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清香小西湖
——《五通桥报》创、停刊始末
作者:一夫
打开百度搜索,能看到24年前的《五通桥报》创刊号。这张看起来有些泛黄的报纸,勾勒起了我对《五通桥报》创刊、发展、停刊的依稀记忆。
一创刊前后
年5月的一个晚上,应当时任区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李树伦之邀,到岷江边“水中阁”茶楼休闲品茗,期间偶谈起办《五通桥报》之事,不料,这一偶然的话题,李树伦向区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受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学文的高度重视。经向区委汇报,区委同意由区委宣传部筹办《五通桥报》。没过多久,《五通桥报》编委会正式成立,编委会主任由区委书记陈友贵担任,副主任由区长辜树明、区委副书记陈淑珍和王学文担任,王学文同时担任总编辑,副总编辑为4人,编委为7人。
我当时在东风电机厂负责《东风厂报》一版编辑工作,对办报有一定经验,因而被区委宣传部抽调参与《五通桥报》筹办工作。筹办期间,遇到两大难题,一是缺少专业办报人员;二是报社批准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规定经费全部靠自己解决。针对两大难题,编委会决定聘用已从川盐化退休的老报人邹林昭老师(已故)和抽调吉祥煤矿办公室工作人员潘晓华加盟编辑记者队伍,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初步缓解。与此同时,编委与牛华镇、冠英镇、五通桥锅厂、五通桥区烟草公司、五通锅炉有限公司协商,五个单位均同意以协办方式解决报社启动运转资金问题。
缺少专业人员和启动资金的问题暂时解决后,筹备工作转移到采写稿件、版面设置和印刷等工作上,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五通桥报》于年6月28日正式创刊。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班子集体向《五通桥报》的创刊表示祝贺,四川日报社、成都晚报社、乐山日报社、犍为县委宣传部、夹江县委宣传部、马边县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山预备役团等96个单位和个人也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祝愿《五通桥报》长期办下去,越办越红火。
▲《五通桥报》创刊号
二发展历程
《五通桥报》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6月到年8月的旬报阶段;第二阶段是年8月到年12月的周报阶段。
在旬报的初始阶段,由于《五通桥报》没有进入邮局发行,每期报纸印刷出版后全部拉回编辑部,然后对照零星订户的地址,由邹林昭、潘晓华和我三人骑着自行车,分别到中心城区和各镇(乡)派送。单位还好,直接放到收发室便可,而个人订户就麻烦多了,要挨家挨户送到家中,往往一期报纸出版后,需要两天左右时间才能派送完毕,尽管如此,也比从邮局寄送要快一些,同时也能节约部分经费。用自行车送报的历史,直到年1月进入邮局发行后才告结束。
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旬报的版面、栏目、排版都不尽人意,均显得有些大众化,报纸影响力自然不大。为改变这一状况,经编委开会研究,同意编辑部采取两大举措加以改进。
一是广纳人才,或从机关和教师队伍中选调,或面向社会招聘,胡强、梁琼、黄英、梁志雄、代世和、李晨亮、李跃平、陈红、魏东、夏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先后进入编辑部担任编辑记者。与此同时,聘请宋万灵、赵义、杨应民、袁伦权、曾祥其、刘世杰(已故)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同志为特约记者,这支有生力量为《五通桥报》提供了大量优质稿件。
▲《五通桥报》第一期“休闲”专辑
二是大胆创新改进,这方面进行了两次尝试,年7月,将党报与晚报风格相结合,推出“休闲”特刊,将报头和主要栏目的套红改为套蓝,版面一下清新活跃起来,这在当时乐山报界算是首创,其版面、栏目设置也同步改进,“社会大看台”“家庭与生活”“小西湖茶话”“铺路搭桥”等系列栏目的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一下得到读者认可。另一次创新是在年3月,将四开四版小报变成大报风格,其一、四版不留报缝拉通编排,小版面一下变成了大版面,这一改进在当时报界也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收藏家协会集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集报协会主任悦之先生看了拉通编排的《五通桥报》后,专门写来评论,认为《五通桥报》是“晚报风格,大报气势。”《美国侨报》记者看到这个编排后感到吃惊,认为“一个县级报纸办得如此之好,出乎意料。”
▲一、四版和二、三版拉通编排,由小报变大报的《五通桥报》
在《五通桥报》发展过程中,编辑记者有进有出,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但办报的方针、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报,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办报,有效架起了区委区政府对内、对外联系的两座桥梁。
对内宣传方面,有以下几件事值得特别记忆。
