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谢礼恒
编辑丨胡丹张涵
图片丨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
设计丨西子
著名的易园,中国首家私人园林博物馆,今年恰逢三十周年,暮春初夏,终于要建自己的美术馆了。八月上旬,著名艺术家何应辉、彭先诚、刘朴、叶瑞琨联袂彭先诚先生门下彭弢、梁书山,刘朴先生门下“朴园八俊”华科源、林茂森、龚志龙、徐鹏、孙成慷、李国洲、唐典贵、何志勇共十四位艺术家将以“画中易园”为题,展易园之风物艺境,创作相关作品送展并以作品馆藏方式在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内新建的易园美术馆中安家,易园美术馆以“画中易园”为开题展,意远境别,十足妥帖。
本文落笔时依稀还有一丝印象,之前印象中的易园,身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必经之路上,虽位于川西的交通咽喉,不过总不算高调,不少本地人也从未一睹深姿。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园林,特别是文人心中之园,总是时而在此,时而在彼,不知是在苏州的狮子林还是在杭州的西湖畔,或许以上均不是。忽隐忽现的文人梦境终究是让人记不清是在哪处看到的“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只有“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门联和那用青花瓷片刊造的“易园”二字才让人记得真切。
园林之媚自有苏杭争翘楚,而安居在岷江水系与青城山边的易园更像是园中隐士,它静心悟道,不卑不亢,不闹不燥。之前仅入过易园一次,都是在绿意裹挟的夏日匆匆赴一场喜宴。跟那些常往的老客闲聊才知易园的秋景甚是不俗,那唯独属于成都的金黄在易园内算是博了众家之长,层林尽染,缤纷有芳。
在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心里,有一方他用心墙建造的中国园林。他说里面应该是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的,也是应该饱含节奏,宜细赏的。“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它应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的”。
作为中国首家私人园林艺术博物馆,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的得名不仅与三十年前园林创始人易文清先生有关,也与其园内构造跟《易经》相联有一定关源。坊间则爱把这里称为“西部大观园”。
对于一方园林来说,三十年历史仅为小荷尖角。随着雏形的缔造,逐一的添置也是园子里的趣事雅事所在。三十年间,它不断完善着规制,添办奇松怪石、亭榭屋台。不断充盈着独有的人文之质、艺术之姿,“只有青山无古今”,这怕是易园的山水姓名。
如今,被再次修整过的易园已是城中一方漂浮的深邃园林。水墨山色浮于地景,灰白墙面予人留出更多遐思。花木成趣,楼宇框景,人入亭台,画映纸语。纵庭院深深,草木葱茏,好似仍有一丝小憾:易园有承载山石的别景,端放清水的池洼,也有塑造亭台的小丘,一步一景皆入画——而如今易园美术馆之“画中易园”开馆展,则将园林之“综艺”体现到极致:园、林、书、画、石、水、亭、楼……范石湖一首《园林》写“园林随分有清凉,走遍人间梦几场。铁砚磨成双鬓雪,桑弧射得一绳麻。光阴画纸为棋局,事业看题检药囊。受用切身如此尔,莫于身外更乾忙。”真是入味入心。
策展人、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秘书长龚云提到,此番易园美术馆开馆展“画中易园”的主题概念是一个长期延续的美学项目,更是以“易园之美”为角度切入的艺术品牌。本次开馆展的作品征集已早早向各位艺术家发出,十四位艺术家还会专题来易园采风并依题创作,八月,易园美术馆将整体展出全部入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朴园八俊”此番也正式将把工作室落户易园美术馆。
“画中易园”借由一纸、一笔、数人,水墨达意这座极富圣灵的川西园林。而文化旅游和园林绿化则是易园在当世最为倚重的两大产业。说情,易园深得蜀地润泽气韵秀灵。说理,易园身居川地首府物丰人兴。
步入易园,便是一次眼睛的饕餮盛宴,步步换景,幕幕生情。或山石掩映,或翠木葱茏,或寒鸦戏水,或人行画中。与草木相遇相会相知,已是浮生幸福。易园之名源于中国六经之首的《周易》,其中饱含的哲学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历代思想家、文艺家从《易经》中寻找艺术创造的法则。陈从周就认为“中国园林妙在含蓄”,这“含蓄”便是中国哲理与美学思想的体现,以易理造园就是把“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远及近、以藏为露、以隐为显”的中国哲学理念作为造园手法,象以明其理,不直呼其名、直言其事,而以意明之。
易园中的鲲化园因园内有一尊采自黄山,重达20余吨的奇石,状似跃鱼而得名。它与门口一尊状若凤的“鹏游”石相映成趣,借喻创作者虽已具隐逸之心,而又怀鲲鹏之志。
“年深外境独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孝廉方正”、“清绮亭”……我想,这些在易园中安居的匾额可真是幸福!它们身居闹市而又大隐于市,不但有花木陪伴,然不讳初心,这也必定是身在城中的画者最愿抵达的心源之域。
“画中易园”由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写展名,彭先诚携应题作品参展,加之两位高徒彭弢、梁书山也一同入展,备受业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bbfz/1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