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年2月4日星期四不限行
美丽唐县主编:石振明
谨以此书献给西雹水村耕云锄月的父老乡亲——作者题记西雹水村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节春节民俗春节是所有节令中时间最长,最隆重的节令,它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直到正月十五。一、腊八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据说源自印度。释加牟尼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们便在这天吃粥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成了佛教的盛大节日。腊八粥过去由黍子米做成,百姓称“黏饭”。20世纪80年代后多以糯米加红枣、花生、核桃、红豆等煮成。说是食后增福寿。村民都在此日早晨煮腊八粥喝,以祈福寿。西雹水村泡腊八蒜是腊八节里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将蒜瓣装入罐或瓶中,加入醋封好,等除夕及年初一吃饺子时开启即食。此时,蒜变得通体碧绿,如翡翠,吃起来酸、辣、香味俱全。二、祭灶西雹水村民信仰灶神,家家灶间均设有灶王爷神位。神像贴在灶台墙上。神像中有男女二人,男者为灶王爷,女者为灶王奶奶。灶王爷神像中印有农历二十四节气,上方书“一家之主”,两旁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方左右画有鸡狗各一只。贴灶王爷时狗不能冲着炕,说是狗咬炕不吉利。送灶神称“祭灶”、“送灶”、“辞灶”。腊月二十三日,又叫小年,这一天要进行祭灶。境内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之说。此日黄昏入夜时,各家举行祭灶活动,先向灶王爷敬香,供上糖瓜、草料、水等。供糖瓜是为让灶王社甜甜嘴,上天后多说好话,别说坏话,“二十三,糖瓜粘”是向灶王爷行贿。祭灶者将灶王神像揭下和烧纸一起烧。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王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敬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年三十要在灶台上贴上新灶王爷,点上蜡烛,燃上香,称为接灶。三、除秽腊月二十四日为扫除日。将屋舍清扫干净,称除秽。民间有“二十四家家忙,又做豆腐又扫房”的说法。意为腊月二十四日是除秽日,宜扫房,不用看日子。四、置办年货办年货是过年最有意思的。不论男女老幼都集中精力,为过年做准备。过去境内杀年猪要在腊月初十后。杀年猪的大多要在腊月十一日的集市上卖猪肉,不杀年猪的要到集市上买过年的猪肉。进入21世纪,物资丰富了,人们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准备过多的猪肉过年,而是买些够过年几天吃即可。杀猪的日子已提前至十一月。农家猪肉是境内人最喜欢的。因为不喂饲料。好多居县城的人到山区买农家猪肉。过了二十四家家做豆腐,且将豆腐切成小片,用火熏成熏豆腐,用盐淹上,可吃到夏天。添新衣、新帽、新鞋、年画、神像、鞭炮、香纸、蜡烛、蔬菜、鸡、鸭、鱼、瓜子、糖果也是年货中最为重要的。置办年货时大多是全家同往,赶集,进县城。为的是体味过年气氛。五、蒸煮“二十六,煮年肉”。家家户户煮肉、熏肉、灌肠子。“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家家在过年时要蒸些馒头,喻日子蒸蒸日上。二十九日蒸的馒头与平日不同的是馒头上都点上红点,以示喜庆。六、年三十(一)扫庭院上午,各家打扫庭院、街道、贴对联、贴门神。“文化大革命”前西雹水村这天开始吊灯笼和布画。西雹水村组织慰问烈军属,为其扫院子、贴对联。(二)招枝下午,街道上大人稀少,多为戏闹孩童。男人在家贴福字、门神、对联、神像,摆祖先牌位及神案。初一早晨在家门口燃干草接祖。(三)照灯、撒岁入夜,各家设天地桌于堂屋或院中,供接神用。在神像处摆供品,点蜡烛、焚香、烧纸接神,称为“照灯”。此活动由女人完成。