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在这个手机移动端刷屏且泡沫资讯严重泛滥的年代,一旦提到报纸阅读,恍如隔世。
不多说,如下题,这是一篇有年代感的内容资讯,"90后"之后的年轻人可能没啥深刻体会:
成都高新南区-金融城新媒体时代下的报刊阅读——以《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为例我一直坚信,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必将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就拿传媒行业来说吧,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端等媒体的生成都与其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
美国苹果公司于今年早期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据相关信息介绍:iPad是一款苹果公司于年1月27日发表的平板电脑,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MacBook、MacBookPro与MacBookAir)之间,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这又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新,既然有了技术作为先导,那么对于此项技术如何运用于传媒行业也是很值得考量的。好在国内很多媒体都已经在运用ipad,打造别具风格的阅读平台,部分传统媒体也积极跟进,相继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比如重庆的《重庆时报》和四川的《华西都市报》。
年11月11日,《重庆时报》在西部媒体行业中率先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无独有偶,一个多月过后,也就是年12月14日,号称中国第一家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也推出了ipad版,这两家西部平面媒体先后给读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空间。
乔格·谢蒙特(JorgeSchement)指出信息社会有六个显著的特征,其中第六点提到了“广泛扩散的信息技术”。ipad版报纸——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媒实践与创新又促使新媒介的产生。
“新媒介/新媒体”(newmedia)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名词。报纸网络化、数字化已不足为奇,看手机报也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而ipad版报纸正方兴未艾,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因为就目前环境而言,报纸所承载的信息的权威性是最高的,报纸的阅读引入新的数字技术,进一步说,在ipad这一新媒体的实践平台上,人们也应该对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同时,新媒体还有六个明显的特点:互动性、共享性、海量性/丰富性、清晰化、多媒体化/复合化、个性化。
以上六个特点,也是打造ipad版报纸的《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都考虑到的。比如,在个性化方面,《华西都市报》为配合用户的阅读习惯,特别完善了浏览方式,同时设计了重力感应和手控翻页,就像浏览手机图片一样,只需要横向滑动屏幕,便可实现快速翻页,快速翻动至“要闻”、“财经”、“文娱”、“国内”、“国际”等新闻版面,简单方便并且“横看竖看一个样”。这就是充分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现在很多机构都在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对于喜欢读报的办公一族来说,ipad版的报纸阅读模式给他们开辟了新鲜刺激的阅读视野,尤其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的快节奏生活和追求时尚潮流的心理。
两家媒体的ipad版报纸也让读者可通过屏幕上的E-mail邮箱实现信息共享,具有互动性。另外,看纸质报纸时,往往碍于印刷原因,图片色彩常常会失真,产生不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感受不到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阅读时产生的视听快感。而ipad版报纸的诞生,这些缺陷自然迎刃而解了。再者,ipad版报纸极具信息集纳性,信息的更新与报纸的电子版同步。
曾经有未来学家们预测,会有大量生产的便携式视频显示终端,带有可折叠的屏幕,一本书大小,其中不仅包括明天的报纸内容,还有所有其他来源的信息。庆幸的是,这一预言在今天终于实现。ipad本身也以轻便著称,易于携带,而且十分环保,更迎合了当下提倡“低碳”的主题。
威尔逊·迪扎德(WilsonDizard)在其《未来的信息时代》一书中就谈到“我们现在仅仅处于信息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当然,这个时代距他发表这一言论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以人类历史长河的时光维度来观照现今的信息社会,其实,我们都还处在进化中,今天的任何发展与进步,在明天即成为历史。
不过,这个时代每天不断变革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享受,真的让人生发“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之感。(年12月,博联社博客-宋嘉问,于重庆;年7月30日夜再发,于成都。)
时事评析|社会守望|人类学思两岸关系|经济观察|书影随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