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现代都市报如何做好时政报道

文/陈安庆

美国宾州新闻学院的教授说

新闻是一种建构,它是记者笔下写出来的文字,是编辑印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是制片人播放的节目,是受众消费的内容。

这是很简单的,这是表面化的东西,我们以前讲的新闻是已经发生什么的一种记录,包括文学。

教科书上的一些概念我觉得都不全面,新闻虽然是根据事实写的,但并不代表真相,我们只是还原这东西而已,不是对客观事情的描述。

“记者是从表面上看去客观的真实的”这是句真话,但没有任何教科书敢这么说,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接近它,还有中国的记者编辑甚至某些媒体领悟不到运用貌似平衡的原理来陈述事实,有时候信息是不对称的,采访面也是不全面的,有时候是一面之词,有时候对信息的处理本来应该是对等的,它可能是不对等的,这是一种貌似的平衡。

中国新闻学以往的解读,包括我们学的人大版的、复旦版的教科书,我都看了,它是中国式的解读,是中国山水画式的模糊化、概念化的,朦胧美的建构,是笼统而泛化的,它更多是依据记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的新闻学是有数据支撑的,有技术支撑的,所以很多业界人士包括同行认为新闻无学,来源在这。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很多地方时政报道记者的主要任务很多是通过引用信息源,描写那些读者无法轻易见的新闻事件、任务以及文件通告,最终导致地方党报办办成了文件报、会议报,地方官员其实也很不满意。

事件记录者,时代思考者

在我看来实际上很多时政报道者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套路,通过向信息源有选择地提出采访问题并有选择地引用信息源的话来建构自己的事实,所谓的事实、现实的画面,从而使新闻故事通过信息源所代表的社会角色来表达出来的。

记者实际上掌握并控制信息源的直接引语和人物的思想观点,通过其设定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引导受众,这些我们教科书里没怎么提。在操作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是你的价值观在牵引你,引导着读者的评判和价值体系建构。

在四书五经的《春秋》里其实也提到一些东西。

比如盗名分、明是非、惩恶劝善,都是新闻的一些道德价值建构,比如有对事物的毁誉也有赞誉,实际当中也提到了这个东西。所以我个人认为新闻并不完完全全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记载,它是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和信息传递包括媒介手段来再现这个东西,而在我个人看来中国真正伟大的记者是记载时代、收集时代碎片的采集者。

最伟大的记者是什么?是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发展的忠实记录者,但他呈现的和事实真相却是无限接近却永不能完全重叠相交。高中时我们都学过一个函数,永远接近但永不相交,我想我们干这行也是。我们无限接近真相但并不能完全做到还原真相,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我们出发还原并呈现新闻的时候,在路上的状态下,其实新闻已经是过去时,我们仅仅是收集并还原碎片,但我们不能将那个瓷制品完全合丝严缝地还原回去,所谓覆水难收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看来科学的极致是哲学,新闻发展的极致其实是历史学。如果一个记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了解,对历史不了解,那么他看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科学汇集了科技、文化、经济,包括中国国情的判断和对区域的一个基本情况的概括和判断,所以如果你对过去不了解,写出的稿件编出来得东西就没有纵深感,就停留在表面,不能切中本质,所以新闻记者不仅近是事件的记录者,还是时代和历史的思考者、追问者。

怎样才能算得上好记者?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的记者。”许多年后,甘地的说辞鼓舞了很多有新闻理想的年轻人,但我们只是疯狂追求新闻理想的记者,而非上帝派来的使者。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在年一个黄昏的午夜,印度著名民族解放领袖——甘地,他背着自己的行李,离开了英国人的囚牢。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被英国人监禁起来了,他被释放的消息极其隐秘,几乎没人知道。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脱离牢笼后,第一个要去的火车站在哪里?到底有多偏僻?谁都不知道,当他将行李拖到火车站的时候,有个人冲过来,他看清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是美联社的记者米尔斯。

过去这个米尔斯的美联社记者,一直报道甘地为印度独立所做的一切,现在他又出现在甘地面前,那一天他是唯一知道甘地获得自由的记者。后来甘地就一直感慨并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

这是说明当时这个美联社记者获取信息、包括紧跟事实“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有多么强,没有任何人知道,但他知道就在火车站等这甘地出现。

我现在看一个美国《纽约时报》首席记者阿班写的回忆录——《民国采访战》就很感慨,阿班真是一个传奇的记者,他上可以和美国的总统可以和蒋介石、宋美龄几大家族关系特别好、也同时可以和中国社会当时的怪胎——杜月笙、黄金荣等流氓大亨做朋友。他可以得到很多内幕性的爆炸性消息,比如阿班早在年年初就预感到中国的东北可能会出现大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3个多月前,他就第一时间亲赴东北,采写了日本关东军对北大营和东北军的一些暗中动作,第一个预测到——日本人可能要对中国东北动手了。