为防供品被偷吃,在院中遍撒芝麻秸,称“撒岁”,说是这样一旦有偷吃供品的便会发出响声。年夜饭做好后男人先向祖先牌位敬供。然后,举家同吃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四)守岁以上诸事完毕后,全家团坐在一起,或打牌,或闲聊,或磕瓜子,或男性族人凑在一起饮酒。80年代后,变为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上诸项要到零点后,称为“守岁”,也叫“熬三十”。(五)辞岁零点至,在院中点火迎财神,此时,爆竹声声,除旧岁,迎新年。现在鞭炮声可持续半个小时。称“辞岁”。七、过年(一)起五更、敬神祭祖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晨(约5点开始)人们便起来燃放鞭炮,叫“起五更”,鞭炮声一直响到天亮。老人们煮饺子,小孩子们也早早起来,穿戴除夕备好的衣服。衣服要放在床头,不能放在柜中,日出前不能开柜,不能上井打水,境内有此禁忌。现年轻人早已不信此邪。饺子将煮熟时,女人便开始点蜡烛、烧香,男人放鞭炮。意为一则驱邪,二则崩穷。饺子煮熟后先敬祀天地诸神及祖先。然后全家一起吃饺子村内有“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的歇后语,体现了全家团圆的美好和幸福。吃罢饺子开始拜年,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60年代前给几角几元钱,年始几十元或几百元。进入21世纪后,时兴电话、手机拜年。农村时兴初一这天由男人做饭,有“女人做一年,男人做一天”的说法。(二)拜年吃完饺子,开始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过去给几角几元钱,现在几十元或几百元。大家族有家庙的,初一早晨男人带领自家的晚辈到家庙拜祖先。祭拜时要按辈份大小依次上香磕头跪拜。共祭后,男丁们互相祝福新年好。初二,外甥到舅舅家拜年,称外甥拜年。初三,闺女带着女婿到娘家与父母拜年,称闺女女婿拜年。进入90年代后,初一早晨邻里互相串门拜年,各家备有瓜子、糖果、香烟、茶。进入21世纪后,时兴电话、手机拜年。(三)破五儿初五俗称“破五儿”,要燃放鞭炮,俗称“崩破五”,要吃饺子。(四)过小年正月初八,吃饺子,也叫过小年。晚上小孩子们点蜡烛照虫儿。说是照住什么虫儿当年收什么庄稼。第二节立春节民俗立春,又叫“打春”,因旧时民间扎春牛,用鞭打而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立”是“开始”的意思,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西雹水村在立春这天,等立春时刻一到,村民便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迎春”。有的村民吃生菜,吃萝卜,称为“咬春”。村民中有“春打六九头”的民谚,即立春这天是“九九”中“六九”的开始。西雹水村立春时有几项禁忌:一是立春这天出阁的闺女忌到娘家,说是这天到娘家会把娘家踩穷,尤其是嫂嫂弟媳最忌小姑子大姑儿这天家进家门。二是打春这天忌躺着,要站着,表示一年健康。三是这天忌吵架,要和和气气。四是这天忌看病。村内人认为“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第三节元宵节民俗冀西唐县西雹水村元宵节习俗多,有几项古老的民俗。这些民俗为这个千年古村增添了古老的神韵。一、蒸粘糕喝茶汤正月十五日有吃粘糕喝茶汤的习俗。村内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叫“八月十五蒸糕——趁早(枣)儿”,它源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蒸粘糕。元宵节这天,家家蒸粘糕。黏糕又叫黄米糕,其原料有黍子面(黄米面)、红枣、白豆。将黄米面拌成粉状颗粒撒在篦子上,上面放入红枣及白豆,上锅蒸熟。其色泽金黄中透着枣红,吃着黏、香、甜。再配以茶汤喝,是唐县几近失传的独特传统风味小吃。二、吃元宵放烟花晚上吃元宵,放烟花,观灯,是村内的民俗。三、跑竹马在唐县境内流传着一首民谣:“哩儿哩,拉儿啦,唐县城里跑竹马。大舅子拽,小舅子拉,一拉拉到炕当下,上了一壶酒,烫了我的口。上了一壶茶,烫了我的牙。”这首民谣传递了了两个信息,一是唐县有跑竹马的习俗,二是跑竹马的习俗起始时间最迟在固城做为唐县治所时。