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个望江楼,公园里藏着川西最美的风景

背靠四川大学,坐拥最美锦江春色,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有着一个面积不算小的公园——说到这里,很多老成都肯定都知道,这便是望江楼公园了,一个喝茶的好地方。

望江楼公园与武侯祠和杜甫草堂齐名,成为成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文艺青年们可能听说过这里有薛涛,还有副很有名的残联,然后就没有了。

要感受望江楼公园的魅力,要走进去亲身感受。走进公园你就会发现,川西最美的风景原来在这里。

望江楼公园,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但是薛涛生前并不住在今天的望江公园,只是死后葬于成都东门外的锦江畔。望江公园内有她的土冢,高6米,周长10余米。

到了明代,蜀献王朱椿为了纪念薛涛,就在今天的望江公园打井建作坊,仿制薛涛笺。由于井水经砂质地层过滤,甘甜清冽,所制出的纸号为上品。到了清康熙年间,在井旁刻了一通“薛涛井”的石碑。从此,人们就以为薛涛故里在今天的望江公园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望江楼公园恢复薛涛笺生产,但从未向游人开放过制作技艺。如今公园将内部的薛涛笺生产作坊,改在向游客开放的浣笺亭内生产,现场进行薛涛笺及诗碑拓片的制作。游客在公园游览时,除了可以观赏到传统薛涛笺古法印制工艺外,还能亲手参与制作薛涛笺和拓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薛涛一生爱竹,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在诗中,她以竹子刚直虚心和自洁自爱的品格自比,以表白自己在纷繁的社会中自持节操的心态。为纪念薛涛,后人便在望江楼公园内遍栽各类佳竹。

走进望江楼公园,第一感觉便是格外的清幽,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竹林。篁竹万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苍翠欲滴。徜徉其间,使人俗念顿消。

如今,园内荟萃了国内外余种竹子,如人面竹、弥勒竹、方竹、观音竹、鸡爪竹等。其中不乏名贵竹种,被誉为“竹的公园”,是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堪称是竹子博物馆。比起同样以竹子著称的北京紫竹院,这里竹子明显粗很多,很多都是十多米高。

公园内随处可见的四季竹,因四季生笋而得名。最大的特点是秆粗大高直,一根就有几十斤重,纤维细腻,繁殖生长快,是造纸的好材料,经济价值大。

早在唐代,四川夹江就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的制造在《天工开物》中有详细的描述: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纸。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清康熙帝指定为贡纸。早在上个世纪初,夹江宣纸就因其洁白绵密,被张大千将其与安徽宣纸一道并称为“国之二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州的道明竹编,则入选了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质细腻、纤维韧性特强的单竹,能启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篾丝,编织成似绸、似绢的精档竹编工艺品。除此之外,望江楼公园于年从四川绵竹县引进的绵竹,也是竹编的好材料。这种竹在新竹竿时敷有显著白粉,叶片较长大,竹质韧性很强。

据当地县志记载,道明竹编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十九世纪末,竹编技艺已有很大的发展,所作竹器工艺精湛,实用美观,无不畅销境内外。清光绪年间,这里所编的儿童玩具就荣获了四川劝业会一等奖,被国际友人誉称为“东方艺术之花”的瓷胎竹编工艺也是从这里传出发展而成的。如今,竹编产业已成为当地农家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竹编也成为道明农家的普遍选择。现在,从事竹编业的有多人。

绵竹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竹种,望江楼公园内还有很多稀少珍奇的竹种不容错过。比如,读竹苑内的人面竹。因其难以繁殖,故而园内只有10多株。此种竹状如人面和龟甲,因此称为人面竹或龟甲竹,是一种稀少珍奇的竹种,极为罕见。竹杆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

佛肚竹也是“竹如其名”。与一般竹子不同的是,是竹结较细,节间短而膨大,好似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故而又称罗汉竹。它与人面竹的区别在于人面竹的节线是斜着相交的,佛肚竹的节线是平行不相交的。这种竹较为很少见,很有观常价值。

