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舅开口的隐入尘烟火了它深深地触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所在的城市一直没有上映《隐入尘烟》,或许是很多人已经在心里给它打了一个“冷门电影”的标签,因为除了海清老师之外这部电影里的其他演员全部是素人,如果不看演员列表我们根本认不出曹贵英就是海清饰演的。演员列表里没有我们熟悉的爱豆,影片里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欢喜、没有快乐、没有这个时代热衷的“主流审美”……尿裤子跛脚的曹贵英不美,老实矮小的马有铁不美。

直到最近,这个电影突然爬上热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搜索“隐入尘烟”,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平台发布观后感,这个电影才得以爬上我们这个五线小城市的银幕。我没有去影院,因为之前就在手机上看过了,其实很遗憾,总觉得欠这部电影一张电影票,可能我还会去影院再看一次。

《隐入尘烟》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底层生活的电影,内容平铺直叙但充满着素朴的哲理。看完电影之后的几天里,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是很难找到那种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仿佛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是话到嘴边却又无从说起。

曹贵英、马有铁,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努力生活,主角台词不多,导演用细微的镜头不断的描述着两个人艰苦的底层生活。俩人终于盖好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借来的鸡蛋孵出的小鸡也长大了,玉米快要成熟了,马有铁正谋划着秋收之后带贵英去城里看病,去买电视机,就在一切都慢慢变好的时候,贵英在去找有铁的路上溺水身亡。直到死,贵英手里都紧紧抓着给马有铁送的馍馍……

弹幕里,有人说马有铁很善良、很感动;有人说曹贵英很悲剧、但很幸福;有人说电影画面很美,每一帧都像油画;有人说贵英常有,马有铁不常有;有人说是我们这代人弄脏了爱情……

我没有弹幕里这些网友的感触,我甚至觉得马有铁和曹贵英之间的情感不是爱情。他们只是恰巧是被嫌弃的人,恰巧是被家人视为累赘的人,恰巧是在这个村子里最不起眼的人,所以他们被凑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也有着那份难得的纯真和善良。他们不嫌弃彼此,尤其是贵英,她甚至羡慕一头驴的命运,因为她从未感受过这个世界带给她的一点点温柔和善意,她遇到马老四,于她而言这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她比马有铁苦,马有铁至少有一头驴,有健全的四肢,而她,她啥也没有。

我也不觉得电影里的画面很唯美,准确说画面是美,但是画面里的内容是我所不能承受和回忆的。不是我没有这些网友的共情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而是触动他们内心的这些美好与感动,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而且,南方的农村场景更多,田里的秧苗、地里的烤烟,都见证着无数父老乡亲的人情世故。

猫着腰割完一块一块的麦子美吗?风吹麦浪,黄灿灿的一片,真美啊……可是锋利的麦秆划伤手美吗?镰刀割破手美吗?满手的水泡茧子美吗?割完麦子之后浑身长疹子美吗?抱歉,这些一点儿都不美。而这样的不美在农村也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村里的老一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田间劳作,他们穿马有铁一样的被汗水浸出汗渍的衣服,穿马有铁一样的沾满烂泥的裤子,他们的脸颊和马有铁一样黝黑、满脸褶皱,他们被命运压弯了腰。

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底层人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奋发努力是一种美,也不觉得阳光下的田野是一种美,因为在我看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也有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只是他们别无选择。如同余华《活着》里所说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我不想把农民的生活理解为苦难,但是农民也是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身份,他们从来都是最苦的,辛辛苦苦一整年,终究还是逃不过“粮贱伤农”,粮价如果能致富,农民又何须远离家乡进城、进厂成为农民工?

对《隐入尘烟》这部电影,我是给予好评的,原因有很多:电影的叙事结构、细节的用心把控、底层人民生活的还原程度,我都是比较认可的。燕窝、喜字、驴子、烧纸,每一个场景对农村生活的诉说都很真实;善良、豁达、自私、冷漠,对每一个群体的人物性格刻画得也很深刻。这部电影以农民为主角、农村为题材,以小见大,将5亿多农村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推到了大家的面前——原来这才是中国大多数农村的模样,原来中国的农村不都是“华西村”,原来失语底层的生活是这样的。

底层劳动者成为主角,是《隐入尘烟》这部电影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这又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刷屏网络的视频《二舅》,当时不少人认为视频里的二舅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果真如此吗?《二舅》里的主角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我们对二舅这个底层劳动者的了解都来自于作者的解说,虽然视频里的二舅触动了很多的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舅是被定义的二舅,他的一生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在我看来,《隐入尘烟》是一部让“二舅”成为主角的电影,是一部让“二舅”的生存环境、人物关系、人情世故得以呈现的电影,中国的农村劳动者有着少言寡语、朴实善良、温情忠厚共性,也有着冷漠、自私、贪婪的群体画像,环境与环境各有不同,人与人也各有区别,而导演将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是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它的难得之处就在于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环境,也想到了那些熟悉的还在农村努力生活的人们……

电影的结尾,导演留了悬念,马有铁死了吗?有的人说没死,有的人说死了。怎么会没有死呢?桌上的瓶子都空了!这也很契合我所了解的农村人,我所了解的底层劳动者,活要活的清白,死也要死的刚烈,他们对生死的理解是那么的透彻。

后来,我似乎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何在国内默默无闻,许多地方的院线为何一开始也不选择上映,或许大家都在观望,或许都没了解过这部电影,或许在资本的眼里,像马有铁、曹贵英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从来都不值得用正眼去看,也不认为他们不具备吸引流量吸引消费的特质。

想想也正常,毕竟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都说:“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已经看不到别的文化了”。这倒不是说我们国家存在多少真正的中产阶级,而是我们都被“成为中产阶级”的梦幻叙事逐步包围着、诱惑着,无数的80后90后都在为如何成为“成为中产阶级”而焦虑着,浮躁的氛围里,大家都在为生存奔忙,谁还会去刻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sj/14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