跑竹马,也叫“跑驴”,是唐县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者仿照马身的样子,用竹篾绑成马的身架(为表演方便需中间空),再用绵纸裱糊,配以马耳马尾。下围用彩绸围起,以遮住表演者的腿部。因用竹做骨架,故称竹马。表演者站在竹马当中,将马架固定在身上,随着音乐边唱边舞。唐县跑竹马的起源地应在今高昌镇南固城。因为相传此地为唐尧第一帝都,又因唐县自西汉初置县,至两晋,县治所也在南固城,期间有余年。从这首民谣中推断,跑竹马起始时间至今最少有年,或者说是起于更早的作为唐尧帝都时。二者都可说明唐县跑竹马的历史悠久,唐县应为河北省各地跑竹马的起始地,是一项当之无愧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烤柏龄儿火唐县把柏树枝叫柏龄儿,是因柏树是长寿树。村民管元宵节叫正月十五,唐县农村有正月十五晚上烤柏龄儿火的习俗。正月十五日上午,小孩子们兴奋地结伴到村外的柏树上折柏树枝,大孩子上树折,小孩子在树下拾。孩子们抱着搂着柏树枝兴高采烈地一齐回家。下午,大孩子带领着一群小孩子负责任地串门到各家收集笤帚、扫帚疙瘩、旧鞋等,为晚上的烤柏龄儿火做准备。晚饭后,大人们烧完香,祭拜完神灵则到大街上来烤火。这时小孩子们早已在街中央点燃起篝火,柏树枝和笤帚扫帚疙瘩在一起燃烧,发出哔哔啵啵的声响,空气中弥散着柏树特有的香味,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民间传说正月十五烤柏龄儿火可祛百病。大人小孩围着火堆边烤边念;“烤烤腰,腰不痛;烤烤腿,腿不痛;烤烤全身不生病。”烤完火小孩子们各自奔向远处去疯玩。大人们则围坐在火堆旁慢条斯理地叙谈家长里短。“文革”中此习俗曾一度消亡,近几年又得以恢复。烤柏龄儿火,这一唐尧遗风起于何时,暂无考证,可它寄托了唐县村民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此文已载入年2月18日《燕赵都市报》第四节春龙节民俗西雹水村历史悠久,自西汉高帝四年(前年)置县,至今已历多年,境内节日文化底蕴厚重,丰富多彩。唐县称春龙节为“二月二”,在春龙节里有好多习俗。一、插小鸡进入二月,西雹水村家家户户的屋内遍插小鸡,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原来这是唐县春龙节的第一个习俗。正月三十这天,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选择高粱穗下的那节格朗(长茎),细心地剥下皮,便成为席篾儿。然后从中间对折,在对折处下折便成为鸡头,再将对折的上层尾部轻轻折开一个粘连的断面,随后将下层一分为二劈开,一小片窝成椭圆形插入上层粘连的断面内,另一小片作为小鸡腿。小鸡做成后插于屋内角落、门窗上。这就叫春龙节插小鸡,也叫插哏儿哏儿哏儿。唐县处于山区,多蝎子、流蜒、臭虫等害虫。春龙节插小鸡,意为小鸡可吃害虫,家人将不受其害。二、唱念歌谣西雹水村人把二月二这天称作“龙抬头”的日子,因二月初二,正直“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蝎子等动物,开始结束冬眠,便开始“入蛰”。百姓传说中的龙实际上并没有,其实是蛇、蚯蚓等基础上想像加工出来的。二月二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县农村二月二当天清晨起床前,要唱念:“二月二,龙抬头,头打龙抬我先抬,蝎子流蜒不敢来。”据说春龙节这天是龙睁眼和龙抬头的日子,这天起床前唱念此歌谣会一年精神百倍,勤奋。据说此俗源于明朝。三、弄干锅二月二,有吃烙饼,或炒豆儿的习俗。二月二这天唐县农村家家户户弄干锅。大多数农家这天中午要烙饼吃。如不烙饼,就在锅里炒豆儿,一般是炒黄豆。如不烙饼,不炒豆儿,就要炒菜。反正这天谁家也动动干锅。意为干锅可炒死害虫,不受害虫之害。据传此俗也源于明朝。四、剃龙头村人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说是“正月里剃头,不死大伯就死舅舅”。因而大人小孩正月都不剃头理发,多在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意为剃龙头,以显富贵,图吉利。据说此俗源于清初。清军入关后,强迫男人剃掉前额头发,脑后留辫子,人们为怀念明朝,正月里谁也不剃头,意为一年不剃头,表示“思旧”。