年初,正值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五通桥报》积极充当“喉舌”作用,连续发表《以良好精神状态投入西部大开发》《增强机遇意识》《增强追赶意识,努力实现新跨越》等多篇评论员文章,同时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西部大开发,五通桥怎么办》大讨论,专门派出记者前往雅安,采写并刊登长篇通讯《碧峰峡模式》,有力推动全区参与西部大开发进程。
年上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而当时五通桥注册的民营企业虽已达多家,但创造的GDP仅为12.4亿元,仍处于艰难的创新发展阶段。为积极推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五通桥报》组织专人撰写评论,先后发表了《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打造一流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百姓经济”向集群发展》《找准比较优势,加速资源向资本转化》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和邦、巨星农牧集团等重点民营企业采访,推出《和邦:向民企‘航母’挺进》《四川巨星农牧集团快速发展的启示》《小配角有大市场》《来自民营经济的报告》等一系列重点报道,为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中共五通桥区委机关报,《五通桥报》不仅充分发挥“喉舌”作用,还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区长热线连接你我他》专栏,每期刊发区长热线办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2-3件。与此同时,编辑记者主动深入社区、农村,了解群众疾苦,及时为他们的需求鼓与呼。年6月,《五通桥报》一篇题为《十八岁少女等钱换肾》的报道,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纷纷伸出援手,不到一个月,患病少女就收到捐款3万余元,一些市民主动到编辑部表示,如有需要,随叫随到为患病少女无偿献血,还有一个在川北监狱的短期服刑人员,给区委主要领导来信,表示无需任何代价,愿为患病少女捐献肾脏,在《五通桥报》的呼吁和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中,患病少女得到及时医治。也是在当年9月,《五通桥报》刊登《清华大学生紧急求职》的报道,编辑部第二天便电话不断,不少单位表示欢迎清华大学生前去就职,一些机关还开展助学救援大行动,以每月不低于元的标准,资助求职清华大学生的儿子完成学业。
▲《五通桥报》刊登的李鹏总理在五通桥生活的纪实和李鹏总理为桥中的题词
对外宣传方面,有以下几件事情值得记忆。
《五通桥报》一直肩负起对外宣传五通桥的使命。每期报纸出版后,区委和编辑部均向全国各地的桥籍人士和在桥工作、生活并担任过一定职务的同志邮寄《五通桥报》,每期邮寄数量达到余份。年7月26日第二期《五通桥报》上,显著位置刊登了“李鹏总理在五通桥”的文章,区委写信并附寄一份报纸给时任总理李鹏,李鹏看了《五通桥报》上的文章后,勾起了他在五通桥生活战斗的记忆,拨冗为曾就读过的五通桥中学题词“通才摇篮”,五通桥中学余名师生接到区委转交的题词后受到极大鼓舞。
年2月,杨柳镇红豆村发现天然伟人石像,《五通桥报》率先予以报道,全国十省区包括《湘潭日报》《旅游导报》《珠海特区报》《厦门日报》等余家媒体转载刊登,全国各地慕名来桥参观伟人石像的游客量直线上升,每天达人以上。
▲《五通桥报》刊登的全国第一篇“人像巨石”的相关报道
年9月和年8月,我区先后在北京、香港举办书画展。两次书画展期间,《五通桥报》均派出记者,会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香港亚洲电视台、香港亚洲周刊等有重大影响的新闻媒体,对两次书画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
▲《五通桥报》全方位报道书画家们赴京、港画展盛况
年4月,参与桫椤峡谷旅游开发策划,联合《华西都市报》《乐山广播电视报》等省市媒体,采写并推出《神奇的桫椤峡谷》《桫椤峡谷五大谜团》《桫椤作证》《玉柯奇人与五通桥人的奇缘》《奇人来桥历险记》等系列报道,对提升桫椤峡谷知名度、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年8月,四川慈善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坝镇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开发经营权转让协议”。
值得记忆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报社记者采写的通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被四川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唯一一等奖,通讯《五通桥人民的“徐虎”》被评为全乐山市三个一等奖之一……从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中,充分说明《五通桥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喜爱,订阅量也从年不到份跃升到年的余份。
三停刊前后
年10月,中央办公厅下文,要求区县级一律不准办报。遵照中央指示精神,《五通桥报》在出版第期后,于年12月31日停刊。区委区政府对《五通桥报》的停刊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bbfz/1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