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来看望他时,《满江红》是张文治必演的一个节目
第一站·上海
“对不起哈,下次你来了,我再给你唱《满江红》但这次他给我们道了歉:“这段时间病了,唱不出来了,等病好了我还要唱”
在张文治的心里,怎样的人,才算是英雄?“那些死了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死的时候,比你(记者)还小好多,好多人死的时候连名字都没留下,死了也没有啥子墓碑我现在讲这么多,就是希望后人记住他们”
中国军队在大场一线坚守阵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杨森的20军奉命前往上海参战“那个时候是打国仗啊,打日本鬼子啊我们这些当兵的肯定争着,都要上前线不上前线,就是拉稀摆带,不是军人了”
中国军队在大场一线阻击日军
全球寻访川人抗战足迹大型系列报华西都市报广告报价道 4
接到命令后,张文治跟着20军大部队从贵阳出发,沿湘黔公路一路向东,徒步行至湖南辰溪然后,坐船到长沙,再坐火车到南京10月13日,抵达上海的20军负责防守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
不到前线打仗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一峰曾多次到四川拜访张文治王一峰说,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十分清楚,对当年参加淞沪抗战的很多细节历历在目“老人家是当年淞沪抗战的活史料,也是民族的骄傲”
张文治所在部队,是日军主力进攻的重点目标为守住陈家行阵地,20军与日军激烈交火“日军趁友军与我们交接阵地时,攻打了进来,想从中央突破阵地,迫使我们放弃”为保住阵地,804团团长向文彬带领全部士兵,冲锋成都华西都市报热线陷阵,将日军打了出去日军进攻3次,向文彬带队打出去3次,有了“三进三出”
让上海人民铭记在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在大陆只剩下不足20人,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张文治是目前四川唯一健在的、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
壮士出川——重走抗战路
每个来拜访张文治的人,都把他称为老英雄对此,他每次都会纠正:“我不是啥子英雄,我就是一个军人日本人都侵略到你家里面了,你都不拿起枪去打,你还算军人?我只是尽一个军人的义务”
当年他们是怎么和日本人拼刀的?“我们称大刀为马刀,它是我们最得意的近战武器”张文治挥舞着手,比划起来“白刃战时,我们利用练了多年的中国武术,手提马刀对鬼子进行反击鬼子的刺刀过来,我就顺势一滚,成都华西都市报电话趁他不防备,来到他的手下方,把刀一撩,把他的手给宰断了再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后顺着刀势再用力,鬼子的颈项就被砍了这样的技术练了很久,我们装备虽然差,但是近战根本不怕”
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张文治提到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战友,情绪激动不已摄影刘陈平
作为“壮士出川”的第一站,我到上海前,心情是有点忐忑的作为抗战的首个大战役,整个淞沪会战集中了全国72个师参战川军仅有3个师参加,而且介入时间在会战的中后期
砍掉500日本兵
淞沪会战中目前唯一健在的96岁川军老兵张文治:
陈家行的地标之一陈行桥摄影余行
2015年4月初,张文治在成都的家中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经医护人员精心护理,病情得以好转5月12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来到张文治家中,华西都市报招聘广告看望这位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川军老兵
未满16岁,张文治弃笔从戎,考入杨森的20军干部团特务连“我当时参军就是想救国,我的父亲也是军人”提起从军的经历,张文治很平静地说,“年轻时打鬼子,老子从来不后悔”
200人特务连
现今的蕴藻浜河畔当年川军在这里的芦苇荡、棉花地里抗击日军摄影余行
说起痛砍鬼子,张文治的兴致一下好了不少,脸上露出难得的微笑“日本人是不怕死,但他们怕没有脑袋他们觉得,没有了脑袋,死了进不了靖国神社我们这么一刀下去,他们就没有了脑袋,所以怕得很”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实习记者杨力成都报道
当时张文治所在的连是20军的卫队,战斗力很强,“个个都会武术”,还配有两个教官和50多人的刀马队“我这个连的作战能华西都市报夹报广告力,比一个营还强”张文治说,川军的武器是拼不赢日本人的,“但我们可以和他们拼大刀,和他们拼精神”
张文治说:“日军的炮火异常猛烈,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从天亮打到天黑,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没工事的时候,只好拿战友的身体当掩体,继续打”
