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AI都能写稿了,媒体人的饭碗还端

等你点蓝字   “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工作会被取代,很多白领工作也将在10年内被取代,包括记者(媒体人)这个行业。”李开复博士在新书《人工智能》分享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AI(人工智能)作者已经虎视眈眈,很难想象靠文字为生的的人忽然有一天不能靠文字养活自己,那么我们该去做什么?”李开复博士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中这样说。

  随着AI的发展加快,类似言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很多写作者的焦虑。仅在中国,由   李开复博士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AI写作机器人已经在多家国内外媒体实实在在的体落地了。

 

AI写稿已在路上

  AI记者始于年,在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超过人类记者的速度,率先完成一篇机器稿件,当时在街头巷尾争议四起。随后的两年,包括《福布斯》、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在内的国外知名媒体逐渐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写稿。

  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研发的一款写稿机器人「Xiaomingbot」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可以进行实时撰写新闻稿件,在16天内发布了篇资讯报道,平均新闻生成到发布时间为2秒钟,几乎达到电视直播的传播速度。Xiaomingbot生产的内容涵盖了所有体育新闻的重要信息,包括比赛时间、比赛名称、体育馆名称、规则、运动员姓名、国籍和年龄等,同时它还可以根据新闻人物添加不同的配图。据统计,其文章阅读率与同期职业体育记者撰写新闻的阅读率相同。

  今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资讯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不久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多字的稿件。而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线。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而机器人写稿也不再是吸引   媒体巨头对AI技术在研发和应用上的加码,让我们看到了AI在未来对媒体业造成的巨大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智力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重塑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互联网这种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我们想找到优质或者自己所需信息的难度也就越大,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

“媒体人将集体丢掉饭碗”一说的几种观点

  关于媒体人“集体失业”之谈,李开复博士很笃定的认为,大多数新闻写作记者肯定面临失业,而注重人与人面对面采访的深度报道,以及需要收集大量证据的调查性报道却不会被AI取代。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对于这一观点有详细分析:新闻撰稿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信息报道类的新闻撰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闻写作工具所取代。比如在体育类、天气类、财经类的新闻报道中,人类记者通常所做的不过是简单地组合事实,报告情况,并按照某些既定的格式完成文本写作。这种工作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可以被机器取代。

  但是,同样是新闻类写作,如果你所撰写的是《纽约客》类型的深度评述文章,每篇文章都需要大量采访为基础,并在原始素材之上,发挥作者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提炼出相对复杂的逻辑结构,设计出最适合主题的表述形式,这些工作,每一项所需要的思考时间,都远远不止5秒钟。有能力为《纽约客》撰稿的记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

  然而,这样的观点背后隐藏一个事实:做深度评述文章的记者只是广大媒体人中的一少部分,那么另一部分编辑记者将不可避免的面临失业。

  李开复博士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意思)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腾讯公司表示,以腾讯的AI写作项目Dreamwriter为例,它虽然已经应用在了财经和体育的短报道上,但是进展缓慢,代替人类记者还为时尚早。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表示,记者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促使媒体提高效率。“没有大数据的强力支撑,AI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化,也不可能发展如此迅猛。”李鹏表示,“在因人而异的报道中,我们强调智慧的主导、强调人,同时更强调于基于大数据、基于智能媒体挖掘的兴趣推荐算法。”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郭宗明却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写稿不冲突。他认为,机器人写稿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AI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的速度远高于人类;第二,同样的事件,AI能做到更快,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第三,现在的新闻还讲求广泛的读者参与,AI可以监控读者的评价和   但人类有更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的本领,可以写出很唯美的文字,可以在稿件中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写稿还做不到的。

  在媒体同行的交流中,普遍观点是机器人既有优势又有局限性。优势体现在它写稿的效率高,精准度也高,这是因为它的数据来源规避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一些繁琐的工作。局限性体现在机器人写稿是单调的,报道的创新性难以体现,因为它依赖固有模式,因此,像深度报道这种深层次的观察和分析无法实现。同时,机器人写稿目前较多用于对事实进行简单再现的新闻工作。而记者的角色不应是简单的新闻事实的记录员,更应该是社会事实的观察者、新闻事件的阐释者、新闻意义的挖掘者,这些都是机器人无法达到的。

AI写稿会让媒体人集体丢掉饭碗?

  著名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生物,却因为思考变得无比强大。”实际上,内容简单、重复性高、不需要思考的职业才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而一些需要思考、创意、创新的职业是AI无法做到的。写作与艺术一样是讲求灵感的,即使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无法解释是什么激发了那些生动、多彩、而又妙不可言的想象力。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想象,而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些对于靠执行程序完成工作的AI显然无法实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否造成失业问题的争论也愈演愈烈。牛津大学此前发布了一篇报告称,目前47%的工作岗位将最终被自动化。但对此的批评意见认为,工作被取代,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将失去工作,正如曾经汽车的出现取代了许许多多的马车夫和马童,但同时创造了更多修建高速公路和服务加油站的工作。

人机各有边界,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写稿机器人的出现让新闻生产得以突破人类体能的限制,变得更加高效。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它的数据处理、语义识别、继续学习等理解和处理能力。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人工智能能够模仿甚至理解相对固定的新闻写作方式,并依靠算法迅速筛选、整合出内容;同时,算法技术通过对用户点击、阅读等行为的追踪和分析,能够描绘用户的偏好画像,迅速将内容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

