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搬螃蟹
标题骇人听闻,但又真真实实存在,綦走也没得办法谦虚。这就是今天第次户外健走的收获,愿意了解的朋友,继续往下读吧。
一、在哪里
“盐圣泉”,位于綦江城区沙溪河畔,老百姓俗称“土盐井”的小地方(今南州中学致存高远教学楼围墙外沙溪公园九龙吐水景观处)。系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华人圈,泉水中唯一命名的“盐圣泉”。
盐圣泉有9个出水孔,冬暖夏凉,天旱不竭。徒友
华特意走访了已经散迁的当地居民,据知情老人估算,30年前日出水量超立方米。因涌流出来的是地下卤水①,味偏咸,其实是綦江地区稀有的一股“盐泉”。现因城市建设,地理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日出水量急剧减少,卤水中盐份含量也大大降低。当年建设南州中学时,就在附近凿得一股“温泉”,綦走高度怀疑,应与此泉同源。盐圣庙,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彭香村,系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华人圈,庙宇中唯一命名的“盐圣庙”。
二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兴致的朋友,继续往下读吧。
二、谁命名
秦汉以来,包括今巴南、江津南部,綦江(含万盛)、南川全境及黔北桐梓、习水、道真、正安一带均为“僚人”聚居,史称“南平僚”,那时并无成品食盐补充身体所需,“南平僚”人多感到疲乏无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甚至还出现四肢、腹壁肌肉疼痛等“热痉挛”症状,特别是因长期缺碘患上甲亢②,危及生命。
时年,綦江城区还是蛮荒一片,土著僚人偶然发现喝“土盐井”这股泉水比喝綦江河水(古称僰溪、南江等)、沙溪河水和通惠河水(古时未命名)或其它泉水更有力气,用“土盐井”这股泉水煮出来的食物也更鲜美。因此“逐泉而居”,长期饮用,形成了一个比其它“僚人”部落更强壮的群体。
唐宋时期,汉人逐渐南迁,通过多次族群冲突,特别是宋治平元年(年)夔州转运使孙构(一说孙固)率军讨伐熟僚李光吉作乱,以及宋熙宁七年(年),梓夔访察使熊本屠族南平僚(见《綦江得胜山等古地名消失后新生的綦走作为》),汉人赶走了世居“僚人”③,逐渐占据了今綦江城区一带。将这股难得的“盐泉”,取名“土盐井”,也因此扩展成为当地的地名。
元顺帝三十年(公元年),明玉珍开创夏国,改南平军为綦江长官司,不少楚民随军入川,“土盐井”由杨姓楚民“插占为业”。经过数代人辛苦经营,家产逐渐殷实。
至明万历年间,又买入永里一带(今三角镇塘垭村石板井)土地。巧合的是,杨姓又在石板井凿得一口盐井。尝到前一口盐井甜头,产生了敏锐嗅觉的杨姓当家人赓即就地取水熬盐,自给自足之余供给乡邻,又很快成为富庶一方的旺族。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年),“土盐井”杨氏第9代传人杨为栋④,考中进士。感念先祖觅得“土盐井”福地,得到“盐圣”⑤神助,恩泽荫蔽后人9代,自己才得以高中进士。遂取“一佛出生九龙吐水,十方清净三界蒙恩”之意,结合入綦始祖传至9代开枝散叶的“巧合”,在发祥地“土盐井”壁凿装9个石龙头引流泉水,并命名为“盐圣泉”,民间俗称“九龙吐水”;又在现居住地石板井凿井熬盐旺族再上一层楼的地方建“盐圣庙”供奉“盐圣”夙沙氏,以佑族人安康、富贵、贤达。
“盐圣庙”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特别是明末张献忠进攻綦江,庙宇毁坏怠尽。包括杨氏一族在内的当地人在“官‘匪’防攻”中或遭杀戮或逃难外迁,个别幸存下来的也被清初移民融合同化,“盐圣庙”供奉“盐圣”夙沙氏的由来逐渐淡出记忆,仅在石板井留下了“盐井菩萨”这唯一印迹。
据80多岁的项(hang)大爷回忆,他听祖辈口口相传,石板井那里有块大田,有人曾经在那里设厂制盐。由于他们是后期移居此地,他及他的祖辈都没看到过盐厂的痕迹,但菩萨庙一直都有。不过,建国初期破“四旧”,菩萨塑像被搞运动的人破坏怠尽。
直到年后,才有当地信众有感于原石板井不通公路,不便香客供奉,自发募集在三角镇彭香村范家湾独木桥公路边新建一小庙,仍沿用旧名“盐圣庙”,将“盐井菩萨”请入的同时,主供神灵已悄然变更为众所熟知的“观音菩萨”。
据查,在目前中国及东亚华人圈里,庙宇中唯有綦江有庙曰“盐圣庙”,泉水中唯有綦江有泉曰“盐圣泉”,均属世界独一无二。并且,綦江是“盐圣庙”“盐圣泉”独立存在。
其它地方庙宇名中有“盐”的,现存也仅有二,分别叫“盐宗庙(只有江苏扬州和山西运城两处)”⑥“盐神庙(只有四川资中罗泉一处)”⑦,主供夙沙氏、管仲⑧或自然神。其它地方也有供奉盐圣、盐神等盐业神的庙宇,但并没有以“盐圣、盐宗或盐神”命名。这些孤立的存在,和綦江同时拥有“盐圣庙”“盐圣泉”,不能相提并论的。