他当时在九一八事变前几个月之前就预测到并做了很多采访,回来以后发出很多报道。但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报道和及时的预警,没引起中国官方包括蒋介石政府的   二、融入背景。时政新闻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党政领导重要的迎来送往活动,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观众展示其意义,开拓会议以外的信息。

  三、捕捉瞬间。时政记者要捕捉典型的、报道中要采集能充分阐明再现还原主题思想的精彩瞬间。

  四、追踪高潮。时政新闻,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捕捉。当现场出现高潮时不能掉链子,要在报道中以高潮情节为新闻主体,传递出新闻背后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主动设问。时政新闻记者为摆脱模式化报道,要变被动为主动。精心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采访,在会场有机会多接近一些新闻信息源,和他们交流,找到有特色的提问,带来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深入会议,提炼报道主题与寻找报道角度。

有的会议本身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但会议提出的措施、观点和总结的经验等具有社会意义,记者可以循着这一新闻思路,寻找新的角度、新的线索。对于官员的采访,善于抓取细节和领导的生活真实面,善于在运动中采访官员,力求现场表达。在报道方式上,多特写、少流程,善于把真正的新闻元素放大;力求打破常规的“八股体”,多用逆向思维,转变角度做好新闻。同时,也要善于透过小人物、小事件做出以小见大的巧文章。一句话,时政新闻服务政治的一元化格局被打破,其单一的功能也逐步向多元功能转变。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念追求被不断地推行与强化。

摒弃“假大空”重拾短实新

林肯说过一句话:“只有让百姓知道真情,国家才会平安。”少讲官方套话。“党报到都市报的转型,就必须要回归真话,摒弃“假大空”、重拾短实新,摒弃空话套话,传达真话、真情、真知。

改文风,重在转变作风,多接地气,才能求真务实。作风是文风的基础,文风是作风的体现。毛泽东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人民日报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网民提及最多的词句包括:“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境外势力”、“不明真相”、“有关部门”、“坚决拥护”、“情绪稳定”等等。

改文风,难在创新表达,民间才有源头活水。空话连篇、夸张浮泛的不良文风,读者生厌、群众反感。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中国新闻社稿件比新华社鲜活,其内核就是一直坚持:“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传播方针,以及“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真实、客观、及时的专业操守,形成独有的“中新风格”。

用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报道方式向读者传递来自官方的声音,这种“大众聊天”式的新闻文本创新才能最终赢得读者的欢迎和信赖。

树立诚恳务实的服务理念,坚持用简练、平实,“接地气”的独特报道风格传递。

“某某领导到某地考察调研”、“某某会在某地召开”等,这样的报道形式对读者来说毫无创新可言,使他们对都市报时政新闻的兴趣降低。

都市报时政新闻采写拒绝概念化,拒绝抽象化。生动、活泼、贴近一直是都市报引以为豪的资本,那么,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也可以在把握主旨的情况下,将这一资本适当延伸。如选用某领导的讲话中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或从枯燥冗长的会议稿中选用令人眼睛一亮的一段话作为标题或导语,把时政类报道变成百姓可信手拈来的轻松话题。如果这样,都市报的时政类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把硬新闻做软

写文章口气生硬只会把读者吓跑,从事时事报道,不当“文抄公”,在不求甚解,不求消化的情况下,照搬照抄会议文件的那一套。不能不顾报纸卖相、不顾读者感受,“不折不扣”、“原封不动”地照搬党和政府的文件;而应善用新闻的手段做宣传,改造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做透做深第二落点,注重解释全局和现象话题,形成独有的诠释和归纳总结。传统的政治报道,多是一事一报,浅尝辄止。而现在要强调多种报道手法综合运用,多种报道角度交错映证。强调背景材料运用整合,强化视域眼光的发散扫射。还要探索严肃政治报道轻松化的表达方式。

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时政报道中努力加强解读,释疑解惑,加强延展性和贴近性,努力增强时政报道的亲和力和爆破力。

要适应官民舆论场的共振,努力实现传统时政报道与民生新闻的无缝对接。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来。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这样,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才能和谐共振。对有关文件和法规的要点、亮点及其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度剖析,起到了贴近受众、释疑解惑的作用。

在传统时政报道与民生新闻的结合中,要还原现场,还原感性,努力增强生动性和可读性,提高时政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梳理提炼法;二是释疑解惑法;三是独到见解法;四是专家解读法;五是组合链接法;六是绘图绘表法。