  目前,谷歌、脸书、腾讯、阿里等国内外巨头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美联社早在年,便开始使用自动化软件生成商业公司季度财报的报道,得益于机器报道工具的协助,现在每个季度能够快速发布数以千计的季度财报报道。

  先进技术带来了编写海量报道的能力,但同时人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展江所说,人工智能或许更擅长在体育赛事这类媒介事件中抓取数据生成报道,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知名媒体在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时,记者仍需在场。

  在新闻资讯平台,算法技术同样不能脱离人的掌控。目前的机器算法在很大程度上把内容的互动量和分享率作为数据处理的依据,并不能深入理解新闻内容。高互动和分享率并不能与新闻质量挂钩,因此不设编辑的纯算法推荐,更容易让低俗内容、标题党和不当内容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写稿机器在内容生产上缺乏人的主观性而带来的“人情味”和百花齐放,使得内容产出更加单一,更加枯燥和同质化,难以形成风格。同时在内容接收上,基于流量和利益诱导,曲意迎合用户的算法推荐给用户的只能是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无价值的内容,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中,日益背离技术让人获得更丰富信息的初衷。

  海量的、机械的、无需核实的、无需风格的工作交给计算能力远超人脑的计算机无疑是更明智、高效的选择。而人在新闻多样性、风格化和把关者角色的作用也不能被机器替代,大量实时、深度新闻的撰稿、编辑工作仍需要专业的编辑、记者完成。

技术是把双刃剑,人机结合才能运用自如

  对于先进技术和人的关系,著名科学家霍金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值得参考。霍金警告道,AI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一旦脱离人的束缚,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人必须制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人民日报也在近期发表的社评中指出,“不能做堂·吉诃德,对算法和技术视而不见,拒绝时代进步的大潮;也不能一味依赖,反而成为算法和技术的奴隶。”技术是把双刃剑,人机结合才是新闻领域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谷歌在支持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人在其中的作用。英国新闻机构报业协会的主编皮特·科林福敦表示,写稿机器人生产新闻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依靠所谓的机器人记者完成,经验丰富的人类记者仍然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察人情和独立思考、独到见解上,人类毫无疑问比机器更有“人情味”,更加灵活。

  以一点资讯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用人机结合重新阐释了技术和人的关系。平台主张机器算法+人工编辑的新闻分发模式,以技术驱动为基础,辅以人工干预。编辑队伍配合机器算法不断训练,提升算法对内容分辨的精准度,同时用机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辅助编辑,将人和机器的优势部分有机融合,补足机器分发的盲目性和人力处理海量内容的局限性,将合适的内容精准推送到感兴趣的用户面前。

  对于人工与机器在新闻领域的作用及关系,一点资讯总裁陈彤曾指出:人工智能会给新闻操作方式带来一些改变,但编辑的作用更大。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但不能完全放弃人的编辑理念,放弃对用户体验的洞察而完全依靠算法,否则就会出现观点狭隘、标题党等问题。

  有研究者表示,“现在的AI就像一个个严重偏科的小孩,在某些方面极其擅长,但在某些方面又相当弱智,有些能力则是完全没有。AI实际上很难超越人类。虽然,关于AI完成了作画、作曲、写作之类的新闻一直层出不穷,但这些新闻其实少有将AI的作品完全展示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大多数都太惨不忍睹了。”

  翻阅AI写作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两个事实:

  1、所有的AI作品的完成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人类的指点;

  2、人给的指点越少,AI的最终作品就越惨不忍睹。

  “AI的特性决定了现在的写作只能是照猫画虎,AI就是数学。这句话概括了目前AI(包括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一系列AI)的工作流程:评估计算能力涉及到的所有的可能性,为这些可能性打分,然后选取分数最高的那一个,再增加结果更好的可能性在将来的计算中的权重。想要让AI有一个相对好的表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算法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试错,才能逐渐成型。”

  另一个事实也证明没有人类帮助AI写作还很初级。去年一篇名为《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获得了日本微型小说奖。这算是目前AI写作的最高水平了,但该小说整个写作过程并非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首先它需要人工设置好男女主人公、登场人物、故事梗概等,之后计算机再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大量词句素材,选择使用,组合词汇,最终自动生成小说。

  创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从0到1,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而AI现在能做的,不过是从1到N而已。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

  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写稿机器人颠传统媒体,但更凸显出深度文章的重要

  如上文所述,写稿机器人是人类创造的,它没有思维和思考能力,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实时的报道和文章数据的抓取分析来实现一些简单的报道,并没有能力写具有深度分析的文章。所以,机器人可以代替一些人工进行一些简单的资讯类的新闻报道,而一些深度的内容仍需要人工来撰写。

  AI很难替代深度报道。要想写出一个强人工智能、有深度的稿件,AI必须具有相应的思维、态度和立场的能判断能力,这也是缺一不可的。要同时拥有这些能力,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无论以后AI能不能写出深度报道,但始终还是无法达到人类这种思考的高度以及多样性。因此,只要坚持做有态度、有深度的内容,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赞赏

长按







































儿童得白癜风的原因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jj/9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