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解读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全会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整体提升全省的经济实力。
在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介绍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关情况,与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谢瑞武,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曾明友一道,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房方主持发布会。
点击学习“全会词典”↓
做强“主干”发展“多支”
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有四大主要内容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作主发布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介绍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关情况。
其中,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主要有四大内容。
一是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加快提升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进一步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打造一流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二是发展“多支”,积极培育更多经济增长极。优化全省经济地理,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三是强化统筹,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加强各区域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努力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通、重大战略资源统筹、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四是夯实支撑,完善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产业布局。优化我省城镇化布局,着力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东北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重点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国家级示范区。环成都经济圈重点与成都形成产业协同配套,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产业集群。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攀西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钒钛材料、阳光康养等产业集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及大小凉山地区重点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生态经济等,充分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下一步,四川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建立健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差异化协同发展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落地落实。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关于“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内在联系问题。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省委在我省不同发展阶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重大举措。“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立足四川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侧重于推动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总量;“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则是在做大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板块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关于“干”和“支”的定位问题。
“干”的定位就是成都市的发展定位,成都要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支”的定位就是各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总体定位。具体讲,环成都经济圈要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围绕成都“主干”共同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城市群,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川南经济区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川东北经济区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建设7个区域中心城市
哪个最有希望成经济副中心
此次全会不仅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确定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什么
确定了这七个城市?谁将率先“出线”,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
范波表示,确定这七个城市主要有以下考量:
一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除成都外,这7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分列全省的2-8位,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地理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已有的国家交通干线和规划建设的对外大通道在7个城市都有交汇点,与周边城市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上较为密切。
三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绵阳、南充、泸州、宜宾已迈入百万人口城市行列,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较强。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能级不高,除成都外,仅绵阳经济总量刚过亿元。
s航拍德阳
至于这七个城市哪个会率先“出线”,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范波表示,“拿现在的数据看,如果说有一个副中心的话,它的总量应该是三四千亿左右的标准。这几个城市都有可能,需要大家实实在在干出来。”
以湖北为例,除武汉外,还有宜昌和襄樊两个经济副中心。就四川的情况而言,范波表示,“靠行政叠加是不可能形成副中心的,我们如果把某几个市(州)一合并,假设川南四个合并,两个市(州)整合总量做到三千亿,那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一定是靠做增量和创新发展。副中心城市在整个格局中应该起到较大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首位城市之后,在一定区域能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这样的城市才是副中心。”
如何保障“一干多支”战略的实施?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答记者问
保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实施,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完善战略实施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四川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分区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出台支持政策,分区域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人才等支持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省直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加强督察督办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特点,将对四川未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对以往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打造成都“主干”,只有主干做强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二是更加注重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省委明确提出在成都之外,打造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培育发展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三是更加注重区域板块协同发展。通过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将对未来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对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建设协同发展、高效分工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板块,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省区域板块协同发展、竞相发展;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构建长效机制。
综合川报观察、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