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西部散文选刊》编辑部
年第79期·总第期
通江县麻石中学因校园内有一个松林坡和一口大堰塘,被人们誉为有山有水的园林式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作为农村中学办学成绩喜人,亮点精彩纷呈,成为了原四川达县地区的“名校”。麻石中学在海拔近米,离场镇2公里的山梁上,老地名叫五香庙。我在这里读的初中,又在这儿工作了七年。麻石中学是我一生难忘的初中母校。由于学校海拔位置较高,许多植物不适宜学校所在地气候生长。为了绿化美化校园,师生在教室两边栽植了近两米高的松树。时隔九年,我调入母校任教,教室边的青松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母校读书期间,最艰难的日子是冬天。在冬季,学校风大,下雪的次数多,每一场雪至少四至五天才化完。教室外面挺拔的青松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雪。每次下雪后,教室旁边的青松披上厚厚的一层雪,就像给青松穿了一件衣服。从教室的一头向远处望去,一排青松像一棵棵美丽的圣诞树,让人赏心悦目。课间,有调皮的同学趁站立在松树下的同学不注意时摇动松树,松树下面的同学顿时变成了“雪人”,让旁边的同学捧腹大笑。记得有一次语文课堂上,老师指着窗外身披银装的青松,情不自禁地朗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教导我们要有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那时,学校一到冬季就缺水、缺电,天寒地冻,师生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大多数同学手脚患有冻疮,很多时候没洗过脸和脚。我的左手腕关节处因那时生冻疮留下一块伤疤,成为我一生难忘的印记,也是我寒窗苦读的最好见证。在冬天,学校的水井干枯,同学们只有提着胶壶到附近村子的冬水田里打水回来淘米蒸饭。记得有一次下大雪,到处白茫茫的一片。我和几个同学懒得出校去找水,就将青松上的雪抓到饭盒里,筑得满满的。然后,将饭盒送到食堂去蒸。吃晚饭时,看见饭盒里还是硬硬的米粒,我是后悔不已,只有忍着饥饿度过那一夜。在那些年代,一代代麻中学子,有青松一样的品质,坚忍不拔,不畏困难,刻苦学习,实现了自己梦想。记得我所就读的初八六级三班,当年考录了十四个中专生,我也有幸考上了中师。几年后,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母校因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在全县声名鹊起,许多外地学生慕名而来求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一晃我调离母校又二十多年了。母校一直深藏在我心中,她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我许多记忆,经常在梦里回荡。一次,因出差路过母校,我迫不及待地下车到母校校园走一走、看一看。好多年没到过母校了,她已物是人非。曾经的瓦房都变成了楼房,“绿茵”操场变成了塑胶操场。母校变得更加的漂亮了,我心中由衷高兴。当走到内操场,见记忆最深的一排青松已荡然无存,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难受,那可是一代代麻中人的精神象征。后来,从曾经的同事处了解到,当时,学校负责人决定砍掉青松,以扩展场地建塑胶网球场,教职工中就有较大的争议。青松该不该留,已成为过去,再讨论已无意义了。但是,母校的青松在那些年代的学子和老师记忆中永远抹不去。愿我的初中母校像青松一样常青!作者简介:母平昌,四川省通江县人,中学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经验文章余篇,另有散文、杂文散见于《四川政协报》《华西都市报》《巴中日报》《巴中晚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等报刊。《西部散文选刊》近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2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2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2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1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0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9期目录《西部散文选刊》年第8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7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6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5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4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3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2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1期目录
《西部散文选刊》年总目录
投稿邮箱:xibusanwenxuan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