的危害得到了缓解。同时,针对猕猴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林业部门赔偿了村民8.6万多元。
仁和区林业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建立野生动物危害环境补偿机制,当猕猴数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时,将上报猎捕申请,减少其种群数量。
猴子:你们让我来的,怪我咯?
王东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摄影报道
编辑|eva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白芷粉面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fz/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