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
学院概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四川大学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包括传播认知科学实验室、数字采编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等,实验用房总面积达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多台。
文学与新闻学院以深远开放的蜀学传统为底蕴,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理想,培养基础坚实、勇于担当、道德优良的一流人才和社会栋梁,深耕西部,面向全球,引领当代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开拓进步。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
培养特色
学院现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其中本科招生分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进入本科二年级,中国语言文学类划分为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新闻传播学类划分为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学院十分重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根柢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主讲,大大拓展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还举办了多期由优秀博士生主讲的“博士论坛”,以及由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与主讲的“尊经论坛”;同时积极鼓励本科生进行文学创作,资助出版了《起点》、《青桐》等文学刊物,资助所有主干课出版了课程刊物。
“许川新闻奖”颁奖典礼留念
马识途文学奖金捐赠签约仪式
演播厅实验室
传播认知科学实验室
新媒体创意实验室
师生交流室——立面咖啡厅
比较优势
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四川大学文科唯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上一轮学科评估的成绩为A,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新闻传播学成绩为B+。年,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入围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名单。学院未来的学科发展将紧密围绕学科群一流建设方案展开。到本世纪中叶,将学科群建设成为有川大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术高地。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人(截至年4月),其中教授62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他们中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名、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长江学者8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
专业剖析
汉语言文学(含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本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深厚汉语言文学修养,可从事科学研究、宣传出版、公关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开设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美学、语言学概论等核心课程。
主要就业方向是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文化宣传、公共关系及其他理论文字工作;到文化、新闻、出版、影视、教育部门从事研究、采编、评论、创作、教学等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
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较强言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为目标。
开设中华文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比较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听说、英语写作、外国文学、文化原典导读等核心课程。
主要就业方向是到高等院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到国家机关外事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工作等。
新闻学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的新闻学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为党的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培养与输送“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高素质全媒型新闻人才。
专业开设新闻采写、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核心课程。
主要就业方向为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担任编辑、记者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或到新闻教育与研究部门任职。
广告学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广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广告传播学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能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广告学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专业开设广告策划、广告市场调查、平面广告设计等核心课程。
主要就业方向为到广告公司、企业广告营销部门、广告管理部门、报刊电视和杂志等媒体广告部门或编辑策划部门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
本专业本与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并列全国第一,以培养具备系统的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文案写作、美工设计、数据分析、程序编写和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政治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及创新精神的全媒体人才为目标。
开设网络社会心理学、用户调研与数据分析、数字媒体编程基础等核心课程。
主要就业方向为可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企业广告营销部门、广告管理部门等担任新媒体编辑、策划、制作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宣传工作或在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机构任职。
特色项目
汉语言文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本项目旨在培养爱党爱国,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肩负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全球传播使命,具有扎实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基础,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宽广国际视野,引领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思想家和社会科学家。
在培养模式上,按照“一式两制三化”(一式:本研博贯通式;两制:书院制、导师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模式,着力培养一批终生执着于科学研究与开发、拥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烈动机和突出能力的未来一流学者。学院邀请一批资深教授和业界精英担任指导教师、专业指导小组、课程教学小组成员,同时邀请校外教学名师承担拔尖学生日常教学工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学术问题,实现在学校内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的学术视野。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强基计划
本项目旨在通过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打造我国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培养一批终生痴迷科学、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一流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服务国家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学生培养上,采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提倡跨学科融,个性化教育。一方面,打破人文学科、专业、院系间的分区格局,整合大文学科人才培养资源,建设跨学科的古文字学专业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设立研究课题,开辟多元化、贯通式、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另一方面学院将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教学计划,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双导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每一位学生成才。保证专业导师的“全天候”、“手把手”的培养,以专业导师的道德风尚和专业水准,全面推进学生茁壮成长。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本项目依托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培养具有深厚汉语言文学修养,可从事科学研究、宣传出版、公关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该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学生培养上,坚持“原典”教学理念,强调中西融通,开设多门全英文、双语,古典文献原典导读课程,培养学生原典阅读、中西贯通的扎实功底。
