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书局的坚持
送仙桥的旧书市场,其实就是几个旧书摊位
淘书的间隙,天斌兄邀请我们喝茶聊天我比较关心旧书的销售市场,遂问起经营状况他说附近有个医学院,老师和学生们经常来淘书,关于医学的旧书相对好卖一些另外,关于成都以及川渝本土文化的图书也占一定比例但总体上卖旧书挣不到什么钱,他的妻子是注册会计师,有一份还过得去的收入,才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毛边书局还向国外的华人社会出售一些工艺品,聊补不足
所谓书局,其实是一个人的旧书店老板傅天斌是湖北襄樊人,年轻时曾在新华书店上班,后来创立毛边书局
珍贵的书还是有一些的我看到一家摊位上摆着一套民国期间的银行内刊,小心地用塑料袋包起来,叫价很高研究者华西都市报社区版见到,或会以之为宝
我要去的成都方所书店,据说是全国十大最美书店之一说是美,不如说是文艺范儿
方所书店位于繁华的太古里区域的地下部分,整个书店像个巨大的山洞,如无缘亲见,你想象一下《西游记》中妖怪们藏身的山洞即可
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朱晓剑、欧海和我各自挑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结账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场景:卖书者只肯收很低的一点钱购书者觉得价格太低,反复往上加价,最后终于敲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价格厚厚的三大包书,三个人也才花了四百多元钱王国华
成都的城市宣传语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我想,那隐藏在大街小巷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也应该是这个城市重要的一部分手机时代,信息顺畅便捷,唾手可得,书籍和各种纸媒的信息华西都市报招聘记者载体功能日趋减弱,但“图书”这个美好的字眼起码会保留一两代甚至几代吧?
不过,我还是关注图书本身书架上大多为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类书籍我找到与历史有关的两个专柜,看了看,觉得很靠谱图书的分类摆放与组合,能够透露出书店人员的基本功,或曰学识靠谱的分类与摆放,应该是融会贯通的读者看中其中一本,马上就能找到与其相关的图书而这相关的图书,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可以判断出来,关键是其中的一两本如果你能把那一两本拎出来而别人拎不出来,高下立判比如,我的熟人王熙远先生的著作《神巫毛拜陀》曾获本地散文大奖,却被方所书店摆放在“宗教”柜台中不由暗想,这就对了
市民在地摊上找书看
够格的书店和其他书店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是华西都市报报料热线否有新诗集诗是新诗,而非古诗、律诗之类我在方所见到几个本地诗人的诗集,如翟永明等成都诗人多,还有一份《星星诗刊》继续翻阅,又见到于坚、余怒、骆一禾等人的诗集,不由暗暗点了点头听说原先在楼下,后来挪到了三楼天台将旧书与古玩捏合在一起,或是因为旧书有收藏价值,且可营利各地均如此,此地亦未免俗我读书较功利,坚信书是工具,只看内容,不太在乎品相、版本读完以后,谁都可以借走,如果不还,我也不去追
和朱晓剑兄登上三楼,见到冷冷清清的几个摊位旁,摊主们凑到一起,大呼小叫地斗地主冷清与热闹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感觉他们不是摆摊的,而是借这个机会玩乐的既然摊主这种心态,我们也就不用郑重其事了,一边逛一边闲扯旁边一个华西都市报登报电话顾客坐在花坛上,手里拿着一本画册,对摊主说,二十元喽,反正我可买可不买喽摊主说,不行啦,怎么也要加五块啦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攻防,谁都不着急后来顾客站起身,硬把二十元钱塞到摊主兜里,起身走了摊主也不追,嘴里却喊着,再加五块啦,直到顾客的身影消失
打上时代烙印的旧图书
书摊虽不多,但足够消耗上大半天闲逛的女人,把挂出来的衣服挨个摸一遍、试一遍,乐趣无穷真正的爱书人,就像逛街的女人,把每一本书都拿起来翻一翻,若碰到中意的,就掏钱买下,反正也不贵,一般都是三五块钱有些人心中存有若干定见,以为旧书就比新书好,其实不然,旧书中还是垃圾书居多,能留存下来,靠的就是当时印量大我用两元钱买了一本期刊,1976年第6期《黑龙江华西都市报登报电话演唱》当时已是“文革”后期,这本纯文艺性质的期刊充满了杀气腾腾的斗争气息如今读来,恍如隔世
方所书店的美
我在方所书店呆了足足三个小时,看到里面闲逛的人也不少,多为年轻人,成双成对,成群结队,但到柜台前结账的人并不多,两个收银员面对着面闲聊天,他们那轻微的成都话,听起来倒是挺悦耳
还有一个趣闻毛边书局藏书库搬过几个地方,都比较偏僻有个日本学者,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中国话讲得非常好,也不打电话,每次都能根据网上提供的地址找过来“这才是忠实粉丝”,傅天斌笑着说
一个阴冷的下午,我和深圳年轻的图书收藏爱好者欧海在朱晓剑、傅天斌带领下,来到隐于一个老旧居民区内的毛边书局藏书库几间屋子都是堆得满满当当的书架,遮华西都市报挡了所有的光线,书架和书架之间的空隙很小,像我这样的身材,基本上转不过身来我和欧海每人拿着一个手电筒,侧着身子进去,侧着身子出来晓剑兄给我拍了一张照片,黑乎乎的背景下,一点微弱的光,我聚精会神地在书架间搜寻,画面有点惊悚,也有点温馨
(作者系专栏作家,供职于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
关于书源,他说,眉山有几个造纸厂,从川渝各地收集了大量旧书四川曾经是抗日期间的大后方,众多文化名流在此生活,留下过痕迹,也培养了本地人好读书的习惯傅天斌经常到造纸厂去选淘,然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我的成都之行,就是要追寻几个书店,淘淘旧书,与读书人见个面,谈一谈与书有关的那些故事
送仙桥旧书市场的清冷与热闹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