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请点这里 85岁高龄的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是地道的成都人,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川菜本身就是时代发展变革的产物,要让川菜绝对保持绝对的原汁原味,不发生任何变革,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但呼吁大家尊重川菜传统,对好的传统传承、敬畏,这是应该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年,时年25岁的流沙河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他拒绝了,选择回到成都工作、生活。整整60年过去了,老先生提及此事,表示从没后悔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在别的地方,吃不到成都的地道川菜。” “泡豇豆,冬天的烧菜,春天吃的狗地芽儿,配粉条,那可真是好吃得很哦!还有泡青菜,好吃得不得了!”说及此,简直可以听得见老先生在咽口水。 虽然如今还是能吃上可口的川菜,但是很多美好的美食记忆却难再重现了。“比如麻婆豆腐,为啥没有以前好吃?我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前的豆腐都是经过好几层纱布滤过,豆腐特别细嫩。现在为了提高产量,少用了纱布,豆腐都变得粗糙了。就连现在的猪肉也没有以前香了。做菜的原材料都变了,怎么能奢求川菜完全原汁原味呢?” 《纽约时报》的川菜报道中指出,现在一些厨师,创新力度过大,比如有五星级酒店厨师“在宫保鸡丁中加莴笋”,这也导致一些川菜老厨师不满。 对此,流沙河有自己的看法,“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川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口在增长,消费人群在扩大,只有提高数量,才会满足供应。量大了必然会对质造成影响,这是很难避免的规律。” 事实上,在流沙河先生看来,试图绝对维持川菜不变化,很难实现,也不可取,“川菜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人,做川菜,能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不错了。‘睁一只眼’,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些基本的川菜规范,还是要睁开眼睛盯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作出正宗、地道、原汁原味的川菜。‘闭一只眼’则是对川菜在大环境下遇到的必然的变革,也要看得开。当然,我们希望,‘睁一只眼’的时间要尽量多一些。”流沙河语重心长地说,在大趋势难以避免的情况下,从事餐饮的人士,“还是要尽可能提高自我要求,避免过于急功近利,要守住基本的规矩。以免川菜在过速发展中,失去它应有的优点。”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引用了成都美食家、诗人石光华的说法:“四川人的味蕾退化了,所以需要的口味也越来越辣,川菜开始变得越来越浅薄和单调。”6月22日,石光华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话是他说的,但是,这并不是他关于川菜的完整观点。他同时还对川菜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美好的预言,“我的确对川菜的现状有危机感。但是,我在谈了川菜正处于大危机时代的同时,也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地表达了川菜也正处于大发展、大创新、大希望的最好的时代。”如今,川菜老菜式、老滋味消失,石光华分析,“一方面源于人们口味习惯改变,自然优胜劣汰;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过度商业化,人们急功近利,不再注重细致的工艺,做什么都觉得是那么回事,但内里却不在追求极致。”石光华说,川菜大师蓝光鉴、黄敬临等一代一代的川菜大师的心血之作,很多餐厅早已不再销售,“因为有的大师没有传人,也没有留下文献资料,更因为这些菜做起来麻烦,费时间。”虽然如此,但石光华对川菜的前景依然看好,认为川菜正“处于大发展、大创新、大希望的最好的时代”。来成都已有5年多,今年5月,韩国人李政穆当上了成都女婿。李政穆虽然不会做川菜,但是个地道吃货,最爱吃的是火锅,最初一周要吃三四次,上火长了一脸痘痘。“一般老外刚来成都,对川菜的印象仅是麻辣,吃多了拉肚子。但凡是在成都生活超过三年的老外,就离不开川菜了。”李政穆说,现在他入乡随俗,一日三餐都吃川菜,韩餐吃得反而不多。
在李政穆的眼里,川菜有三样法宝:辣椒、花椒和豆瓣酱。他曾经有个想法,在成都学好厨艺,再拿着三大法宝,把冒菜店开到韩国去,“第一家店就落户在韩国的大学校门口,再慢慢开分店连锁经营。”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肯定有川菜。”李政穆说,川菜很早就打入韩国市场,海底捞等火锅品牌也已在韩国开业。但川菜到了韩国,那股香辣味就变了。在韩国吃不到正宗火锅让李政穆有点遗憾。他觉得,川菜企业“走出去”,去适应当地人的味蕾而稍有“变味”,虽有可惜,但在情理之中,“这就像中国味道的麦当劳一样。”
文章来源:网易新闻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或转载于其它白癜风的偏方治疗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x/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