如今的大场镇,完全找不到当年战场的痕迹摄影余行
由于年事已高,加之病情一度不稳定,张文治的精神状态不好,总是眯着眼睛,打着瞌睡但当华西都市报记者问及淞沪会战的往事时,他一下来了精神,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当年的往事如同发生在昨天
背景资料
川军的枪炮老旧,攻击步兵还可以,但根本打不进坦克川军士兵把几个手榴弹捆在一起,爬上坦克,拉开盖子塞进去,与坦克同归于尽“我是亲眼看到兄弟们抱华西都市报热线起炸药往鬼子的坦克上跑啊!那么多好弟兄,就这样没有了”回顾往事,张文治哽咽不已
川军爱国善战形象
不到前线打仗
王一峰说,出书前,他在全国各地搜寻健在的淞沪抗战老兵最让他感慨的是,在四川寻访到的那群川军老兵张文治、蒋永遥等,对抗战记忆犹新,为当时的历史做了不少补充
几年前,张文治的眼睛因疾病失明他说,眼睛虽然失明,但他可以想很多与战场有关的东西,“心里愈加明亮”
就是拉稀摆带
“这群老兵,是我们国家珍贵的宝物”王一峰说,当年参加淞沪会战的几十万老兵,如今幸存无几,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迅速锐减“你们的报道很有价值,回到四川,请一定帮我慰问那几名老战士”
淞沪抗战中,除了中央军和川军,还有湘军、桂军等地方部队为什么第成都华西都市报电话一本书选择川军?业务部主任王一峰告诉我,这是因为川军在整个会战中作战英勇,事迹感人,是值得大书的杨森的20军和43军26师的战斗过程,有太多可以书写的地方
生命就是代价
到了上海,我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送给我一本《川军与淞沪抗战》,这是该馆组织编纂的第一本淞沪抗战系列从书
出川前,我已经提前拜访了川军老兵张文治他是目前国内少有、川内唯一 一名参加过淞沪抗战还健在的老兵由于3月底突发疾病,他卧病在床4月5日,听说我要去上海采访淞沪会战遗址,他突然拉住我的手说:“我身体很不好了,可我还活着我的记忆,永远定格在1937年和弟兄们战斗的淞沪战场我的眼睛失明、得病不能下床行走,但他们的模样,我一个个都还能记得我的思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想能穿越时空我将和你一道去上海祭奠战友,让他们喝一口川酒、吃上一口回锅肉再道一声,安息”
“镇守纪王庙时,特务连连长因病在苏州休养,我这个代理连长被擢升为连长,带兵打仗”张文治回忆说,当时他只有18岁,带着特务连200多人,继续跟日本人干仗
华西都市报拜访张文治时,他刚输完液,从医院回家
张文治回忆说,杨森给他们做动员:“20军是川军中的铁军,闻名全国轻伤不准下火线,谁下火线,就军法处置谁”
对于阵地,上面的要求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啥子叫不惜一切代价?啥子叫做代价?我们20军兄弟的命,就是代价!”
(本版未署名老照片,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提供)
在纪王庙,吸取之前的战斗经验,张文治选择了防守战斗前沿的作战方法,将24挺轻机枪分成3组,成都华西都市报每组再配一挺重机枪,“看到小日本就拿枪扫射,他们退后我们就追击”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96岁抗战老兵张文治的床头,挂着《满江红》的书法作品只要有人来看他,他都要唱这首歌这是他最喜欢的词,唱着它,仿佛回到了抗日的战场
为将日军一举歼灭,学过战术的张文治采取了瓮中捉鳖的方法“我先把敌人引进陷阱,当他们施展不开又无路可退时,早就埋伏好的士兵就丢手榴弹炸他们手榴弹像下雨然后,我又率马刀队冲上去厮杀,把500多个日本兵砍得一个都不剩”
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军事重地大场镇
1919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张文治出生在南充,小时候读过私塾1934年,张文治在嘉陵华西都市报广告办理中学念高一当时的嘉陵中学校长,正是著名的张澜先生张澜常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教育张文治这些学生娃娃,张文治脑袋里装满了报国救国的思想
就是拉稀摆带
儿子张秀模拉着他的手说:“爸,你好好养病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你又可以吹冲锋号,高唱《满江红》了”□记者手记
不惜一切代价
这场战役中,张文治不仅守住了阵地,还收缴了日军很多机枪、三八式步枪、望远镜等后来,阵地被广西的部队接管了淞沪会战结束后,张文治跟随部队到了安徽安庆,相继参加了淮南战役、安庆保卫战、武汉外围战、江西武修战役等战斗
淞沪会战健在老兵全国不足20人
中国军队在大场镇民宅墙壁上书写的抗战标语
提起这场战役,张文治嘴角微微上扬,情绪十分激动:“在战场上,华西都市报求助热线哪里还管得到自己的生死,就一心想守住阵地,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治愈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