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厄尔山五龙乡片区,大量发现一种类似人工磨制的石器。
年,贾兰坡先生在《文物》杂志上撰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论述,这是当时文章中关于真假石器的配图。
一个纺锤造型的石器。
石器被妥善保管在泡沫盒子里。
宝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宋甘文(右一),向当地村民展示他们的发现。
自古以来,巴蜀大地就流传着很多神秘的传说和奇特的故事,这些历史和自然留下的秘密线索,隐藏在脚下的泥土里、深山的密林里、神秘的图画中、尘封的档案里。十几年前,华西都市报就报道过中国的百慕大黑竹沟探秘、三峡悬棺疑云等等“巴蜀之谜”,今日起重新推出“新巴蜀之谜”系列报道,我们力求拨开迷雾,在历史中发现隐秘,在自然中发现奇迹。
投石问路·石器时代
厄尔山石制品的石质较软,甚至不可能用打制或者间接打制的方法,后来被送到北京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测试,发现它们来自年—年前。
他山之石·悬念迭起
专家猜测:年—年前,曾有大型啮齿动物在厄尔山度过一个漫长的栖息期,之后或是全部迁徙,或是突然灭绝。消失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年,雅安宝兴五龙乡厄尔山五龙公社先后发现8座石棺汉墓,出土文物除铜剑、铁镰、贝饰外,一些边缘有戳制痕迹的红褐色石头以“不可能的方式”出现。这些石头像极了人工制造石器,是青衣羌人所为?是某种大型啮齿类动物的痕迹?这种动物是否存在?一系列谜团吸引了人们的 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这一区域,他们穿过茂密的山林,身陷坚硬的土里,试图找到关于石头的蛛丝马迹。
推开历史16件神秘石块藏身库房
年1月4日,雅安市宝兴县文物管理所,多斤的大门缓缓打开。 在文物管理所所长宋甘文带领下,记者特别允许进入库房,一睹神秘石制品真容。库房里,珍藏着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种文物,也藏着一个谜一样的疑云。 进入库房大门,宋甘文手摇圆形阀门,2米多高的铁柜缓缓打开,一股带着岁月沧桑的尘土味扑面而来。宋甘文小心翼翼打开抽屉,一个长约40厘米的盒子安静地躺在里面。盒子中间白色泡沫垫底,16件石头制品依次排列,每个石制品都被安放在根据形状刨制的凹槽内。 这批石制品大部分呈红褐色,最大的有成人手掌大小,小的仅核桃那么大。一块编号为10号的石器呈扇形,在扇面一端,由于有戳制痕迹,边缘十分锋利,似乎是为了削制东西所为。编号为9号的石器则显得小巧玲珑,仿佛一个微缩版的纺锤。每块石制品边缘,都有1—3厘米左右凿痕,凿痕基本上沿着石料边缘由中心向外扩散,大部分石制品的凿痕相互对称,偶有交叉。 这批神秘的石制品,是上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厄尔山采集的标本,由于造型各异又具有代表性,因此被单独保管。
古墓疑云汉墓有一块红褐色石块
厄尔山高耸入云,西河水穿过崇山峻岭,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后汇入青衣江。厄尔山向西,翻过白雪皑皑的山峰可以到达康定。 古青衣羌人穿过高山阻隔,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又不断和其他民族融合繁衍生息。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商人、僧侣和当地人南来北往的通道。 杨文成跪在刚刚开挖的沼气池里,手持一把小刷子清理浮土。在周围村民的 “M4,三叉形剑柄,残长7厘米。”杨文成边写边念。这是年冬天,厄尔山五龙公社,几位村民修建沼气池时意外挖出一些人骨,得知消息后的杨文成很快和同事一起开展挖掘工作。宝兴的冬天寒冷干燥,但考古结果让杨文成热血沸腾:在不足20平方米的沼气池底,先后发现8座石棺墓,已清理的7座墓葬中,属西汉时期的5座,属东汉时期的2座。墓室采用当地盛产的天然石板砌成,包括铜剑、铁镰、贝饰等在内的一大批文物重见天日。 这是杨文成从事文保工作以来参与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就在发掘现场的浮土里,一块红褐色的石块进入他的视线。“石头呈椭圆形,有月饼那么大,上下有两个台面,石头边缘有戳制痕迹,十分锋利,非常像打猎用的投掷石器。” 年1月6日,79岁的杨文成向记者回忆起当时一幕时,一直强调“考古是个很严谨的事情”。“虽然此前宝兴地区曾发掘出土过石锛和石斧,但我不能就此作出判断。”杨文成在现场的记录里写下了这一发现,并没有列入后来形成的正式考古发掘报告。按照常识,这块像人工制作的石器不可能出现在汉墓里。
谜底难解石头边缘都有类似戳痕