綦走的这个发现牛不牛?其实不用回答。因为綦走来与不来,掘与不掘,说与不说,盐圣泉与盐圣庙都偏居綦江这一隅,綦走并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三、怎么干
只是,发现什么不是綦走的最终目的。正如吉安乡贤的典型代表王善维老人所说,“美丽乡村,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作为一支走遍家乡山山水水的户外徒步团队,参与者都抱着“爱家乡、兴綦江”的质朴情怀,总想把这些发现变为动力,把綦江为数不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载体,提升綦江这个千年古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推綦江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一是正本清源,还沙溪河公园内“九龙吐水”景观的本来面目,恢复其“盐圣泉”的本名。并借鉴大渡口区隋唐公园的命名仅是因为公园内有一块新立的巨大浮雕墙——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给一个普通的市政小型公园注入明确的文化符号的同时瞬间提升了公园形象的成功经验,论证将沙溪河公园更名为“盐圣公园”、相邻的南州中学某幢教学楼或实验楼命名为“盐圣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打造西南地区唯一的盐圣公园。
二是结合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綦岸”盐马古道及东溪古镇盐运博物馆、盖石起盐码头等现有资源,深度挖掘“盐圣泉”的发现,“盐圣庙”的始建、兴盛及背后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杨为栋家族等綦江人与盐的故事。并邀请专家学者、发动民间文史爱好者,论证其现存“世界唯一”的头衔。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介入,报道挖掘论证过程,掀起宣传綦江文化遗产的又一热潮。比如,早在年起,四川资中就陆续以《四川罗泉盐神庙:国内唯一拜盐神的庙宇》《罗泉镇上有座国内唯一“盐神庙”》《罗泉镇和天下唯一“盐神庙”》等为主题,在《华西都市报》《四川农村日报》《人民网》《搜狐网》《封面新闻》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吸睛宣传。
三是运用好“盐圣庙”这一朴素的文化符合,三角镇进一步携手王善维等反哺家乡的著名乡贤,支持美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走好“绿化、美化、香化”家乡的美丽乡村之路,发掘道光年间的“相思岩峻”石刻、乐兴字库塔、石栏村崖墓群等乡土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吉安——乐兴片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带动乡亲脱贫致富,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綦江样板。
四是抓住綦江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城市,渝黔合作桥头堡,渝南中心城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顺应“盛世修庙”的千年规律,论证原址或迁往东溪、横山、永城等地,扩修盐圣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南川永隆山西来寺普圆法师“修新即是古,立寺就有数百年”的宝贵经验,坐实世界唯一“盐圣庙”的名片,扩大“三养綦江?三想之地”品牌影响力,吸引八方游客来綦江“养生、养老、养心,想来、想留、想念”。
行文至此,本已结束。如还意犹未尽,欢迎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四、延伸读
①根据地质构造分析,綦江区有少量碳酸盐岩储卤层,属于ClNa型卤水液态矿产,盐类含量介于4%~5%之间(世界海水平均盐度为3.5%)。其来源于海生相同沉积残余卤水。如果地下卤水量大,可以抽取直接进行晒盐。
②四川古代部落蜀山氏首领“蚕丛”,史书对他们的相貌描写记载为“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史学家分析,“其目纵”的原因,可能就是蜀山氏缺乏食盐,因而致病。而且史书中的确证明了蜀山氏因争夺盐铁而与巴族等其他部落发生战争。
