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中、美、德等国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中国四川古蔺县椒园乡下侏罗统地层中发现了一批极为罕见的恐龙足迹。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个人和他所在团队,长期进行并协助专家在绝壁上进行国际联合考察,因此这种新形态恐龙的足迹,被学者们命名为蜀南刘建足迹(Liujianpusshunan)!这也是遗迹学数百年历史上,首次将一个物种的属名赠予一位新闻工作者。
以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命名的恐龙足迹
辛勤付出
刘建获赠新物种属名
化石的研究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生邢立达介绍说:“这次我们起的名字很有意思。刘建是《华西都市报》记者,也是中国首位完成全球“7+2”(7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极北极极点)的新闻人,他对我们这几年的国际野外考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将这个新物种的属名赠予刘先生,以感谢他对古生物学科的贡献。”
▲国际科考队在古蔺发掘现场
给足迹描边缘
烈日下挂在悬崖50多个小时
原来,为了考察这些足迹,刘建和队友们“挂”在悬崖上50多个小时,还曾一度滑坠下悬崖。
从年开始,刘建和刑立达、马丁就多次来古蔺考察。8月份的古蔺,气温接近40℃,“汗如雨下绝对不夸张,眼睛都睁不开。”刘建说。
他们需要在悬崖上寻找恐龙的足迹,并用白色粉笔标记足迹的边缘,再将一块白色的塑料薄膜平铺在足迹上,用笔在薄膜一点一点把足迹边缘描下来,还要为模式标本铸模。
▲刘建在峭壁上搜寻恐龙足迹
这些工作,全部都是在高约30米的悬崖上完成的。整个悬崖几乎与地面垂直,刘建和队友们爬了近百次。一次考察作业期间,刘建还从20米高处滑坠,背部、手部被划伤。上百个足迹,他们“挂”在悬崖上50多个小时,才完成描边。
▲国际科考队在古蔺发掘现场
古蔺新发现
写进国际古生物学杂志
邢立达和美国、德国的专家学者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刊物《历史生物学:国际古生物学杂志》撰文描述了这批特殊的标本。
这些足迹约37厘米长,后足迹被一道横向的折痕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部是四个与足迹中轴近平行的趾头痕迹,后部是呈拋物线的脚跟迹;而其对应的前足迹则有五个钝钝的大爪。
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形态混合了原始的基干蜥脚形类足迹(如大龙足迹)与晚期蜥脚类足迹(如雷龙足迹)的特征,是极为罕见的“中间环节”。经过考察,这些足迹不仅是新发现的物种,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记录蜥脚类足迹的新属。
刘建是一个记者,又不仅仅是一个记者。从年进入华西都市报至今,他由单纯的采访登山、探索未知境地,到参与救援、肩挑品牌推广重担,每一样都做的很出色。在他的身上有着许多的光环↓↓↓
四川省登山协会副主席
曾服役于黄继光部队,空降兵
国家级登山健将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极限探险的记者
……
7+2
(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
年1月登顶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年6月登顶北美洲麦金利山
年5月登顶亚洲珠穆朗玛峰
年12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年1月登顶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
年6月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
年5月登顶澳洲最高峰科休斯科
(年登顶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
年4月徒步到达北极极点
年12月徒步到达南极极点
在众多的光环当中,对刘建而言最重要的则是: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
从登上珠穆朗玛峰开始爱上登山,到完成“7+2”,再到现在新发现恐龙足迹以他的名字命名,刘建始终坚持工作胜于一切的态度。他说,不管走到哪里,攀上哪个高峰,到达目的地后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处找网吧,将写好的稿件及时传回报社。
刘建曾经这样描述:“‘7+2’对我来说的实际意义就是新闻,我愿意做一个‘新闻疯子’而不是一个探险家。我不愿意别人这么称呼我,我是记者,普通的记者。”
建哥,加油
我们也为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而骄傲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摄影报道
编辑/Happy
赞赏
长按对氨基苯甲酸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hxdsbyx/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