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百年教育领跑者
苏格兰民歌曲调流转,金黄的银杏叶下,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唱起了《友谊天长地久》。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
经典的曲调在学生们清新的声音中盘旋,震荡空气,银杏叶缓缓飘落。
冬日暖阳照耀,阳光在叶子上闪烁,光影流转,那一瞬,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华西坝,那群教育先驱满怀教育激情,引入进步科学严谨的教育理念,多年后的今天,走进成都华西中学,从校园中,从学生身上,你依旧能看到厚重与创新,历史与现代在这所百年老校的身上完美融合。
12月9日,是华西中学的家长开放日,名家长走进学校,在古朴的红砖校园中,在金黄的银杏下,品味百年老校的厚重历史传承,感悟全新教育时代下的改革浪潮。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家长们的步伐,去品味我们身边的这所好学校。
美国地方政府代表团访校
第1站:校史馆百年前就是成都教育领跑者
“各位家长请移步这里,这就是我们华西中学的校史馆了,这里承载着我们华西百年历史。”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家长们随着阶梯缓缓上移,仿佛步入了时光长廊。
年,在成都华西坝。为了给华西协和大学提供生源,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三所教会,联合创办了“华西高等预备学堂”。
背倚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立足自由开放的西学精髓,作为华西协和大学的附属中学,创建之初,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就颇为现代化、规范化。在旧私塾和传统书院,依旧统领成都教育的时候,华西后坝荷花池边小楼里,格物致知的声音,显得格外悦耳。数学、物理、艺术、科学概论、哲学史……这些必修或选修课程的设置,标志着百余年前,华西中学便以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成为成都教育的先驱。
在校史馆的一面墙上,密布百年校庆时学子们给母校的贺信,家长们细细的观看,寻找着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当年,这片教育热土,培养出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陈志让、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一年前吴敬琏回母校演讲时,还在感念当时的校园时光:“我很感激那段时光,它提供给我的环境让我的少年时代快乐并不断能有想法滋生。”
李艳校长陪同杰出校友吴敬琏参观学校
第2站:课堂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当然是家长要重点体验的地方了。
上午10点50分,初一(10)班陈鹏飞的妈妈同班上的家长代表一起走进了教室,这是一节数学课。让她惊讶的是,教室里,学生的课桌不再是一排排的排列,而是4个学生两两相对而坐,38个学生被分成了10个小组。数学老师张立萍在黑板上写出了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几个词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几个词的概念。几分钟后,讨论完毕,学生们个个争前恐后的举手,要求站起来回答问题。
“你看,这跟我们那会上课的时候明显不一样,互动性强了很多,学生们也都积极起来了。”陈妈妈边听课边发出这样的感慨。
张立萍介绍说,这是学校这个学期开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4人一组,试图让学生培养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其实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难度更大,课前对于学案的准备,问题的设置,课堂上对课堂氛围的把控,课后对于授课效果的总结,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经过3个多月的实施,张立萍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了,学会了自己去思考。
华西中学副校长廖云说,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主战场。年9月,学校设立了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现教研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向研究学生“学”的转变,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的转变,由传统教学模式到互联+课堂模式研究转变。
知识的殿堂
第3站:食堂7元餐让学生吃得安全放心
中午12点20分,家长们在参观完食堂之后,体验了一顿校园午餐。
只见几辆大型的保温餐车被推到了教学楼里,每个班都有学生代表前去领餐,米饭,菜品,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学生们自觉排队,就餐井然有序。让人没想到的是,看起来较为丰富的餐品,每顿只需七元钱。这就是这个学期华西中学悉心打造的“七元餐”。
在此之前,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外就餐,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就餐模式食物卫生得不到保障,也存在交通隐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避免受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10月8日起,全校学生开始统一在校内就餐。
全校6个年级多名学生,同时在校内就餐,对学校来说,也是种挑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吃饱、吃好,学校餐厅想尽了办法,不断创新菜品,对于送餐到班的年级,班主任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在学生就餐时守餐,组织学生自觉排队,养成“吃多少打多少”的就餐习惯,在避免浪费的同时保证班上每位同学都能吃上饭,吃得饱。对于到食堂就餐的学生,食堂不仅保证能有丰富的菜品可供学生选择,同时也不断改善就餐环境,让学生吃的放心。
“作为家长,学生吃得饱吃得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一名家长说,她非常支持学生在校内就餐,最起码食品安全是得到了保障。
研制机器人
第4站:足球场强势足球为国家输送体育健儿
这个季节,正值华西中学校园足球联赛举行,吃完午饭,家长们就来到操场,观摩起了学生们的足球赛。
说起足球,这项运动在华西中学已经延续了百年,首任校长英国人陶维新就非常倡导足球运动,率先在四川大地点燃了现代英式足球的火种。被誉为“西学文化的先驱,体育健儿的摇篮,学生运动的基地”的华西中学,也培育出了原国家足球队队长马明宇、朱平,知名足球运动员李晓峰、何斌、邹侑根等优秀足球健儿。
今天的华西中学,拥有两块标准足球场,一块是来自意大利AC米兰的人工草坪,一块是天然草坪。曾是亚洲杯男子足球比赛和世界杯女子足球比赛的训练场地和后备场地。除了足球联赛、校园文化和球队建设外,华西中学还开发了一系列的足球校本课程。
在华西中学的规划中,学校将在足球课堂教学上,从七年级到高三年级,逐步编制一套以足球教学为主的体育新课程,将研究如何使用足球新课程,研究高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将把足球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结合实际编写校本课程《足球文化》,把足球的基本技能、足坛健将、足球精神等内容纳入校本课程,通过练一练、比一比、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足球文化。
“我们校园足球教育活动,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而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对足球运动的喜爱,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该校校长李艳表示,足球既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更是一种教育活动。
全国校园足球推进会嘉宾参观校史馆
第5站:沉降广场多元文化培育学生高雅情操
12月9日,正好是“一二九”纪念日,学校合唱比赛即将举行,课余时间,在围满银杏的圆形沉降广场上,一个高中班级练起了合唱,《友谊天长地久》、《我爱祖国》,悠扬的曲调和金黄银杏相映成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下午,还是沉降广场上,又一个班级开始了国学诵读,充满感情的朗诵让围观家长不禁鼓起掌来。持此之外,沉降广场上,还经常有太极表演、书法创作、国画等活动开展。
行走在华西中学的校园,古老的钟楼、质朴的红墙、浅浅的墨池、浓郁的树木。就像该校副校长江玲所说,华西中学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文化中西合璧。学校的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开放、包容、人本、生态、跨文化等国际化元素。“以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以高雅艺术陶冶情操,我们每一个华西人都在用心打造校园,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传播美,都承载对学生文化熏陶的功能。”
书香四溢,雅韵扑面。华西中学,这所百年名校,正在迎着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破浪前行,每一位华西人,在用自己的心血,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沉降广场品读经典
(说明: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并重新配图)
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