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海,大冶市作家协会主席,黄石散文协会副主席,大冶一中语文教师、副校长,出版著作《泮湖男生》、《大冶兵暴》、《曹亚伯传奇》等。
年曹策前的散文《灯》发表于《湖北日报》,随即《灯》收入湖北省省编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后来,华中师范学院和河南开封师范学院的《写作》教材将《灯》收录为范文。曹策前写的《灯》成为湖北省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之一。
曹策前当时任大冶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主编油印的《大冶文艺》,然后将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黄石日报》、《湖北日报》和《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
可以说,在曹策前、汪民群和石功彬、查代文、李相淦、王全豫等人的带动及影响下,新时期大冶的散文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其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由刘幼春、李剑荣、李鹏胜、曹茂海、洪合林、刘家云、陈晓频、彭爱云、周桂芳、黄美红、张瑞玲、柯凌霄、段兵胜、张远利、张学华等百余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大冶作家相继在《长江文艺》、《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小品文选刊》、《杂文报》等重要文学报刊上发表作品,相继出版了《渤海日出》(范国强)、《历史的雕塑》(黄开才)、《在那遥远的地方》(李相淦)、《心之旅》(查代文)、《深山苦耕集》(石功彬)、《为了那半边》和《泮湖作证》(曹茂海)、《教育无痕》(冯韦光)、《走出屋檐下》(张放鸣)、《笑笑老师》(朱翠萍)、《女性之河》(黄爱萍)、《告别在这个夏天》(子木)等50余部散文著作,作品题材广泛、创作手法灵活、感情丰富且不乏深刻思考。
查代文的散文集《心之旅》读来无非春草池塘,听蛙听雨,向火夜读,寒山温酒。文章天真而不矫情,清醇而不醉人,在这一篇篇小而琐的文章中,展现的是查代文的真情与个性以及他丰富而平常的内心世界。如《听雨》:“而听雨之妙,则在于心平气静。人在闹市,是听不见雨的……或曰听不进雨的。听雨如品诗赏画,身临其境,心融其情,才能领略其高屋建瓴之势,小桥流水之幽,并由此回首流年往事,憧憬人生之旅,抒发己之品行情操喜怒哀乐。”这是从心田深处流出的涓涓泉流,它自然、清亮而不杂尘渣。其次,查先生的散文还好在他“以诗为文”,创造了宁静,幽远的意境美。文学评论家黄瑞云教授说过,“《心之旅》和《麻石街轶事》不是什么诗的继续,而是两本诗集。查代文写冬夜的向火读书,夏夜的听蛙消暑,多情的水竹,芳香的栀子花,无不表现出这种宁静、幽远的意境,呈现出诗的风采,读起来俨如一首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抒情诗。这正是查先生的散文能深入人心,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情韵不匮的根本原因。
李相淦的散文集《在那遥远的地方》分三辑,共50篇。李相淦爱《登山海关》,去《黄鹤寻碑》,到《鸭绿江畔》看《徜徉书架前》,《在那遥远的地方》做《我的文学梦》。李相淦用酣畅淋漓的笔调,绘出了一幅幅大自然的风景,描摹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山水画,或风俗画,至真情语,栩栩如生。可以说,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这本散文集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黄坪山的“瑰丽神奇”与岳飞的“下马缺”相连,浣沙溪的“时隐时现”与李白的《咏苎萝山》相融,苦而鲜的“黄花菜”与杏子嫂的先苦后甜相映,秀美而神奇的“铜都春晓”与勤劳奋进的大冶人民相通。散文没有画,缺乏形象感;画面没有人,缺乏生命力。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生活的诗。
范国强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喜欢思考、喜欢创新的性情中人,也正因为如此,有《渤海日出》、《沉睡的大漠》、《磁湖夜话》、《鸿爪情思》、《遥远的笛声》和《思想树上的果实》等七种文集出版。《我的班》两万余字,作品随感情的潮水纵笔宣泄,真真切切地叙事,人物历历在目;痛痛快快地抒情,同学之情感人至深。《迢迢自学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心灵,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为心灵而学可以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可以使人觉得充实、感到高贵,可以使人变得更有生存的价值。散文《渤海日出》写日出的壮美,作品从形状、动态、色彩三个角度写旭日东升,它由“光晕”面“小半”而整轮(半浮海面,半沉海里),色彩则由“淡白”而“淡黄”而“橙黄”而“金黄”,描写细腻入微,颇有大家气象。而且,旭日、渔船、大海、云天远近相叠,动静相映,曲直相补,明暗相衬,使海上日出更为神奇,更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
黄开才先生慈眉善目,从容而淡定,谦逊而低调,长期致力于黄石历史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解读历史,感悟人生,穿越时空,意境深远”的历史文化散文,出版有《历史的雕塑》、《磁湖秋月》、《兵节之光》和《明珠璀璨》等。《历史的雕塑》收录了黄开才的50多篇文化历史散文。他写山水,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其落脚点是历史与文化。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下的;既有政治家、军事家,也有文学家、思想家;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不论何种人物,他都力求挖掘其内在而闪光的人性。