年的考古发掘结束后,一切如常,厄尔山又恢复了平静。 杨文成将采集到的石块带回库房,本以为这只是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小插曲,没想到被发现的石块越来越多。不停有村民在耕地时发现这种“石器”,无一例外,这些石头边缘都有类似的戳痕。最多的时候,一位村民甚至背了一背篓送到杨文成这里。 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这一区域,他们穿过茂密的山林,身陷坚硬的土里,试图找到关于石头的蛛丝马迹。 年,杨文成与石棉县文化馆的张弗尘等在厄尔山上采集了一些石制品标本。年,四川省进行文物普查,又对石制品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此期间,先后有许多国内学者到宝兴看过这些石制品,因为与以往所发现的石器从制作上完全不同,可供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关于石制品的成因一直没有结论。 年11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来到宝兴县,在看过石制品标本后,牵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考古队、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宝兴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厄尔山进行了专题调查和试掘,试图解开这一谜底。
石沉史海两大想猜大型啮齿动物栖息厄尔山之后全部迁徙或突然灭绝
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代强全程参与了这一次联合调查。代强回忆,联合调查组在位于五龙乡胜利村3、4、5组海拔—米范围内,采集石制品,同时又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选点进行试掘,采集和发掘了近件标本。调查组发现,这些石制品大部分由一种叫金红石的红褐色石头构成,形态种类较多,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甚至菱锥形、多棱形和不规则形状等。
猜想一新型石器制作工艺
“石制品发现的土层,没有文化堆积和人类活动的遗物,无法直接确定年代。”曾参与三星堆和三峡考古的代强说,判断石器类型,首先要看石器上是否有着力点,但厄尔山石制品的石质较软,甚至不可能用打制或者间接打制的方法。这些石头后来被送到北京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测试,发现它们来自—年前。代强和同事曾经用现代金属凿制工具在这种石头上试验,发现可以产生类似的凹槽。因此一部分专家推断,可能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之外的新型凿制工艺,为什么不采用更为坚硬的其他石头类型,专家也无定论。
猜想二啮齿类动物在硬物上磨牙
在生物界,为了保持牙齿的适合长度和形状,啮齿类动物有在硬物上磨牙的习性。因此,有专家认为,厄尔山“神秘石头”上的划痕,是远古啮齿类生物磨牙后留下的残迹。当地发现的石块数量巨大,如果是动物磨牙后留下的痕迹,意味着当年这里栖息着一个庞大的啮齿动物种群,但当地却没有发现这种啮齿动物的任何遗骸。
无独有偶,年,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参与鉴定了福建省龙岩县一批“打击石器”,这些石器和厄尔山发现的石块非常类似。贾兰坡认为,“条痕之间的窄条凸棱是由左右门齿之间的空隙或咬痕重叠所保留下来的。打击的石核石器,无论是由一面或两面打击,在它加工的面上都保留下由于剥落石片而显示的石片疤,这种石片疤都是顺着打击点剥落的。”贾兰坡先生的这一论述以《似石器的非石器》在年出版的《文物》杂志发表。 年1月10日,雅安市博物馆副馆长潘红兵回忆,年4月部分石块标本被带到北京,进行微痕残留物分析。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的专家初步判断,这些石制品是由啮齿类动物牙齿咬合所为。 “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年—年前,厄尔山这一区域曾经有大型啮齿动物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栖息期,之后或是全部迁徙,或是突然灭绝。总之,在厄尔山消失了,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潘红兵大胆假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摄影报道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x/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