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之国际教育论坛

年11月22日-24日,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中国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教育局特别支持,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承办。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市博览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的通力协作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除了大咖云集的开幕式全体大会,硕果累累的闭幕式成果发布,大熊猫繁育基地与panda的零距离接触,“寄语东进、相约淮州”主题晚宴和实地考察等,业内的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亚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A、B场)、国际教育、国际研学游学及教育综合体、“互联网+教育”、青少年创意发明、成都产教融合园区投资建设项目等七个分论坛和一个闭门会--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理事会展开深度讨论;议题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互联网+教育、青少年科创等诸多领域,内容更加专业化,侧重于地区、院校、学校、教育机构的内部需求。本期为大家介绍由温江区教育局、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承办、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国际教育论坛,论坛旨在培养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人才。

开场:什邡市北京小学学生代表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学生童钰洁、金子越主持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致辞

姜恩来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相互激荡;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共同研讨国际化教育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培养更多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未来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致辞

夏娟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培养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人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专业才能。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者专业研发能力;二是要提升人文素养。人不是机器,人需要有素质,有灵性、有审美,追求美好生活;三是练就语言本领。语言是沟通的媒介,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把它运用到各学科、各领域的交往中,语言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要胸怀祖国,坚定的爱国,有底气的自信。如果风吹草就动,没原则、没立场,连脚跟都站不稳,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五是眼望世界,孩子们心智的眼睛一定要有穿透力,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致辞

苏华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亚洲国家各类的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不断增多,多边互动的教育交流机制逐步深化,中国学生赴亚洲各国留学,还有亚洲各国来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些留学平台和互动机制,开拓了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增进彼此友谊的同时,也形成了辐射效应,带动了旅游与贸易、艺术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互动,亚洲教育领域的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鹏致辞

沈鹏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深刻重塑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由第一轮开放的内陆腹地跃升为今天第二轮开放的前沿阵地。如果说当年深圳所代表的开放是面对大海,今天成都所代表的开放是泛欧、泛亚大陆的开放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正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市温江区政府副区级领导邹明燕致辞

邹明燕女士在致辞中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发表主旨演讲

第一句话,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教育。因为在大国,乃至于小国,在WTO的框架下,没有一个国家承诺别的国家的学校可以到本土去进行合作办学,美国没有,俄罗斯没有,英国、欧洲、日本、德国都没有;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教育。第二句话,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改革的教育。我们刚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中国的教育可以进行办盈利性的教育,打通了千百年来教育只能办公益的说法,所以中国的教育是最改革的教育,可以通过投资和捐资两种渠道,办最优质的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发表主旨演讲

我们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有七个观点,一是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二是要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三是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四是要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五是要强调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六是要开放办学,密切与社区、特别是与家长的联系。七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教育国际化。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杨旭发表主旨演讲

一所学校的长期发展看其文化,文化才是最持久的生命力,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纪文化符号。每个人都在努力超越自己,每个人都靠文化内涵来约束自己,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我们的幸福社区,归属感决定了幸福感,幸福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会增加校内所有的配套设施,教育也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孩子们会思考如何突破国别界限,解决人类世界的贫穷问题,包括为特殊人群发声。教育还有着更加广泛的天地,为人类谋福祉才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学校从学制、课程、师资、设施、管理、学段、资源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十大布局,面向未来,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突破、不断前进。

对话讨论

教育学博士、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主持对话讨论

对话讨论由教育学博士、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主持。美国国家双语协会CEO丹尼尔·瑞沙维,美国极妙国际教育集团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副主任、中美国际教育实习项目高级执行经理罗生连,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董事长、校长张杰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丰台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蔡晓东,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华西都市报社、封面新闻总裁曹丰,澳门博士智库委员会常务副委员长伍芷蕾,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学生倪杉等嘉宾从不同角度就论坛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

对话讨论嘉宾

台下嘉宾认真听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bbfz/12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