后人们慢慢把“思旧”的谐音变成了“死舅”。后来就变成了“正月里剃头,不死大伯就死舅舅”。五、禁忌在春龙节这天有两样禁忌,一是禁忌推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化身,故二月二当天不推碾子,不推磨。意为不惊动青龙,让青龙睁开龙眼,抬起龙头,精神抖擞地去治水,好获得好年景。二是禁忌动针线,说是妇女这天动了针线会扎伤龙眼。这一禁忌也是恐怕伤龙眼影响龙治水。总之,人们是盼望获得丰收。第五节清明节民俗一种民间习俗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历史时间,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习俗是一种颇具地方风情的地域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清明节上坟烧纸钱作为一种民俗,世代流传,它在传递着孝道文化,传承着文明,维系着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西雹水村称清明节为“寒食”,一般距节日十天便可择日上坟烧纸。不论什么时候上坟烧纸,一律要在上午进行,禁忌过午上坟烧纸。近年人们清明节上坟烧纸的时间大多选择在这十天内的周六或周日,这样便于亲人们各自不影响工作,能够挤时间凑在一起。村人管娘家叫“嬷家”。按照清明节的习俗,已出嫁的闺女要回嬷家为亲人上坟烧纸,清明节时嬷家去接年老的闺女。上坟烧纸时,兄弟姐妹齐聚相拥着一同去,这样显得和谐。一、打纸清明节上坟烧纸前,要由男人将银元或硬币放在烧纸上用硬物打击,使硬币在烧纸上印上印迹,或将大面额纸币放在烧纸上用手用力按,称为“打纸”,“打纸”时由男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打。说是这样打过的纸就会变为冥币,能在阴间流通。这种习俗是尊左的体现,古时,男尊女卑,凡事讲”男左女右”,左为尊,右为卑。二、扫墓清明上坟烧纸时,要带着铁锨镰刀等工具,烧纸前要先整理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枯枝败叶,用锨给坟头培填新土,称“填坟”。修整坟墓,清扫墓碑和供桌,称“扫墓”。每年清明节都要对坟墓进行一次修整,使其面貌一新。三、插柳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西雹水村人清明上坟烧纸时要用烧纸剪成细条,用高粱杆儿或树条夹住纸条并插在坟头顶端,称“插柳”,也称插“噔噔凉凉”。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四、摆放供品点燃烧纸前先将烟酒供品摆于供桌上,然后画一圆圈,圈圈要在西南方留一开口。圈圈内画十字。将烧纸和冥币置于圈圈内。西南留口是鬼城丰都在四川,圈圈和十字是道家咒符,这样野鬼就不会抢去亲人的纸钱。焚香插于供桌前,再点燃烧纸,鞭炮。呼唤亲人,对亲人进行嘱托,叫着亲人来拿钱,来吃供品。一边呼唤亲人一边把酒撒于供桌前,把点燃的香烟插于坟前,把供品掰碎扔到坟头上。女人坐下痛哭亲人。最后大家向亲人跪下磕四个头,以谢亲人的养育之恩。上坟回来后,嬷家隆重招待闺女们,且要让闺女们住上几天,叫“住嬷家”。尤其是辈份大的老闺女,回嬷家来上坟烧纸,要受到全族人的敬重。接待老闺女回家上坟烧纸是嬷家一年内的大事。因此,西雹水村各家十分重视。这是一年中出嫁的闺女最受尊重的时刻。看似简单的清明上坟烧纸,其实烧出的是世代文明和家族和谐。第六节端午节民俗西雹水村端午节时,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外,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习俗,那就是小孩胸前戴荷包和虎头,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拴五色线、插艾、制蛤蟆墨、用五种树叶水洗眼等独特的传统习俗。一、戴荷包和虎头每年临近端午节时,母亲们便忙着为儿女绣荷包和抽虎头。荷包要用绸缎扎绣,先剪裁成三种颜色的三个三角形缝好再连缀在一起,上面用多彩丝线绣上精致的荷花,里边装入五色粮食。虎头用料不太讲究,绸缎布均可,做成虎头样即成,但里面要同样装入五色粮食。