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李波,谈成渝两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www.hhlsq.com/m/
重庆小街成渝文旅融合“后浪”将成主力军专家:川渝高校可进行多种人才交流

为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动员令”,今年,成渝两地在各个领域都积极组“CP”,谋求深度融合发展。尤其在文旅方面,从网红景点“携手”,到巴蜀文旅自由行开通,再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等,两地频频展开合作。

  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李波表示,成渝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在文旅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还需更积极打通两地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合作的内容、形式上都要突破和创新,并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成为延续两地合作的主力军。

  文旅品牌升华

  创新包装传统文化产品

  “成渝两地地域相接、血脉相连、文脉相通,有巴文化、蜀文化、长江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移民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渊源,可挖掘并合作的文旅资源有很多。”李波认为,未来还需深耕这些传统文化,做出更多创新。

  如今,成渝两地常常被冠以“网红”的头衔,李波认为,“‘网红’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一个品牌长久延续下去,并能够不断打造出新的IP。”随着5G时代到来,会催生更多新的媒介,成渝两地也需要及时掌握并运用新方式新技术,在演绎和推广文化方面推陈出新,让文旅品牌得到升华。

  同时,既打造巴蜀文化旅游线路服务等软产品,又打造景区设施、研发旅游产品等硬产品。“我们要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扩大成渝两地文旅消费市场。”李波提出,要主动打造“云上旅游”、智慧景区、“云博物馆”“智能+文化旅游”等项目,让广大游客享受高品质、个性化、新体验、科技感强的巴蜀文化旅游新体验,这既能为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又能助推文化旅游科技全产业链发展。

  “探索通过5G和区块链技术开展线上艺术品交易、云展览,研发艺术交流平台,在新媒体中广泛宣介艺术品和艺术品资产配置知识,提升两地消费人群对文化艺术的兴趣,营造热衷了解艺术品及艺术品投资的良好社会氛围。”李波说。

  引导“后浪”

  促进两地人才与演艺合作

  两地文旅发展,不能忽视“后浪”的力量。李波认为,引导年轻人加入到两地文旅发展中,可以使合作得以更好延续。“既然要做好形式的创新,掌握和用好新的媒介,也要依靠这些生力军。”这样才能更好地包装和宣传两地传统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引入“后浪”,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李波指出,两地需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生产高端人才及相关技术人才。“比如依托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订单式’培养精通文化艺术、外语和文化贸易的专业人才;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为重点促进成渝两地高校国际人才交流。”

  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才拥有创作高质量艺术作品的机会。李波认为,一方面,可以立足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人才优势,创作优秀静态艺术作品,并广泛收集成渝地区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巡展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云美术馆上展示;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的人才与成都演艺集团、重庆演艺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动态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巡回演出。

链接亚欧成渝携手注入“人才活水”

  

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李波谈成渝物流合作

  7月0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举行。全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此次会议中,透露了“内联”和“外畅”两个方向的交通建设。聚焦“外畅”方面,包括提升以中欧班列(成渝)为带动的西向北向陆路运输大通道。同时,依靠中欧班列和航空网络,成都和重庆将会加强协作,共建链接亚欧的国际战略通道和供应链体系。

  今年3月,随着中欧班列(成渝)缓缓启动,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货物,同时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驶向数万公里外的欧洲大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向西开放重要陆路运输的中欧班列,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

  “依靠中欧班列,成渝地区要加强合作,首先得强化合作共赢的意识,打通合作通道,能够互相扶持和包容。”重庆市沙坪坝区物流办党组书记、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李波表示,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两地应该统一规划协调,建设、管理经验以及一些资源都可以相互借鉴或共享。

  “如今,两地加强协作,共建链接亚欧的国际战略通道和供应链体系,我认为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李波指出,要科学分析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在加快培育本地国际化人才的基础上,用好用实海内外引进的高端人才,让人才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在区域人才培养方面,李波建议,两地可以依托川渝两地的丰富高校资源,在体制机制上、经费支持上加强在国际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同时,要加强既有深厚的相关专业领域学习背景,又通晓国际行业规则,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一流人才的培养。”

  李波也提到,在川渝地区共同发挥国际物流供应链作用的同时,要依托川渝地区的产业优势,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创造辐射周边省市、面向全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会。”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nr/10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