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3981.html兵哥注:自创办新闻客户端以来,华西都市报一直坚持“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体运营”的思想:一支队伍,即原《华西都市报》的采编经营团队和封面传媒新聘人员;一个平台,即封面新闻“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报纸成为平台的一个产品;一体运营,即内容生产、媒体经营、组织管控一体化。封面“豪华”的技术配置,在传统的市场化都市类媒体中几乎无出其右。钱从哪里来?除了每年主管部门对新媒体支持的资金和自身的发展创利外,市场化还是重要的法宝。新媒体营收突破1.6亿,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如何抵御报业危机?来源:全媒派作者:任琦“我们是要在《华西都市报》旁边再新种一棵树,而不是在原本树的树枝上搞嫁接。”五年前,《华西都市报》谋划开立新闻客户端时,如是表达了他们对客户端的期许。今天,这棵新种的树长成了传媒业界颇有些名头的封面新闻。而《华西都市报》则成了一个报纸事业部,除少部分人继续从事纸质版的版面编辑、检校及发行工作外,其余多人全部转向封面新闻,以封面新闻为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主驱动。截至00年年初,《华西都市报》纸质报纸订户1万,报纸从对开大报,变身四开小报,而封面新闻客户端用户数超过万,日活数06万。难得的是用户中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无技术不媒体
如果每个新闻客户端都有人设的话,封面无疑可以贴上“技术男”的标签。擅长在各种新媒体论坛中发声的封面传媒CEO李鹏,在近四年的多个演讲中,关键词均离不开“智媒”与“技术”。
今天,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建设理念定义为“智能+智慧+智库”的三智媒体。从封面的实践看,哪些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向?传统的机构媒体在哪些生产流程和环节上能够把智能技术真正用起来?封面从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智媒新基建四个纬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特别是在内容生产、分发和媒体管理运营等环节,人工智能、大数据辅助和提升功能日益显化。以智慧编辑部为例,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编辑过程中,机器人小封一方面通过关键资料推荐、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等环节,帮助提升采编人员的写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已经能够做到自动排版、自动生成文字摘要和智能语音合成音频、智能配图、智能纠错和查重等,通过人机协作提高编辑效率。封面的技术团队有一百多人,技术大咖的年薪最高能到七、八十万,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技术团队配置高,源于封面“技术自有”的思路:核心的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资本不产业
封面传媒公司开立之初便有一个上市的目标,甚至一度传出与互联网公司携手,但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消息。虽然个中曲折不断,但是公司强化资本运营,打造融资上市平台的追求没有改变;封面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努力也没有停止过。去年封面与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顺利完成了Pre-A轮融资,并与新华文轩、四川能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A轮及后续融资股改工作。无中国不封面
封面上线四年,每年的变化都很大。年还在提打造“区域平台型媒体”,到00年直接变成了“打造中国的封面”,站位和立意从区域迈向了全国。
为了配合这一定位的改变,封面对内容架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尽管网络没有边界,传统的省域媒体要走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确实有超常规之处,这一发展方式对于地方媒体来说是一种新打法。
为了配合全新的定位,除了上线省市地理频道,封面还推出了新产品,如封底、30秒两个新的客户端。“华西—封面”品牌作为区域强者,在西南地区有极大的优势,但能否将这种优势扩大到全国,能否在与当地主流媒体、众多区域下沉的互联网媒体巨头的PK中脱颖而出,可能还需要时间证明,更需要像追求技术发展一样,深耕内容品质的建设,有超常规的策略和方法,并付出一般人难以坚持的坚持和“持续不断的折腾”。《华西都市报》这种高举高打的转型,在目前传统都市报普遍面临发展瓶颈的时期,应该是不多见的。这固然取决于报业集团对它的战略定位,也与新媒体在创始之初就坚定转向技术流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
媒介即讯息。在技术大潮面前,传统媒体人将如何更好地存续?这,是一道每个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纸上谈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sj/10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