主要就业方向及深造高校
我院本科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教育单位、媒体、文化单位、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就职,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华为、新东方等。
国内外深造率近40%,部分优秀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爱丁堡大学、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
国际交流
学院坚持施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推进学院学生“思维的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学习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和“实践的国际化”为培养目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一方面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开展“3+2”、夏令营、冬令营等交流学习项目;
此外,学院还依托于四川大学“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平台,每年选派近百名学生赴海外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学院每年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我院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上百场,同时以学校“国际课程周”邀请海外高校师生来我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学院还专门设立经费,资助学生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教授SevendErikLarsen的读书会现场
“国际课程周”--来自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同我院学生进行交流
前往泰国玛希隆大学参加“大川世界”海外访学活动的我院师生
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大川世界”海外访学活动的我院师生
杰出校友
四川大学拥有年发展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积淀深厚,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迅猛。巴金、郭沫若等著名作家曾在此求学;张颐、赵少咸、向宗鲁、林如稷、潘重规、刘大杰、杨明照等先生曾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众多学术名家如廖平、刘师培、骆成骧、吴虞、林思进、龚道耕、向楚、谢无量、李植、李劼人、吴宓、庞石帚、刘咸炘、吴芳吉、朱光潜、任中敏、陈翔鹤、石璞、张永言、吕叔湘、王世德等先后在此耕耘。一批著名学者如赵振铎、向熹、项楚等至今仍潜心研究,著书立说。
巴金
郭沫若
李劼人
谢无量
吴宓
朱光潜
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法、王一川,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王利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训诂学家、方言研究专家刘君惠,20世纪在《庄子》字义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名家王叔岷,全国先进生产者、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屈守元,原四川省省长杨析综,“西师书派”缔造者和奠基人徐永年,原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解放军少将龚勋宗,原四川省政府秘书长、党组书记王东洲,海军中将王兆海,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院士)黎明少将,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董志翘,原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首批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叶舒宪,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十所大学双聘教授王岳川,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欧阳友权,北京永庄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赵永庄,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朱庆之,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张涌泉,原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邓川,新博美商业连锁股份公司、四川大音深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长苏丁,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辉,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原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涛,民进中央委员、原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罗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曾明,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吴信训,上海东方卫视总经理兼总编辑陈梁,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陈岚,以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等。
姜亮夫
王涛
王岳川
韩三平
王一川
尹鸿
张涌泉
董天策
学生组织
学生会
文学与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在校团委和院党委领导支持下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和学院的桥梁,是发展与繁荣校园文化的舞台和基地,是培养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学院团委结合专业特色,在院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讲座、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等,例如由学院学术科技部主办的国学月系列活动、宣传部主办的记者节系列活动、由雅韵古典文学社、青桐文学社、自在诗文社等社团举办的“春天诗会”等,为营造多元和谐校园文化氛围贡献力量。文新团委学生会连续多年获得“四川大学十佳学生会”和“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生社团
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社团数量多,且类型多样化,为学生们搭建了学习交流、培养兴趣、展示自我与个性的平台。如雅韵古典文学社、青桐文学社、寻归民俗研究会、记者协会、广告协会、雷雨话剧社、ABO习舞社、粤语文化协会等。
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剧照
四川大学春天诗会
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文学与新闻学院以“新风”青年志愿服务队为公益平台,带领一群有着志愿梦想的年轻人实践志愿精神。我院学生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学院因此多次获得四川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赴贵州遵义“重走长征路”红色筑梦实践团
寄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
百年学府,文新当先!锦水悠长,文豪辈出,这里是你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你壮阔人生的第一站。我们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等你!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教授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慎思明辨,风清骨俊。
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新闻传播学重点一级学科带头人---蒋晓丽教授
未来已来,勇敢追梦。助你启航,伴你同行!欢迎莘莘学子报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大类专业!
宝钢优秀教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诗歌艺术》负责人王红教授
想知道什么是“人文”吗?来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吧,为自己建一个美好自足的精神家。
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hxdsbfz/1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