人面竹

佛肚竹

读竹苑内,还栽种了大片龙丹竹。龙丹竹高约15米、粗径约10厘米,幼竿被白粉。经查证,这种竹子是年3月从四川邛崃的野生居群引种而来,年被定名为龙丹竹。

目前,龙丹竹在原产地已经消失,仅望江楼公园还有栽种,被列为中国特产濒危保护竹种。年3月20日,公园发现在引栽的龙丹竹居群中,出现花叶与花秆变异植株,其秆基部节间和部分叶片具有宽窄不等的黄白色纵条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遂将其进行分离、移栽、培育成竹类新品种。

年6月,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有关专家对我园培育的花龙丹竹进了考察鉴定,认为该栽培新品种符合《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则和要求,定名为:‘花龙丹’竹。

龙丹竹

竹子生长迅速,可以快速蔓延,故有“三年成林”的说法。但大片的竹林,想管理好也不易。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望江楼公园每年都会进行修竹工作,将开了花的竹子连根除掉,以免园区竹子大面积开花而死。针对一些3年以上的“老”竹子,工人们也将砍去一些,给新竹留下的空间和营养。

竹根盘根错节,做这项活不能动用机械设备,只能纯手工操作。既是体力活,又要使用巧劲才行。那些被清理的竹子还要发挥余热,会被加工做成工艺品,或者编成竹篱,保护其它还活着的竹子。至于那些竹根,则要运送到垃圾处理厂。

清理完老竹子,还要补种上竹苗。每年五六月份,是收集竹种的时节。在那段时间,公园园林科的工作人员会在园区巡逻。一旦看见成熟的种子,他们就会将其采下,用作繁殖竹苗,待它们长大后又补充到公园内。3年后,这些新种的竹子就又成林了。

竹林下,很多成都本地人在茶馆里喝茶、打麻将、吹牛、打盹。成都人乐观、悠闲、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在这里被勾画得淋漓尽致。

竹类植物婀娜多姿,潇洒挺拔,在川西林盘景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竹、林、水、宅、田是林盘的主要构成要素,林盘外围多为茂密竹林与高大乔木环绕,一般为前竹后林的模式,整个宅院隐于乔木与葱绿的竹从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竹林与水、宅、田形成了各具风情又和谐统一的田园景观效果。

川西民居在建筑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竹影青墙,梧竹幽居,竹与建筑相映成趣。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与林盘绿竹,作于地头田间,竹与水与宅与田,和谐共生,相映成景,从而构成了“田中有庐,竹林掩映,小桥流水”的田园景观。

林盘,自然少不了乔木竹林。扎实的青杠、速生的麻柳、百变的慈竹在林盘随处可见。有竹的院子,生活琐碎都会和它发生关联。青杠木,做锄头把子;麻柳遮阳避风,枝条充作柴火;慈竹可以编箢篼、背篼、漏筛、席子等用品,春季还可以采摘鲜笋。落叶为柴,灰烬作肥,往复循环,回归自然。

有人说,在川西林盘上,如果你看到了成片竹林,就能找到人家。

竹类作为重要的造景植物,在林盘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公用空间,供家人邻里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传统的川西民居形态根植于农耕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林盘的形成也受到道家思想和西蜀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创立了川西林盘古朴潇洒的造园风格。这种水渠环绕、围竹而居、密竹簇拥、沃野环抱、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般“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成为了川西林盘的鲜明自然与人文标签。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

这样的川西林盘,也被认为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作为世界上林盘最密集地区,到年,成都将全面完成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川西林盘建设承载着生态理念和农耕文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应有之义、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

成都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望江楼公园和成都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林盘。从古至今,成都从来都是令人向往的文化胜地。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随着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的召开,成都将大力推动“三城三都”建设,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文章来自天府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dushibao.com/bbfz/10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