要把硬新闻做软、把硬新闻做亮。现代大报必须有现代感。报纸的现代感,是一种与时代的审美品格相同步、与公众的阅读趣味相协调的自觉选择,它渗透于版面语言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选题角度、编辑手段、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图片运用、用线留白……一言以蔽之,报纸要“好看”。

不能“绕着走”、“一边倒”、“一刀切”,而是锁定热点、直面焦点、客观呈现各方观点,在交流中深化互动,在互动中引发思考,用思考去推动实践。改造文件和会议新闻,“把硬新闻做软、把硬新闻做亮”,实现从报工作到报新闻的转变。努力让会议和文件消息跳出“从材料到材料”的俗套,把工作化作新闻,从会中拎出新闻。

要围绕“抓事”、“做活”两个关键词,调动编辑手段,运用标题、导读、链接、短评、图表、漫画,“全程精细化处理”,凸显新闻性、增加亲和力,让生硬、艰涩、枯燥的政治新闻变得可读、可信、可用;提出树立历史思维,把政策文件放到大背景下来观察,知动向更知趋向,增强稿件的纵深感;树立立体思维,从决策者、利益相关者和旁观者多角度出发,把文件政策放到效果中来考量,重初衷更重实效,加大稿件的关联度。

我们要吃核桃,需要去掉冰冷坚硬的外壳,只里面鲜美的内核。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标题是个着力点。着眼于现代阅读习惯的新变化,着力于新闻标题制作的口语化,力争好读、好懂、好记,一目了然,拉近距离,吸引阅读。

互联网虽然发达,但是这也给人们带来不利影响:太过于依赖电脑,总以为它是万能的。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想法的人总是遵循前人的路走,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还有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对任何采访对象和事情,我们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它,不要过高或过低的去看事情,那样很容易使事情失真。俯视的态度,我不是很赞同,这个容易让自己产生一种优越感。

时政新闻如何做深

(1)丰富信息源,多方采访新闻事件中的各种角色:政府、当事人、旁观者、赞成者、提倡者、反对者、受益者、受害者等各个视点的叙述。

(2)强调新闻事件中的共识,透析问题的冲突,展示新闻事件的趋势、展望、预测、推测。

(3)详尽新闻事实的过程

(4)着力新闻事件的解释(科教、卫生类有情话题性报道)

(5)延展事件背后胡体制和政策讨论

(6)延展市民对政策和事件的反应

要会套用传统三段论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时政新闻打动读者在力量来自哪里?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突出有血有肉的人;使用最简单的文字以讲述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展现新闻事实。

时政记者如何设问

一个细心的时政记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应该问自己的五个问题:

1、我在试图说什么?

2、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

3、什么样的形象或者土语能表达的更清楚?

4、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

5、我能否把这句话写的更简短一些?

如何与官员打交道

在对官员的采访中,也同样需要技巧。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用官场的套路,遵循官场的规律。在与官员打交道的时候,要注意三点:

一是谈他们会感兴趣的东西,如世界政局,官场新动态,以及能活跃气氛,增加信任度的话题。

二是“吃饭喝酒都要可以”,总的来说,要用他们的方式。

三是与官员相处时要与之保持距离,谨守道德底线,心中时刻铭记自己的采访主题、采访目的。

采访时,记者必须想清楚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的接受你的采访。尤其在采访负面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两个方面。要想清楚采访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去突破官员,我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告诉他,你接受我的采访能获得啥好处,这其实就是诱惑他。

第二就是,你不接受我的采访,会失去什么,你会有什么坏处。”这些对于处级以下的干部是很有用的,因为他们常常有求于你。如果例如你去采访乡镇府,想采访下农办今年度的统计,如果官员不接受你的采访,你就能够和他说这是个机会,通过记者的采访,能够向上级领导展现你的风采、努力和思考,这就是一种诱惑。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入正题了。

到一个陌生地方首先弄到官员的手机号。这中间是有诀窍的:第一,直奔宣传部或当事单位办公室,看看墙上、桌上是不是有电话号码,或者是看他们的通讯录,这样快速的记下号码。

学会和官员沟通。地方官员们虽然在台前很严肃,但是私下里多数都有个性,要学会和他们交朋友。当记者去采访官员的时候,刚进办公室,就要有一种气场。在此之前你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拿到大量的一线材料。去采访他们的时候,不卑不亢,要有清晰的采访思路和报道方向,甚至采访提纲,一定要有备而来。

在官员面前不要轻易谈及个人私事,不轻易亮出你的底牌,也不要轻易承诺什么事。重大报道要主动上门核实线索。回去后和报社领导汇报。

业界|新闻怪才:迈克·华莱士在此

业界

21世纪经济报周潇枭:要做个有力的旁观者

业界

南方都市报戴越:新闻路上不敢停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sj/9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