荷包和虎头做好后,用五色线编成线穗垂于荷包、虎头下方,然后,再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线搓成细绳系上荷包、虎头,备用。五月初一日早晨,让女孩儿胸前戴上荷包,男孩儿胸前戴上虎头,成年人则在腰带上缝上简单的小荷包。端午节女孩戴荷包,男孩儿带虎头,成年人腰带缝荷包说是能避灾驱邪,保佑一年不遭灾殃。端午节第二天,母亲要把荷包虎头摘下塞入墙洞,传说这些荷包虎头可以变成蛤蟆吃害虫。二、拴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据说五色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因而,端午节前,即五月初一西雹水村的母亲们便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线搓捻成线绳,再亲自给自家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分别拴系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是说话会遭灾殃。端午节第二天,由母亲用剪刀剪下五色绳与荷包、虎头一起塞入墙洞内,说是这些可变成蛇,能够带走一切灾祸。三、插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西雹水村人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天家家都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四、制疥蛤蟆蟆墨西雹水农村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叫“端午节的蛤蟆不叫唤——躲灾”说的是与制作疥蛤蟆墨有关的事。古代缺医少药,先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不少验方。用蛤蟆墨治痄腮,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验方。西雹水村村民在每年的端午早晨,到田里去逮疥蛤蟆,逮住后将整块墨塞入疥蛤蟆肚内,放在阴凉处晾干备用。一旦有人患了痄腮就用疥蛤蟆墨在砚台里细心研磨,再用毛笔蘸墨汁在痄腮上画一个圆圈,并且在圆圈内写上一个“消”字,痄腮就会慢慢消肿。据说端午节早晨逮疥蛤蟆并非一件易事。平日蛤蟆叫声不绝于耳,但这天蛤蟆都禁声,都躲藏起来。这是村民经多年后观察才总结出来的。因而才有了“端午节的蛤蟆不叫唤——躲灾”这句歇后语。唐县村民制作蛤蟆墨,讲究必须是要在端午节早晨太阳出来以前逮到疥蛤蟆,并将墨塞进疥蛤蟆肚内方有效。太阳出来后逮到的疥蛤蟆则无用。这就是说,制作疥蛤蟆墨一是时间有要求,二是原料有要求。二者就是制作疥蛤蟆墨的秘方。《本草正》中对于疥蛤蟆有这样的记载:“消癖气积聚,破坚,消肿胀。”这就是说,疥蛤蟆墨治痄腮是可取的。至今,唐县农村的一些老人在端午节仍在制疥蛤蟆墨。这一古老的习俗仍在流传。五、用五种树叶水洗眼旧时农村眼病多发,红眼病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染病,村民称为“发眼”,得此病者很多。为了防治这种眼病,唐县村民就在端午节自制药液。制作原料和方法是:在端午节早晨采摘新鲜桃树、石榴、杏树、梨树、枣树等五种树叶,将其放入煮粽子的水中浸泡备用。全家端午节早晨吃完粽子后,都用这种水来洗眼。说是用此水洗过的眼就不会再患红眼病。据《岭南采药录》记录,桃叶捣汁可治眼肿,这说明此方有效。杨增艮,年10月8日,生于唐县西雹水村,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唐县大洋中学、六一小学和望都培英双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保定市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小小说月刊》俱乐部会员,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著有《岁月风雨》《凤凰屯》《春雨蒙蒙》《家乡纪事》《大洋区教育志》《西雹水地名史话》等,曾编纂《唐县志》《唐县年鉴》,并任副主编兼摄影。
杨增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