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传统媒体融合实践赋能品牌重塑,都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88.html
传统媒体的鼎盛时代,行业竞争拼的是规模和平台。互联网时代拼的是生产要素的数据化水平和运营流程的数字化协同水平的时代。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传统媒体必须有所改变,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找准切入点,消除认知局限,加快融合转型。

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比"慢"更可怕的是"傲慢"

当今电视业的发展存在四个问题,"关停并转"是未来电视行业的必然出路。

深陷"内容为王",依赖频道和节目改版

这些年,为应对收视率下滑,电视台推出一波又一波频道和节目改版,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名牌节目,虽然带来短时的收视率提升,但治标不治本,依然难以挽回收视率总体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电视人还陷在"内容为王"的迷局中难以自拔,罔顾了渠道的重要作用。

接受互联网,没有互联网思维事实上,传统主流媒体不是没有接受新事物的勇气和眼光。互联网刚刚发展起来不久,央视就创办了央视网(年),新华社创办了新华网(年),人民日报创办了人民网(年),比新浪网(年)、搜狐网(年)等都早。但是关键问题是,彼时这些主流传统媒体只把新媒体当作传统媒体的补充或延展,而不是当作未来发展的方向去布局。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问题。当提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时,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互联网+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互联网"?这两者不仅仅是前后位置的不同,更代表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现在看来,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不是慢,而是"傲慢"。特别是前些年电视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不在乎新媒体的崛起,也看不上新媒体的内容。津津乐道于主流和非主流媒体的划分用传统观念划分媒体,只会影响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也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媒体传播的格局,其意识深处还是来自于官本位思想。这种划分,本质上还是对传统渠道路径的依赖。工业化时代广播电视的传播是典型的中心化的,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对此如果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认知局限,重事业不重产业传统电视对传统路径依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行业跨界出现的新技术新应用的漠视。比如,前几年乐视、小米等企业相继推出电视盒子,只需要一个盒子就能让普通电视通过Wi-Fi观看海量视频和电视直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在内容上无论如何发力都难以阻止传统电视的下滑趋势时,需要停下来检视一下发力的地方是否正确,从产业的角度来思考传统电视未来的发展,以企业家的精神去带领电视台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从科技入手,从产业切入。传统媒体其实具有很强的优势,拥有海量、质量优良的节目资源和版权。最关键是如果在自己的智能电视上赋予更多的服务,从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从宣传转变为宣传加服务,有效地提高用户黏性,在新老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民网融合实践与品牌重塑

面对全球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媒体行业各个环节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舆论生态在变,媒体格局在变,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在变,人民网作为主流媒体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用四个维度的融合案例,介绍近年来人民网在平台赋能、标准赋能、传播赋能和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尝试与实践。

一是精品原创与服务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网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集全网之力投入疫情报道,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发布图文、视频、融媒体报道及产品18万篇,阅读量超过亿。

发挥网评强项,推出系列评论,成为整个战疫中引导舆论走向、设置工作议题的重要指引;发力移动端,推出了《人民战"疫"》网络直播节目等多个"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体产品。

二是党媒视野与行业标准。为助力网络直播营销行业健康发展,人民网人民优选平台近日携手地方政府、MCN机构等,共同组建成立"人民优选直播联盟",旨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促进网络直播营销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充分发挥“直播带货”对社会经济的助推作用。

三是传播价值与生态再造。以"开券"客户端为核心,人民网旨在搭建起信息聚合分发、优惠券全链路管理、开放营销平台的惠民消费生态圈。

四是媒体实践与科研智慧。依托人民网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中科院自动化所近20年的技术积累,以及人民日报依托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民网推出了面向以海量音视频内容安全为内核的智能计算平台——内容风控大脑,提供各种场景下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模态内容的语义理解、场景识别、目标检索等服务,并将赋能到网信、公安、安防、教育、工业等多个场景和行业。在保证审核准确率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第三方审核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和可定制程度。(据文章《唐维红:媒体融合能为品牌带来什么?》《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还有机会吗?比"慢"更可怕的是"傲慢"》编辑)

新媒体营收超亿,

首家都市报如何抵御报业危机?

对《华西都市报》等纸媒来讲,无论是路径依赖,还是人才队伍结构,抑或强大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向纸媒主导。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只有改变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华西都市报自创办新闻客户端以来一直坚持"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体运营"的思想:一支队伍,即原《华西都市报》的采编经营团队和封面传媒新聘人员;一个平台,即封面新闻"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报纸成为平台的一个产品;一体运营,即内容生产、媒体经营、组织管控一体化。技术创新赋能新媒体发展

从华西到封面,技术是转型的引擎。封面在追逐技术的道路上"持续不断地坚持着和持续不断地折腾着"。年10月28日成立封面传媒公司后,招聘的第一个成建制的团队是技术团队;年10月,明确提出要把封面新闻建设成智媒体。当时的理念是"智能+智慧",既是智能媒体,更是智慧媒体。今天,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建设理念定义为"智能+智慧+智库"的三智媒体。

封面着重注意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智媒新基建四个纬度。特别是在内容生产、分发和媒体管理运营等环节,人工智能、大数据辅助和提升功能日益显化。今年,封面还推出了智媒演播室(5G视频智媒体实验室),拓展5G+4K+3D富媒体直播、MR视频等业务领域。在内容分发环节,封面打造了"算法推荐模型+人工干预+用户自主选择"的模式,生成实时推荐流,包括内容质量、内容分发、内容传播、内容生产四大类共12个算法模型。而在媒体内部的管理和运营活动中,"数据驱动"是首要战略的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市场化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法宝

封面传媒公司开立之初便有一个上市的目标,甚至一度传出与互联网公司携手。虽然个中曲折不断,但是公司强化资本运营,打造融资上市平台的追求没有改变;封面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努力也没有停止过。据悉,封面传媒将新成立一家集团三级子公司,由传媒公司控股,引入外部投资,实现团队持股,为下一步"打造中国的封面"的发展定位打好基础。

打破地域限制,扩展媒体发展范围

封面上线四年,每年的变化都很大。年还在提打造"区域平台型媒体",到年直接变成了"打造中国的封面",站位和立意从区域迈向了全国。

为了配合这一定位的改变,封面对内容架构进行了新的调整。4月29日,在"云聚变,智未来"第四届AI+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6.0版全新上线。随着新版本正式上线,封面新闻省市地理频道将覆盖全国15个省及重要城市。"中国封面"向前迈出了又一大步。为了配合全新的定位,除了上线省市地理频道,封面还推出了新产品,如封底、30秒两个新的客户端。前者是针对高端用户和精英群体深度化、轻量化、慢阅读的习惯研发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封面希望无论身在天南海北,只要你打开封面新闻客户端,就能第一时间获取当地最新资讯。

《华西都市报》这种高举高打的转型取决于报业集团对它的战略定位,也与新媒体在创始之初就坚定转向技术流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媒介即讯息。在技术大潮面前,传统媒体人将如何更好地存续?这,是一道每个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据《新媒体营收超1.6亿,第一家都市报如何抵御报业危机》一文编辑)

文章选自《融媒参考》第21期(年7月31日)

声明:本公号内容允许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作者及出处。本公号所刊发文章,非声明为原创的,皆属原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的观点和立场。

为促进与粉丝及广大媒体界业内人士交流互动、分享经验,"融媒参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nr/11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