③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年),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反叛,梓夔访察使熊本率兵讨伐,进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南平僚被杀戮殆尽,苗人、汉人大量迁入(《宋史·熊本列传》载“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五百里地来归”)。
④杨为栋,号万肩,綦江人,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焦竑榜进士。初任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知县,历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转刑部郎中,出知浙江台州府,升云南按察司兵备副使。当时称“才宏识敏、吏畏民怀,始终一节”,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加)(《綦江县志》道光版)。
⑤盐圣,乃上古时期黄帝重臣“夙沙氏”,产盐部落首领,生活于潍坊滨海一带。
在夙沙氏发现“煮海为盐”之前,人们出于自身本能,或在海滩、或在湖边、或在地下矿物丰富的井水边,采集盐花,满足生理生存需要。
相传,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样用鬲(Ⅰi)从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边生起篝火,以一边将鬲置于火上加热,一边清理鱼内脏。这时突然有一头野猪从面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
等他捉住野猪并回到准备煮鱼的鬲边,这时候鬲里的海水已经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点白的细末放到嘴里一尝,顿感味道是从来没有过的咸与爽口。他随之把野猪肉烤熟了一些也沾点白白的细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鲜美,真是好极了。
夙沙氏从此发现了对人类智力、身体进化起到关键作用的食盐。就这样,他告诉了族人,之后开始主动的人为的煮海为盐。
夙沙氏煮海为盐,首创华夏制盐之先河,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制盐,结束了古人依“盐”而居的历史,被尊为盐业鼻祖,史称盐圣、盐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条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⑥盐宗庙,全国现存有二,一在江苏扬州,一在山西运城。
扬州盐宗庙建于清同治元年(),供奉有“夙沙氏、管仲”等神位。
运城盐宗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年),明万历年间重修。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为主的神殿,是赞颂、礼拜大自然的神庙。
⑦盐神庙,世界各地唯有四川资中罗泉镇一处。早在秦朝时期,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
盐商们为祈祷保佑盐业发达,方便集会,于清同治七年(公元年)筹资修建盐神庙,主供管仲。
⑧盐神,乃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他制定《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使盐业成为齐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所以,后人尊“管仲”为“盐神”。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15.“桐梓人”的发现与綦江憾失“木波罗”命名权14.健行社与綦走团,一场时隔75年的“永新”邂逅13.发现:内江威远有条全国最长的军工古道12.隆昌“德政”牌坊的政绩观——隆昌石牌坊的綦走思辨(二)11.发现:綦江有座全国唯一的寿官牌坊10.全国唯一嵌瓷牌坊的“人生观”——隆昌石牌坊的綦走思辨(一)
9.到荣昌“野炊”去
8.土房子的命运何去何从:落幕还是新生?
7.綦江“男根”不是僚人的专属——綦江石桅子图腾的演变初探
6.綦江得胜山等古地名消失后新生的綦走作为
5.綦江河边有座皇帝“荣赐”的活人祠?
4.綦江河上渡与桥的“道义”传承与思考
3.綦江现存唯一的德政碑——公来何莫也
2.揭开綦江芙蓉书院的重重谜团
1.綦走一起话红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yx/1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