大冶的散文创作多取材于生活,或写过去,在对历史的描述中去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人世间的真情,如姚应洲的《吃派饭》、荒湖的《锅底的诱惑》、叶汉平的《叶落归根》和刘庆强的《家庭党支部》等。或写现在,在亲情与友情的感召下,在细小的生活细节中体悟生活的艺术与真谛,如陈晓频《盛夏长出的竹笋》(年第7期《散文百家》)和《远逝的石榴花》(年第9期《散文选刊》)、洪合林的《菁菁玉兰》、周瑞玲的《我给自己点个赞》、曹冬云的《两个母亲》、程良安的《我的丽江》、黎先燕《灯光明暗》、张海清《献血光荣》、李书盈的《此心安处是吾乡》、郑夫的《红枫叶》、黄玉萍的《文章如菜人如书》和段月红的《夏天的怀念》等。
风景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是沉淀的文化;现实的,是渐进的文化。在路上流浪,一路的风景,也是一路的文化。李剑荣的散文集《在路上》不是对一路风景的刻意采撷,更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作为文化旅游的行者,因悲愤而沉思,因喜悦而昂扬;流浪的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忧郁,时而激越。他在《一个人的海南》的海南中写道:“漂泊与回归似乎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大命题。漂泊是关乎身心两面的,而回归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灵魂的依靠和寄托。”暖意春节,他自“贬”海南,“一个人的海南”成了漂泊者的依靠和寄托。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超脱?在现实与心灵的激烈碰撞中,在历史与人文的双重感召下,着意文人必将跳出藩篱,漂泊当然回归,“过客”当成“归人”。因此,“一个人的海南”也是社会变革时期文化人的海南。那般阵痛,那般彻悟,恰好映照了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人或然的心理历程。
年,吴刚出版图文游记《穿行在雪山之巅》,这部游记所有题材均取自西部,且多是那人迹罕至之秘境;所有照片均是邂逅的影像,展示的是本部秘境粗犷、磅礴、浑朴之大美;所有配图游记,均是以故事和传奇方式讲述着邂逅美丽的历程。整部游记画册展现了一个男人穿行在雪山之巅,每一小承受着肺与心脏的重负,每一部接近目标时的如释重负和感慨万端,体会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感受着与美丽邂逅的喜悦。这部书展现的是西部秘境那让人一见钟情的美,其实也是在构建我们内心神往世外桃源的镜像;文中讲述的是一个男人邂逅西部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余盛芳的《珍藏的记忆》有一组“天南地北的足迹”的文章。他亲历延安,远眺山海关,走近尼亚加拉瀑布,目睹自由女神……每到一处,余先生的叙述是感性的,倾诉是沉稳的。这种倾诉是余先生心灵的真情表白:如“登山海关是读一部悲壮的中华民族史,读欺凌、抗争和奋起、振兴交织的历史”(《山海关远眺》)……余先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人生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余胜芳曾在国务院信访局工作,散文集中自然有“中南海的故事”:在中南海观看毛泽东主席游泳(《难忘的幸福时刻》),与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在海边散步(《中南海里的故事》),和李先念副总理一起看大字报(《文化大革命记忆之四》)……作者的叙述是温润的,情感是火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谨、平和、关心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真实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思想向上、生活简朴、工作积极的热血青年成长的历程。
大冶作家协会组织会员乡村采风,写下了系列描给乡村美景、歌颂新农村建设的散文。曹茂海的“醉美乡村”系列散文“写我去过的地方”:《沼山桃花》写保安沼山村,《北山李花》写殷祖北山村,《涌泉》写金湖上冯村,《九如堂》写大箕铺水南湾,《传说》写铁山熊家境,《四十年的村庄》写大箕铺柳林村,《聆听樱花》写还地桥横塘村。曹茂海以特有的视角写不同乡村的不同变化,或工笔刻画,或大胆想象,或叙述故事,或演绎传说,文章短小却能渐入佳境,引人入胜。
人是有灵魂的,散文也有灵魂。《一个人的世界》收的是刘幼春新千年后的作品,再现了他从报社到一中后的生活和思想轨迹。刘幼春先生在《序》中说:“文学是正义的眼睛,善良的心脏,吐故纳心的肺腑,智慧的大脑,流动的血脉;文学是一条给人激情的江,可以看云帆劲旅,可以观两岸风光,可以投身其中洗污涤垢,可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就是不可以断流,就是不可以给人绝望。”可见,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文化,没有道德,不讲正义,不讲正气,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不好作家的。一篇《不说再见不行》的千字随笔,曾经让日夜鏖战的全体战友一同落泪。后来回到学校,他把一中当做“安魂”的家园。的确,刘幼春先生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像一行”的雅士文人。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及民生的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fhwj.com/bbfz/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